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年間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素有「東方盧浮宮」的美譽,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敦煌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始建於十六國前秦時期的敦煌莫高窟,在元朝之前總共歷經了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和西夏多個朝代的興建。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366年,有一位名叫樂尊的高僧從敦煌經過,看到一座山上閃爍著金光,其中隱約有萬佛浮現。樂尊深受感染,隨即在金光浮現的地方開鑿了一個洞窟。這就是莫高窟的第一個洞窟。

關於「莫高窟」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莫高窟的「莫」字就是不可能的意思,在佛家看來,世間不可能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所以便將該佛窟命名為「莫高窟」;第二種說法是,「莫高窟」原名「漠高窟」,意思就是坐落在沙漠高處的洞窟,後來之所以會改名為「莫高窟」,只是因為當時「漠」和「莫」是互相通用的。

敦煌莫高窟以壁畫為主,以塑像為輔,是融和了繪畫、雕塑、建築於一體的偉大的立體藝術寶庫。莫高窟內現存七百三十五個洞窟,四萬五千平米壁畫,以及兩千四百餘座彩塑。

莫高窟各個洞窟的規模相差極大,最大的洞窟面積達到了兩百六十八平方米,最小的洞窟高度還不足一公尺。原本在洞窟外面還建有木製的殿宇、廊道等,不過由於時間久遠,這些木製建築如今早已所剩無幾。

敦煌莫高窟最富盛名的就是其中的壁畫和彩塑。唐朝有詩云:「天衣飛揚,滿壁風動。」說的就是敦煌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飛天」形象。

莫高窟的壁畫主要繪在洞窟的四壁和窟頂上,其題材主要包括佛像、佛教故事和神怪等七類。另外還有小部分壁畫是以狩獵、農耕、紡織、交通、戰爭、舞蹈等社會生活為題材。這些壁畫為研究中國美術史的發展進程提供了翔實的史料。

莫高窟中的雕塑全都是泥塑,且都為佛教中的人物。這些泥塑個個都栩栩如生,跟周圍的壁畫相得益彰。

在隋唐之前,由於統治者對佛教的推崇,莫高窟的發展非常迅猛。等到了隋唐統治時期,絲綢之路興盛,莫高窟也隨之不斷發展壯大。在此期間,莫高窟的洞窟總數甚至達到了上千個。唐朝滅亡以後,莫高窟也日益衰落。直到西夏建立以後,莫高窟的興建工作才重新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敦煌莫高窟現存的西夏和元朝統治時期的洞窟總數達到九十個以上,其中有八十多個洞窟興建於西夏年間。西夏是由黨項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黨項族人對佛教十分推崇。西夏建國以後,佛教在國內空前盛行。作為當時的佛教聖地,敦煌莫高窟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莫高窟中八十多個興建於西夏並保存至今的洞窟,多數是由當時的西夏統治者在以往的舊洞窟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黨項族的民族建築特色,最終改造修建而成的。洞窟之中的大量彩塑、花磚等藝術作品,成為後人研究西夏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據。

等到1227年,西夏在蒙古騎兵的鐵蹄下覆滅,敦煌莫高窟所在的河西走廊一帶也被蒙古人佔領。後來,蒙古人建立元朝,並進一步統一了中國。元朝政府在向西方擴張時,每次出兵都要從敦煌經過。為此,元朝政府特意派兵在敦煌附近安營紮寨。在這段時期,敦煌與西域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敦煌莫高窟也由此進入了繁華時期。

元朝統治年間,各民族混雜居住,國內存在很多不同的宗教,元朝統治者在宗教方面的態度比較包容,給予了各種宗教廣闊的發展空間。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大力推崇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此後的元朝歷代君主,也對佛教十分推崇。敦煌莫高窟因此獲得了興建的機會,元朝年間修建的洞窟,現存大約十個。

在建築風格上,元朝興建的洞窟創新的部分很少,基本上全都是對以往的承襲。元朝唯一的創新就是將佛壇建造成了圓形,周圍建有一層層的階梯,上面繪有彩繪,並且佛壇的位置也移到了洞窟的中心。

不過,元朝滅亡以後,絲綢之路遭到廢棄,河西走廊漸漸成了人煙罕見的荒蕪之地,敦煌莫高窟也開始逐年沒落。興建工作基本停止,無論是統治者還是百姓,都很少再念及當初繁盛無比的敦煌莫高窟。

1941年,著名畫家張大千開始對敦煌莫高窟進行斷代、編號和壁畫描摹,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1943年才完成。其後,國民政府將莫高窟收歸國有,開始對莫高窟進行系統性的保護、修復和研究工作。截止到1966年,已有大約四百個洞窟得到加固,五座唐宋木構窟簷得以修葺。在這段時期,莫高窟周圍方圓十餘公里的範圍都禁止外人出入,以保障這座藝術寶庫的安全。

在此之後,我國政府不斷加強對莫高窟的保護力度,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莫高窟內的各種文物進行研究。敦煌學就是由此衍生出來,敦煌學派的學者專門負責研究敦煌藝術,以及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內發現的藏經洞中陳設的五萬餘件珍貴文物。敦煌莫高窟作為全人類的文化大寶藏,已於1987年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