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翼犍之死

二十六章 什翼犍之死

代王什翼犍被後世北魏尊稱為昭成皇帝,上文介紹過,他是拓跋鬱律的第三個兒子,據魏書記載,他相貌奇特,性格寬厚,“生而奇偉,寬仁大度,喜怒不形於色。身長八尺,隆準龍顏,立發委地,臥則乳垂至席。”

他的兄長拓跋翳槐當政之時把他送到後趙國做人質,翳槐死後,拓跋孤捨身讓國的義舉感動天王石虎,放其兄弟回歸塞上。十九歲的什翼犍毅然脫離後趙,在繁疇(今山西渾源縣西)自稱代王。公元340年,什翼犍在雲中郡盛樂築新城,修建盛樂宮,確定代國的新都,一改遊牧民族王廷的游動性,確立固定的政治中心。拓跋代國開始慢慢地由奴隸制向封建化轉變,陸續發動了對高車、沒歌等遊牧部落的戰爭,並最終打敗草原另外一支強大的勢力匈奴鐵弗部,部落首領劉虎兵敗而死,其子劉務桓歸順代國,什翼犍將女兒嫁與劉務桓,通過聯姻將鐵弗匈奴置於聯盟之中。

拓跋代國在他的統治下,一統大漠,雄霸草原,什翼犍也算是一代有作為的君主。冉閔興起中原大亂之時,他也曾想南下中原,在徵求部落聯盟首領意見時說:“石胡衰滅,冉閔肆禍,中州紛梗,吾欲親率六軍,廓定四海。”代國聯盟的首領紛紛表態反對,什翼犍也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最終為自己的不思進取岸出慘重的代價。

什翼犍為人寬厚,當時草原代國綿布絲帛奇缺,大臣許謙偷了兩匹絹,看守發現後向他報告,什翼犍卻將此事隱瞞起來,私下對燕鳳說:“我不忍心見許謙之面,你也不要洩露,許謙可能會因此慚愧自殺的,為了錢財使人受辱不應該。(為財辱士,非也。)”在征伐戰爭中,什翼犍被流矢射中一隻眼睛,後來抓住放箭的人,部下將佐各自提刀上前準備把那人零割碎切,為他一解心頭之恨,什翼犍卻把射箭之人放了,對眾人說:“各為其主,何罪之有?”

正是憑借他的寬厚仁恕,拓跋聯盟平安地渡過三十八個年頭,聯盟內部相安無事,人口不斷增長。在此期間,代國聯盟僅發生過匈奴鐵弗部的叛亂,劉務桓死後,其弟劉閼頭對代國心存二心,什翼犍巧施妙計,分化鐵弗部內部各派,再以武力威攝,壓制住鐵弗部。後來劉虎的孫子劉衛辰做了部落首領,受前秦挑唆公開脫離代國聯盟。

公元367年十月,什翼犍率兵從都城盛樂東渡黃河西擊朔方攻打鐵弗匈奴的遊牧地朔方(在今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當時黃河雖有冰塊但尚未封凍。什翼犍想出一條妙計,派兵用葦子編成粗繩以阻擋流動的冰塊,再把分散的冰塊連在一起,命人把葦子散在冰上,待氣溫下降,冰和葦凍在一起,鋪成一座浮橋。拓跋代軍順利渡過黃河,出其不意出現在朔方郡,劉衛辰沒想到代軍這麼快就渡過黃河,措手不及,和宗室親信倉惶逃走。魏軍收編其部落,俘獲生口及馬牛羊數十萬頭。

劉衛辰率殘餘部落投降前秦,天王苻堅送他返回朔方,並派兵幫助戍守。為徹底擊敗匈奴鐵弗部,公元374年什翼犍再次率兵攻打劉衛辰,劉衛辰向前秦求援。拓跋代國和前秦原本互不侵擾,隨著前秦國一統中原,併吞前涼,形勢陡變。

公元376年十月,天王苻堅挾亡涼之聲威,兵分三路進入大草原。北討大都督、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統率幽州、冀州兵十萬北上出塞;以劉衛辰為嚮導,并州刺史俱難,鎮軍將軍鄧羌,尚書趙遷、李柔,率兵十萬西出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前將軍朱彤,前禁將軍張蠔,右禁將軍郭慶率步騎十萬東出和龍(今遼寧朝陽),三路大軍從東西中三個方向浩浩蕩蕩向雲中挺進。

不巧什翼犍正在病中,不能親自出戰,先派聯盟中的白部、獨孤部抵禦前秦大軍,均未獲勝。繼派南部大人劉庫仁率十萬騎兵抵抗,與秦軍在雲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盛樂宮西南的石子嶺激戰,再次遭到慘敗。什翼犍率領其眾逃至陰山以北。虎落平陽被犬欺,倍受拓跋代國壓迫的漠北高車部落乘機四面抄掠,使得部眾根本無法立足,所幸前秦軍見代軍北遁,已方沒有遠渡大漠的準備,已經退兵君子津(在今內蒙托克托黃河渡口),什翼犍得已復返漠南。

一件離奇的事情發生了,據《魏書》和《資治通鑒》記載,當初,拓跋什翼犍分出國土的一半授與弟弟拓跋孤,拓跋孤死後,兒子拓跋斤失去繼承父親職位的權力,因而心懷不滿。拓跋什翼犍的嫡長子(燕國慕容皝之女所生)拓跋寔及弟弟拓跋翰早亡,拓跋寔的兒子拓跋珪年齡尚幼,慕容妃(慕容皝之妹)的兒子拓跋閼婆、拓跋壽鳩、拓跋紇根、拓跋地干、拓跋力真、拓跋窟咄全都年長,由誰來繼位還未確定。因為當時前秦的軍隊尚在君子津,離盛樂不遠,慕容妃的兒子們每到夜晚都手持兵器警衛。拓跋斤藉機勸說拓跋什翼犍的庶長子拓跋實君說:“代王將要立慕容妃的兒子為繼承人,想要先殺掉你,近來慕容妃兒子們每到夜晚都全副武裝,領兵環繞廬帳,窺探好時機後就要動手了。”拓跋實君信以為真,發動政變殺掉弟弟們,並將五十七歲的父親什翼犍也殺害。當晚,慕容妃兒子們的妻子及其部屬逃往秦軍的大營,秦將李柔、張蠔率兵開赴雲中,代國部眾潰逃,國內大亂,代國亡國,拓跋珪的母親賀氏帶著拓跋珪投奔娘家賀蘭部。

天王苻堅召見代國長史燕鳳,問他導致代國大亂的事情真相,燕鳳把實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苻堅說:“天下的醜惡到哪裡都是一樣啊(天下之惡一也)。”於是就將拓跋實君及拓跋斤押解到長安車裂。苻堅想把什翼犍的嫡孫拓跋珪遷到長安,燕鳳為拓跋珪請求說:“代王拓跋什翼犍剛剛死亡,群臣、部屬背叛離散,留下來的孫子年幼,沒有人再統領代國。代國的匈奴獨孤部大人劉庫仁,勇猛而有智謀,鐵弗匈奴劉衛辰則狡猾多變,他們都不宜獨擔重任。應該將眾部族一分為二,讓這兩人分別統領。他們兩人歷來有深仇,勢必都不敢首先發難。等到拓跋珪逐漸長大,再將他立為王,這樣陛下對代國有存亡繼絕的恩德,從而使他們子子孫孫永遠成為不侵犯、不背叛的臣屬,才是安定邊境的良策。”苻堅聽從燕鳳的意見,把代國的百姓分為兩部分,黃河以東屬劉庫仁,黃河以西屬劉衛辰,各授官職爵位,讓他們統領自己的部眾。賀氏帶著拓跋珪從賀蘭部返回獨孤部投靠劉庫仁。

這個故事看上去無懈可擊,然而《晉書》和《北史》均給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版本,什翼犍非但沒有死,反而進入大秦國的“太學”中學習,他的嫡孫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竟被明確載明是什翼犍的兒子,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要探索事件的真相,來看一看史書不同的記載吧,《晉書·苻堅載記》中說:“(什)翼犍戰敗,遁於弱水。苻洛逐之,勢窘迫,退還陰山。其子翼圭(拓跋珪)縛父請降,(苻)洛等振旅而還,封賞有差。(苻)堅以翼犍荒俗,未參仁義,令入太學習禮。以翼圭執父不孝,遷之於蜀。”

《宋書》又是怎麼記載的呢?“其(什翼犍)後為苻堅所破,執還長安,後聽北歸。鞬(什翼犍)死,子開(拓跋珪)字涉珪代立。 ”

首先要明確一個人, 上文的拓跋翼圭、拓跋開、拓跋涉珪都是一個人,誰呢?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字涉珪,南朝人稱其為拓跋開,北魏真正意義上的開國皇帝,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公元371年8月4日(即東晉太和六年七月初七)生於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父親是被北魏尊稱為獻明皇帝的拓跋寔,母親是匈奴賀蘭部賀野干之女賀氏。拓跋珪一出生體重是平常兒童的兩倍,史載“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廣顙大耳”。出生前代國經歷一場政變,對老代王什翼犍不滿的部落貴族派武士長孫斤行刺,拓跋寔在與長孫斤拚鬥中喪生,拓跋珪一出生就沒有父親,是個遺腹子。五歲那年,秦兵大舉入雲中,代國兵敗如山倒,母親賀氏帶著年幼的兒子從亂軍之中衝出一條血路北逃,又遇到高車人的劫掠,驚慌之下車輪失轄,賀氏急中生智取頭簪穿入輪中,竟行百餘里逃到七介山而車輪不傾。

以上拓跋珪的身世出自魏書,《魏書·太祖紀》中明確記載:“道武皇帝,諱珪,昭成皇帝之嫡孫,獻明皇帝之子也。母曰獻明賀皇后。”

讀到這裡,相信讀者已經一頭霧水,即然魏書記載如此清楚,為什麼《晉書》和《宋書》偏偏要說拓跋珪是什翼犍的兒子呢?難道魏書的作者連北魏皇帝的父子關係這麼簡單的問題也會出錯嗎?當然不會,如果連這個也搞錯,魏收真該回家賣紅薯去。既然搞不錯,那麼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魏書》記載準確無誤,二是魏收存心扯謊。魏收有什麼理由撒謊呢?沒有!因為他是北齊的大臣,不存在當政君主的壓力。即使是北魏朝廷為“尊者諱”而隱瞞事實,相信如此重大事件民間不會沒有流傳,再者說《宋書》成書在前,魏收不會沒有讀到,不會不去考證。

如此說來,只能是《宋書》在編故事了,編一個誹謗北魏的典故,宋書那一句簡短的記載我們看不出它有什麼惡的企圖,如果仔細推敲卻是大有深意。因為拓跋珪的母親賀氏是確定的,賀氏曾經嫁過拓跋寔也是確定的。如果按照宋書的記載,什翼犍就是納媳生子,據對拓跋寔卒年考據則證明拓跋珪是遺腹子,不是什翼犍的親子,但宋書卻因此透露出一個訊息,什翼犍納媳成立,這不夠惡毒嗎?

什翼犍是否納媳呢?先看一看賀氏是否改嫁?《魏書·皇后列傳》中記載:“獻明皇后賀氏,父野於(賀野干),東部大人。後(賀氏)少以容儀選入東宮,生太祖(拓跋珪)。後(後來)後(賀氏)少子秦王觚(拓跋觚)使於燕,慕容垂止之。後以觚不返,憂念寢疾,皇始元年崩,時年四十六,祔葬於盛樂金陵。”

看出什麼問題來了嗎?我們知道拓跋氏發家源自與外族通婚,因此什翼犍讓兒子娶賀蘭部大人賀野干之女賀氏為妻。問題出在第二段,賀氏少子秦王拓跋觚,既然拓跋珪是遺腹子,那麼賀氏何來的小兒子?足以證明她另嫁過。她嫁給誰了呢?魏書沒有明說,為什麼沒有明說呢?因為《魏書》一經問世使大受質疑,孝文帝漢化改革後,北方門閥士族大興,非常重視祖上的出處和名望,魏書涉及到許多北齊世家大族的利益,不滿者用什麼來攻擊魏收呢?穢史!用現在的話說,黃書,色情文學!魏收因之三易其稿,他不能明載心中畢竟不服氣,做為太史總得有點董狐的直筆吧,他便用了暗示,所以就出現上述一行文字。

賀氏改嫁板上釘釘,現在的問題是她嫁給誰了?魏書還是沒有明說,照舊留下蛛絲螞跡,《魏書·昭成子孫》中載:“秦明王(拓跋)翰,昭成皇帝(什翼犍)第三子。子(拓跋)儀,儀弟(拓跋)烈, 烈弟(拓跋)觚。”上下一看,一目瞭然,賀氏依草原民族的舊俗“父死妻其後母,兄死妻其嫂”改嫁給拓跋翰。

好像真相大白,可問題又出來了,魏書中又載:“(拓跋翰)少有高氣,年十五便請率騎征討。帝(什翼犍)壯之,使領二千騎。及長統兵,號令嚴信,周旋征討,多有克捷。建國十年卒。”他死於建國十年,建國是什翼犍的年號,即公元347年,而拓跋寔死於建國三十四年(公元372),相差二十五年,人早死了,賀氏嫁誰去?

賀氏難道真如《宋書》所說嫁給什翼犍了嗎?這樣推斷也有問題,據《魏書·皇后列傳》中記載,拓跋寔與拓跋翰均為昭成後慕容氏所生,而昭成與慕容氏於建國七年(公元344)結婚,如拓跋翰確實死於建國十年,三歲夭折,他又如何“年十五便請率騎征討” ,魏收連這一點都搞不清楚的話,修得哪門子史?如果說是魏收特意留給我們的線頭,從而另證什翼犍納媳成立的話,那麼太武帝拓跋燾等人是不是都成了弱智,選一個三歲夭折的幼兒來隱瞞如此諱莫如深的忌諱?如果真的三歲夭折恐怕全天下的人也不會相信賀氏嫁給一個無名氏。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魏收把拓跋翰的卒年搞錯了,有誤!

據此證明《宋書》的記載是錯誤的,拓跋珪是什翼犍是孫,非其子。駁掉宋書,晉書中的故事又如何解釋呢?晉書編寫的根據是什麼呢?由此引出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崔鴻北魏人,與宋書作者沈約基本處在一個時代,《十六國春秋》原本秩失,現在的版本是經後人輯補的,據說晉書大多史實參考《十六國春秋》,晉書作者房玄齡先生為什麼棄魏書不顧非要選擇《十六國春秋》呢?除了對魏收不放心之外,畢竟崔鴻與沈約所處的年代要早。晉書給我們仍舊留下兩處疑團需要解釋,一是什翼犍未死,拓跋珪縛父請降,二是拓跋珪被流放於蜀地。其實這是一個問題,只有拓跋珪縛父請降,才能被苻堅流放於蜀地,因為他不孝。

事實又是如何呢?無論魏書也好,晉書也好,有一點是肯定的,秦軍兵臨雲中時,拓跋代國曾出現內亂導致什翼犍的許多兒子死亡,關鍵在於叛亂是由誰發動的。魏書說是庶長子拓跋實君和拓跋斤,晉書則說是拓跋珪,各執一詞。拓跋珪有沒有可能發動政變?他自己沒有可能,因為他當時才五歲,虛歲也就六歲,怎麼可能打敗都是成人的長兄們呢?贊同什翼犍納媳說的史家認為雖然拓跋珪不可能,但已為什翼犍妻子的賀氏可能,原因是她的背後有賀蘭部的勢力。賀氏的傳奇故事我們在後面還要逐一講,她是一個聰明、大膽、有識見的女子。即使當時她坐上代王王后的位子,也絕不可能在秦軍大舉壓境的關鍵時候蠻幹,清除慕容妃的兒子們,把什翼犍抓起來投降。如果真是這樣,代國的老人,部落聯盟的首領們會對她倍加尊重?再者說,苻堅會把一個五十七歲病魔纏身的老人送進太學學禮,僅僅認為他未參仁義?更何況什翼犍本身便是一個仁恕之君。不管拓跋珪曾不曾縛父,依苻堅的大度和英明,也絕不會將一個六歲的小孩子流放到偏遠的蜀地去。應該就此判斷,晉書不實。

腦子大了吧?休息一下慢慢研究,這是史家們都未解開的謎。接下來,讓我們忘掉撲朔迷離的謎團,忘掉眾說紛紜的疑案。不可否認代國亡國了,大秦國依靠赫赫武功一統北方,前秦的疆域 “東極滄海,西連龜茲,南包襄陽,北盡沙漠”,大秦國的強大“雖五胡之盛,莫之比也。”美中不足的是偏居一隅的東晉政權未能屈服,如同一塊白玉上的瑕疵怎麼看怎麼不舒服。前秦一天天強大,東晉名將桓溫卻病死,此消彼長,天王苻堅有理由相信,他混一四海的夢想就快實現了。

《鮮卑帝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