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王劉瑾被誅

劉瑾是陝西興平人,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遂改姓劉。孝宗在位時,他負責侍奉太子朱厚照。他知道太子將來會繼承皇位,因此千方百計地討好太子,希望太子即位後可以感念他這個功臣,給他權勢和富貴。

由於他善於察言觀色,而且會隨機應變,因此深得太子信任。弘治十八年,太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此後,劉瑾多次陞遷,並坐上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寶座。

武宗無道,喜好聲色且狂放不羈,自稱威武大將軍朱壽,而且寵信太監。當時,劉瑾和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等太監都深得武宗寵信,被稱為「八虎」,劉瑾為「虎王」。這些太監千方百計地鼓動武宗尋歡作樂,他們則瞞著武宗胡作非為。

武宗最信任劉瑾,因此命他掌管京城的精銳守衛部隊。劉瑾大權在握之後,就開始趁武宗驕奢婬逸之機把持朝政。劉瑾不但把持朝政,而且乘機排除異己,致使朝中許多正直官員都被迫害。與此同時,他還勾結左都御史劉宇、吏部尚書焦芳等奸佞小人,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

朝臣們見武宗被太監們搞得不理朝政,紛紛勸諫。武宗起初不以為意,後來聽說天像有變,才打算把劉瑾貶到南京。大臣們認為劉瑾是個禍根,如果不除掉他,早晚會出事,於是準備一起勸武宗殺掉劉瑾。

與劉瑾狼狽為奸的焦芳立刻向劉瑾告了密。劉瑾聞訊大驚失色,趕忙召集其他七名太監,到武宗面前哭訴、求情。武宗念及劉瑾曾經忠心地照顧過他,不但赦免了他們,還讓他們分別掌管司禮監、東廠和西廠。

當時的司禮監是重要的內宮官署,有一名掌印太監和八九名秉筆太監。在明朝,如果有皇帝不勤於政務,就會讓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代為批示百官的奏章,這就給太監提供了胡作非為的機會。此外,司禮監的太監還有傳達皇帝旨意的特權,這則給太監製造了篡改聖旨的機會。劉瑾是司禮監的主管,完全具有專橫跋扈的條件。他首先報復了那些曾經使他身陷絕境的大臣,報復方式有罰米供應邊疆和身體處罰等。有許多大臣都因為罰的數目太大而破產。至於身體處罰,對他們實施廷杖,致使許多大臣被當場打死。此外,劉瑾還造了一種重達一百五十斤的大枷,致使那些遭他迫害的大臣幾天內就被大枷壓死。

劉瑾還藉故罷免、廷杖或誣陷可能威脅到他的勸諫官,並命令所有勸諫官在寅時(早晨三點到五點)入朝,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退朝,目的就是讓他們沒有精力彈劾自己。

劉瑾在排除異己時,簡直是為所欲為。他曾經找了一個借口,一次把二十多個平時只對他作揖而沒有磕頭的翰林院官員或調職或貶為平民。漸漸地,他清除了所有曾經得罪過他的大臣,此後他就開始為所欲為了。他深知武宗愛玩,就用打球、跑馬、帶鷹抓兔等方法纏住武宗,並且專挑武宗玩得興起時向武宗稟告政事。武宗此時只顧玩樂,自然不願意被打擾,因此總是心煩地讓他看著辦,並斥退了他。劉瑾表面上裝出一副辦事不力的樣子,心裡卻美得不行。就這樣,劉瑾輕易地達到了專權的目的,世人都暗地裡稱武宗為「坐皇帝」,劉瑾為「立皇帝」。

劉瑾為了增強自己的權勢,還建立了權力在東廠、西廠和錦衣衛之上的特務組織內廠,以此來監督官吏和百姓。權力的集中刺激了他的貪慾,他開始利用權勢公然收受賄賂。各地官員入京朝覲或陞遷,都要給他送禮,否則這些官員就會官位不保。如果有人升了官,那麼這個人得立即使用重金「謝」劉瑾,送少了可不行,因為有可能馬上被撤職,但是如果趕緊追加銀子,馬上又能恢復官職,官位基本上成了劉瑾撈錢的工具。另外,劉瑾還派親信到地方任職,以便為其斂財。

劉瑾接受別人賄賂之後,自然得枉法行事,以至製造了許多冤獄。不過,後來有一段時間,劉瑾竟然拒絕收受賄賂,因為有親信說,行賄者的錢基本上都是行賄者借劉瑾的名義從官府盜取或剝削百姓所得的,給劉瑾的僅佔十分之一,但是百姓卻會因此把怨氣都集中到劉瑾身上,因此不宜受賄。劉瑾覺得這種說法很有道理,於是開始拒絕賄賂,甚至像個清官一樣懲罰行賄者。但是,由於他生性貪婪,所以他不可能改掉收受賄賂的習慣。

權勢和金錢使劉瑾漸漸迷失,最後竟然動了篡位之心。再加上劉瑾專權使朝政混亂;收受賄賂使地方官員加重了盤剝百姓的力度,從而使地方矛盾激化,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因此終於在正德五年(1510年)引發了安化王叛亂。

正德五年四月,都御史楊一清和太監張永受武宗之命平定了安化王叛亂,並在向武宗報告戰況時羅列了劉瑾的十七大罪狀。原來,「八虎」中的其他人早已因為劉瑾不肯分權而對他怒目相向了,這是劉瑾沒有想到的。武宗自然不信,第二天就抄了劉瑾的家,結果不但搜出金銀數百萬兩、珍寶無數,還發現了印璽、玉帶等物,並在劉瑾經常拿著的扇子中搜出了兩把匕首。事實擺在眼前,武宗也不得不相信劉瑾謀反了。謀反可是第一重罪,於是武宗下令將劉瑾凌遲處死。

凌遲即千刀萬剮,行刑時將受刑者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飽嘗痛苦,然後慢慢死去。這一刑法在明朝時期比較精細,大多數凌遲都超過千刀。那些曾經被劉瑾害過的人家,紛紛花錢買下劉瑾的肉吃下,以解心頭之恨。不可一世的劉瑾,就這樣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