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

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是初唐時期非常有名的文學家,他們以詩文齊名,並稱為「初唐四傑」。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父親王福峙多年在朝為官。王勃自幼聰慧過人,寫詩作賦無所不能,並因此被稱為神童。在十五歲那年,他趁右相劉祥巡察的機會,上書反對討伐高句麗,並對唐朝的軍事政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劉祥看到王勃的文章後,覺得王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舉薦給朝廷。十七歲時,王勃參加科舉考試,因為成績優秀而被授予散郎之職。此後,他受到的沛王李賢的器重,被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之後,王勃因為寫了一篇《檄英王雞》而被逐出王府。

這件事讓年少成名的王勃很受打擊,於是他離開長安,來到蜀地漫遊。蜀地秀美的風景使得王勃心情大好,但是,他仍然無法忘記仕途的挫折,他把內心的感受注入詩文之中,寫出了很多抒情感懷的作品。

在蜀地遊覽三年後,王勃又回到了長安,之後去虢州做了參軍。在虢州參軍任上,王勃自視才氣過人,根本沒有把同僚放在心上,結果惹出事端,被判死刑。他的運氣很好,恰巧趕上大赦,因此才保住了性命。第二年,朝廷允許他官復原職。可是,此時的王勃對仕途已經心灰意懶,他決定做一個普通的百姓,不再做官。他開始潛心著書,只用了短短一年時間,就撰寫了《百里昌言》十八篇、《合論》十篇、《唐家千歲歷》、《周易發揮》五卷,還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並完成了祖父王通《續書》所闕十六篇的補闕。

公元675年春,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到洪州後,他正好遇到洪州都督閻伯嶼重新修繕滕王閣後所舉行的宴會,王勃寫下了歷代為人所傳誦的名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也就是《滕王閣序》,其中「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不朽的名句。

參加完滕王閣宴會後,王勃繼續南下,第二年秋天在廣州渡海前往交趾。就在他憧憬與父親相見時,卻不幸溺水身亡。

楊炯,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公元676年,楊炯參加科舉考試,因為成績優秀而走上仕途。公元685年,他與族弟楊神讓一起參與了徐敬業發動的討伐武則天的戰爭。公元690年,他在洛陽宮中習藝館任教,兩年後擔任盈川令,並死於任上。楊炯一生寫過很多邊塞征戰詩,表達了他希望建功立業的心情。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優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州)人,自幼與曹憲和王義方學習小學和經史,掌握了淵博的知識。公元654年,盧照鄰出任鄧王李元裕的王府典簽。李元裕非常器重他,把他比作西漢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公元667年初,盧照鄰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離開四川後,他回到洛陽居住,後來得了風疾,搬到長安附近的太白山居住。不久後,他因為服食丹藥中毒導致手腳殘廢。由於長時間受到病痛折磨,以及仕途上的失意,盧照鄰最終投水而死。盧照鄰擅長律詩,對推動七言古詩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代表作有《長安古意》等。

駱賓王,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他自幼便被稱作神童,七歲時就寫了下膾炙人口的詠鵝詩。成年後,他在道王李元慶府中擔任幕僚,李元慶讓他講述一下自己的才能,他覺得炫耀自己的才華是一件恥辱的事情,便沒有聽命。此後,他被封為奉禮郎,又投身軍旅,在西域邊疆駐守很長一段時間。公元678年,駱賓王先後擔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侍御史等職。武則天執掌朝政後,駱賓王多次上書諷刺武則天,被投入監牢之中。公元684年,武則天將中宗李顯廢掉,自己稱帝。徐敬業在揚州組織軍隊,討伐武則天。駱賓王不知所終,相傳他為徐敬業起草了《討武氏檄》,將武則天罵得體無完膚。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不知所終,相傳他出家為僧,直到九十三歲去世。

初唐時期,齊梁的形式主義詩風在詩壇佔據著統治地位,「初唐四傑」勇於改革這種浮艷的詩風,擴大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推動了唐朝詩歌的發展。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