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統治後期由洪秀全領導的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洪秀全生在廣東一個農民家庭,出生時正值嘉慶統治後期。洪秀全從小就進入私塾埋頭苦讀,希望長大之後能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成年後,洪秀全總共參加了四次鄉試,均以失敗告終。二十九歲那年,洪秀全終於打消了借助考試入仕為官的念頭。就在同一年,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教。

原來,洪秀全到廣州參加鄉試期間,曾從一名西洋傳教士手中得到了一套名叫《勸世良言》的基督教義宣傳手冊。這套手冊闡述了基督教義中的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以及末日審判說等內容,並猛烈抨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民間宗教、風水和巫術。

洪秀全將這套手冊認真研讀,1843年,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會”,並編寫了《百正歌》、《改邪歸正》、《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作為教義。洪秀全稱:“天下將有大災大難,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難。入教之人,無論男女尊貴一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他以上帝次子的身份自居,開始在兩廣地區大肆宣傳“拜上帝會”,廣收教徒。

在傳教的過程中,洪秀全有了一個得力的幫手馮雲山。馮雲山在廣西傳教時,由於連年遭遇自然災害,廣西到處都是食不果腹的災民,階級矛盾空前激化,馮雲山就在這些災民中間發展了兩千多名教徒。隨著“拜上帝會”的不斷壯大,洪秀全的思想也產生了質的飛躍,開始將“拜上帝會”由一個宗教團體逐漸發展成為以推翻清朝統治為目標的政治軍事組織。

當時災荒連年的廣西頻繁爆發農民起義,從1850年7月份開始,洪秀全和馮雲山也開始密謀組織起義。他們要求教徒將家中的財產全都變賣,然後趕赴廣西金田集合,總共有大約兩萬餘人匯聚到了金田村。洪秀全將這些人集中起來開始操練,為即將到來的起義做好準備。

當地政府在收到消息以後,先後兩次派出軍隊前來鎮壓,結果都以失敗告終。1851年1月11日,恰逢洪秀全37歲生日,上萬名教徒集合起來發動起義,正式向清政府宣戰。因為此次起義發生在廣西金田,所以後人便稱其為金田起義。不久,起義軍自稱為太平軍,建號太平天國。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此拉開了帷幕。

1851年3月,洪秀全在廣西武宣東鄉自立為天王。8月,太平軍在廣西平南官村一帶擊潰了前來鎮壓的清軍,這也是金田起義爆發以來太平軍取得的最輝煌的一次勝利。9月份,太平軍攻克了廣西永安,開始在永安城內整頓,史稱“永安建制”,其內容主要包括:修訂曆法,制訂天歷;命令百姓蓄髮;建立聖庫制度,將財產集中起來,統一進行管理;確立官制;分封五王,這五王分別為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同時還規定其餘四王均受東王節制——這項規定為日後的天京事變埋下了隱患。“永安建制”為太平天國建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年4月初,太平軍從永安出兵向湖南進發。行軍途中,南王馮雲山被清軍的大炮擊中,後因傷勢過重而死。8月,蕭朝貴和石達開率軍對長沙展開了長達三個月的進攻,在此期間,西王蕭朝貴戰死。由於太平軍始終未能攻下長沙,只能選擇繼續北上。第二年初,太平軍成功佔領了武昌,從此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總人數激增至50萬以上。

此後,太平軍一路高歌猛進,於當年3月份攻下南京,並將其改名為“天京”,成為太平天國的首都。隨後,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該制度依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把土地按照年產量的多少分為上、中、下三級九等,然後按人口進行平均分配,即“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以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為核心的革命鬥爭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方面面,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它把我國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對於打擊封建統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天朝田畝制度

《天朝田畝制度》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為鞏固政權,1853年頒布了以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為中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教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內容的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平分土地、平均分配生活資料的方案,建立兵農合一的軍政制度,試圖實現“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絕對平均理想社會,帶有明顯的烏托邦的空想性質。

定都天京以後,太平軍很快又開始了北伐和西征。兩萬多名北伐軍在林鳳祥和李開芳的領導下一路北上,一直進攻到天津一帶,逼近北京城。這在清政府內部引起了極大的恐慌,大批清軍趕來鎮壓北伐軍,孤軍深入的北伐軍最終全軍覆滅。在北伐軍出征的同時,賴漢英等人率軍開始了西征。西征軍首先攻破了安慶,其後又攻下九江、武昌等地,進入湖南。在湖南,西征軍與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多次正面交鋒。由於翼王石達開指揮有方,西征軍在與湘軍交戰的過程中屢屢獲勝。

在太平軍北伐和西征的同時,天京一直被清軍圍困。1856年5月,石達開率軍返回天京,與丞相秦日綱會和,一舉擊破了清軍的江南大營。天京就此擺脫了清軍的圍困,太平天國的軍事力量也在此時到達了巔峰狀態。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