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在越來越頻繁的商品交易活動中,貨幣流通量不斷加大。唐朝天寶年間,政府每年只需要鑄造三十萬貫錢幣即可滿足流通需求。到了宋太宗統治時期,這個數目上升到了八十萬,並且每一年都在不斷增加。等到宋神宗統治時期,為了滿足商品交易的需要,政府每年要鑄造六百多萬貫錢幣,與北宋初年相比翻了好幾番。但儘管如此,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還是經常出現貨幣短缺的情況。
在這樣的情形下,紙幣的出現可以說是一種必然。北宋初期,在四川流通用鐵鑄造的錢幣,因為鐵的價值過低,單是購買一匹布,就需要支付大概五百斤鐵錢。這樣的交易,可想而知有多麻煩。當時放眼全國,最需要紙幣的就是四川,後來紙幣最先出現的地點也正是四川。
中國的紙幣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在位期間,連年征戰,為國家財政帶來了很大的負擔。於是,漢武帝下令發行了一種「白鹿皮幣」,以緩解財政困難。「白鹿皮幣」,顧名思義就是用白鹿的皮製造而成的。漢武帝規定,一張白鹿皮幣可以抵四十萬錢。然而,這種白鹿皮幣並未像真正的紙幣一樣進入市場上流通,其使用範圍僅僅局限在貴族之間,因此只可以稱它為紙幣的雛形。
到了唐朝中期,各地之間的貿易往來不斷。商人到外地做生意時,往往需要攜帶很多錢幣,不僅很不方便,而且在安全方面也得不到保障。這時,「飛錢」應運而生。使用「飛錢」的方法很簡單,商人只要先去政府開出一張證明,並在其中註明錢幣的數量,以及自己將要去的地點即可。這張證明就是「飛錢」,商人們拿著「飛錢」來到外地,就可以去當地政府取出自己所需的錢幣,進行交易。不過,「飛錢」並沒有進入流通領域,不具備真正的貨幣的職能,究其本質,只能說是一種匯兌業務。到了北宋,「官交子」出現,紙幣才算正式面世。
北宋年間,統治者在統一全國的同時,卻沒有統一全國的貨幣。當時,在國內的大部分地區,只能使用鐵錢;在少數地區,只能使用銅錢;另外在極少數地區,既可以使用銅錢,也可以使用鐵錢。各地嚴令禁止將當地的錢幣流通到外地,紙幣的出現對這條禁令的實施顯然大有幫助。
紙幣出現在北宋,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連年的戰事導致國庫空虛。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政府只能發行紙幣。
然而,一開始「交子」的出現完全仰仗那些商人,政府並沒有介入。「交子」的發明者是北宋的成都知府張詠。商人們在使用「交子」的過程中,獲得了很多方便,於是自發將其推廣開來。
北宋建國之初,「交子鋪戶」就已經在四川成都出現了。商人可以將錢幣存放在「交子鋪戶」中,換取一張證明。日後提錢的時候,就以這張證明為憑證,不過作為存錢的一方,商人要支付三成的保管費。這種「交子」顯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紙幣,說它是存折更為恰當。宋仁宗在位時期,首次由政府正式發行了「官交子」,這才是全世界最早出現的紙幣。直到六七百年以後,類似的紙幣才在歐美等國出現。仁宗時期的「官交子」只有兩種面額,一種是五貫,一種是十貫。其後,「官交子」的面額不斷發生變動。
在發行「官交子」的早期,北宋政府的態度相當嚴謹,一方面嚴格控制紙幣的發行數量,避免通貨膨脹;另外一方面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對紙幣的流通實施監管。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官交子」面世之初,流通十分順暢。到了北宋後期,統治者腐敗無能,不計後果地濫發「官交子」,以掠奪百姓的財富。這段時期,「官交子」的發行數量一下子膨脹了近二十倍,在流通過程中迅速貶值。這個例子即使放在現代社會也非常具有借鑒意義。紙幣本身不具備價值,它的價值只是由政府強行賦予的。政府要想避免紙幣貶值,通貨膨脹,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就必須要嚴格按照金融規則來發行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