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編製《授時歷》

《授時歷》是由我國元朝著名科學家郭守敬等人編製而成的曆法,是中國古代科學史上的一大成就。

《授時歷》將一年定為365.2425日,這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僅有二十六秒之差。據此可以說,《授時歷》的精度與如今在全球通用的公歷相差無幾,但它的出現卻比現行的公歷早了三百餘年。

在我國,《授時歷》總共沿用了三百六十多年,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較長的曆法,它對於我國百姓的日常生產和生活都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除此之外,《授時歷》還曾經傳播到朝鮮和越南,造福當地的百姓。

在《授時歷》出現之前,我國百姓一直沿用由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科學家祖沖之編制的《大明歷》。不過,《大明歷》受南北朝時的科技條件所限,加上歷經數百年,存在著巨大的誤差,這讓當時在位的元世祖忽必烈產生了編製新曆法的念頭。

從1276年六月份開始,元世祖先後命令王恂、許衡、郭守敬等國內著名的科學家編製新歷。為此,朝廷總共建立了二十六個測驗所,在長達一萬多里,寬達六千多里的廣闊地域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耗費了龐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歷經四載寒暑,才終於完成了新歷的編制。元世祖對於這個結果非常滿意,並親自給新歷賜名為《授時歷》。

在《授時歷》的編制過程中,郭守敬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以至於後世在提起《授時歷》時,必定少不了要提到他的名字。

郭守敬的爺爺郭榮學富五車,天文、數學、水利,無所不通。在他的影響下,郭守敬從小就對科學和數學興趣濃厚。郭榮很重視對孫兒的教育,不僅教他書本上的知識,還時常帶他到大自然中去參加實踐活動,培養他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這對郭守敬日後的發展大有幫助。後來,郭守敬被爺爺送到故交劉秉忠家中學習深造,在那裡,郭守敬認識了日後的摯友王恂。在《授時歷》的編制過程中,王恂的功勞也不可小覷。

不久之後,元世祖聽聞劉秉忠在科學方面造詣頗深,遂將他召入大都。郭守敬轉而跟隨劉秉忠的好友張文謙學習。張文謙被派遣到各地擔任地方官,郭守敬一直伴隨在側。張文謙時常帶他勘察各地地形,興修水利工程。兩年後,張文謙認為郭守敬已經可以出師了,便向忽必烈舉薦了自己這位優秀的學生

。第一次見到元世祖,郭守敬就向他提出了六條水利建設方面的建議。元世祖對他大加讚賞,馬上叫他在朝中擔任水利官員。

過了兩年,元世祖派遣張文謙和郭守敬前往西夏舊地興修水利,恢復當地的農業生產。郭守敬在當地修建了大量水壩,並疏浚水渠,以方便農田灌溉。元世祖對此相當滿意,郭守敬回京後,遂被元世祖派往各地修建水利工程。

南宋滅亡後,元朝已基本統一了中國,元世祖就是在這時決定編製新曆法的。郭守敬的恩師張文謙統領新歷的編制工作,郭守敬的好友王恂則負責具體的測試與編製。在好友和恩師的舉薦下,此前一直在水利部門任職的郭守敬中年轉行,開始投身於編製新歷這項偉大的工程之中

。郭守敬發揮自己從小就培養起來的高超的動手能力,修好了多架勘測儀器,並親自動手製作了接近二十種更為精密的儀器,使用這些儀器得到的各項測試結果,與先前相比更加可靠。《授時歷》之所以能夠如此接近現行公歷,與郭守敬製作的這些精密的儀器密不可分。郭守敬曾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言論,對從事科學研究的後人影響深遠。

經過了四年的不懈努力,《授時歷》終於成功編製出來了。就在這時,王恂卻因病去世了,餘下的大量的數據整理工作,全都由郭守敬完成。在接下來的兩年多的時間內,郭守敬一直為此殫精竭慮,最終將《授時歷》編寫完畢。

郭守敬為中國科技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一直為後人銘記。1981年,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以此來紀念郭守敬750週歲的誕辰。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