休養生息政策

漢文帝劉恆登基之後,看著被呂氏集團弄得一團亂的朝廷,決定首先整頓朝堂體制,讓國家的核心部分順利地運轉起來,社會和百姓才能安穩。

在所有的權力中,軍權無疑是最大的,重兵在握,天下所有人都要聽從自己。漢文帝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他登基的第一天晚上,就在宮中召見了張武和宋昌。文帝封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在宮中巡邏,保護皇宮安全;宋昌被封為衛將軍,掌管南北兩軍。為了防止呂雉培植起來的勢力再一次壯大,文帝又讓有司殺死少帝和他的三個弟弟。最後,漢文帝來到前殿,對著文武百官頒布了一道詔書,下令大赦天下。

公元前179年,漢文帝給那些在鎮壓呂氏一族中有突出貢獻的人以賞賜。周勃被封為右丞相,陳平被封為左丞相,灌嬰擔任太尉一職,這三個人組成了皇權的核心部分。文帝在入京的時候,從代國帶來一些官員,這些官員在文帝登基後都得到了封賞,最高被封為卿大夫。對於諸侯王,漢文帝也做了一些調整。原來的諸侯王仍然可以繼續擁有封地和爵位,另外還封了一些新諸侯王。原趙幽王劉友的兒子劉遂被封為趙王;原琅邪王劉澤重新封為燕王。不久,文帝又封劉遂的弟弟劉強為河間王;原朱虛侯劉章被封為城陽王;原東牟侯劉興居被封為濟北王。文帝還把自己的小兒子劉武立為代王,後來改成淮陽王,最後又封為梁王;劉參被封為太原王;劉揖被封為梁王。

功臣和諸侯王封賞完之後,大臣們建議漢文帝早點把太子人選確定下來,一來可以穩定朝政,二來可以讓太子早些學會處理國家大事。漢文帝接受了群臣的意見,登基後的第三個月,漢文帝宣佈立劉啟為太子,又三個月後,漢文帝立竇美人為皇后。

漢朝自建立以來就存在不少諸侯王,皇帝對他們並不嚴苛,不但定時封賞,還准許他們擁有各自的軍隊,時間長了,諸侯王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難免會產生把皇帝趕下座,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到那時候再去消滅他們,已經晚了,他們有了足夠和朝廷對抗的能力,使國家的皇權受到威脅,當漢文帝掌權之後,這種威脅變得越來越明顯。

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發動叛亂,這是漢朝建立以來第一個同姓諸侯王反對朝廷的叛亂。漢文帝聽到消息後立刻派軍隊前去鎮壓,漢軍沒用多長時間就把劉興居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士兵們死的死,逃的逃,劉興居也被俘虜了。漢軍準備把他帶回長安,誰料到他趁看守的人不注意的時候自殺了,死在半路上。

濟北王的叛亂以漢文帝的勝利而告終,然而三年後,淮南王劉長又發動了叛亂。劉長和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僅存的兩個兒子,當初大臣們在消滅呂氏家族後,擁護代王劉恆登上皇位,劉長則因為母親一族勢力過於強大的原因而失去了做皇帝的機會,他又氣又恨,眼看同為諸侯王的劉恆在皇宮裡過著逍遙的日子,自己卻只能呆在小小的封國裡,心裡一直很不平衡。可他沒想到的是,自己還沒有大張旗鼓的舉旗起兵,就有人偷偷地去皇帝那告狀去了。漢文帝一聽,立刻宣劉長進宮,隨即就把他的封號和領地都撤銷了,還把他發配到遙遠的蜀郡去。劉長絕望極了,他從一個王侯變成了囚犯,心情可想而知,還沒到蜀郡,他就死了。

後來漢文帝採取賈誼的建議,把一個大諸侯國分為若干個小諸侯國,父親死後,幾個兒子同時接受冊封,把諸侯國分為幾部分。這樣一來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皇帝的權力就集中了。分解諸侯王的勢力雖然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皇帝和封王之間的矛盾沒有真正解決,給後代留下了隱患。

漢朝在漢高祖、惠帝、呂後的統治中,社會和勞動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百姓們安居樂業,生活十分富足。可是漢文帝登基後,國家忽然變得衰敗起來,國庫日漸空虛,文帝愁得不知該怎麼辦才好,連忙召集大臣商討辦法。原來國家之所以變成這樣,是因為當時種田的農民越來越少,更多的人只是坐享其成,把沉重的負擔都壓在老百姓肩膀上。社會各個等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必須盡快解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賈誼告訴漢文帝,要想安定社會,首先要把百姓安定下來,百姓們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衣食生活,因此安穩民心是最重要的。聽了賈誼的話之後,漢文帝制定了一系列安民政策。

公元前178年,文帝宣佈減輕田地稅,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去種田。公元前168年,文帝把已經減輕的稅收又降了一些。原本每塊田地要繳納十五分之一的稅,現在只要繳納三十分之一的稅,等到這項政策執行到第十三年之後,一塊土地的田地稅就可以全部免去。

漢朝的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服役,漢文帝將男子服役改為三年一次。這樣一來,社會有了更多的勞動力,田地得到開發,糧食增產增收,大大有利於百姓的生活。文帝的這一舉措在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都是了不起的創舉。

文帝即位初期,大部分諸侯王都居住在長安,並沒有住在他們的封國裡,一旦封國裡發生了什麼事情,就需要驛卒把消息從封國帶到長安,等諸侯王裁決之後,再把結果送回封國。一來一往之間,長途跋涉的驛卒們苦不堪言,而且還要耗費不少金錢,給百姓們帶來了不少的壓力。因此文帝下令諸侯王全部回到自己的封地,除非有要事或者朝廷召見,才能來長安,不准用任何借口留在長安。

在漢朝,想出入邊境,尤其是重要的軍事邊境和城鎮,必須要有一張證明,這麼做可以控制出關的人流量,還能防止敵國的奸細混進來。不過證明並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得到的,其中的過程和手續非常繁雜,很多人想去鄰國做生意,都因為繁瑣的手續而打消了念頭。公元前168年,漢文帝宣佈廢除這一政令,百姓們一聽,都歡呼雀躍起來。從這之後,漢朝的百姓和鄰國的往來變得十分頻繁,很多人開始在邊境做起了生意。邊境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業、手工業等方面也因為外來技術的進入,有了更好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商品稅率收入逐漸增多,慢慢地竟然超過了國家的田地租稅,國庫能夠得到保證,統治者自然樂得減免百姓的田租,減輕了百姓的壓力,生活自然變得更加富足。

文帝的一系列舉措讓國家的糧食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長,但仍然滿足不了全國百姓的需求,邊防軍隊的糧草更是供不應求。文帝也很頭痛,總不可能把百姓的糧食搶去送給軍隊吧。這個時候,內史晁錯站出來說他有辦法。原來晁錯讓文帝用高於市價的價格去收購官員手中多餘的糧食,全部存放在邊境郡縣的糧庫裡,並承諾可以給他們加官晉爵,當然了,這要看官員給的糧食多不多。晁錯信誓旦旦地說,這個辦法可以在不影響百姓生活的情況下解決士兵吃飯問題的困擾,還能保證糧庫的充足,稅收也可以減少一部分,實在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文帝非常高興,立刻把這道指令頒布出去。

由於漢文帝採取了上述政策,在他執政期間,漢朝從最初的穩定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國家秩序安穩。他的兒子漢景帝也不甘示弱,在他的基礎上補充了很多新的安民政策,使得中國歷史上首個盛世——文景之治,出現了。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