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回 福太太記聯玉帶橋 二格格讀篆銅牛銘

話說太后賞了二格格一萬兩銀子妝奩費,便向前行。走進龍王堂,拜過龍王神像,皇后也領著眾宮眷行禮,禮畢,太后見龍王堂內,無甚意味,便命大家一齊回到船上。太后及眾都出了龍王堂,上了船。太后又命開船向東繞行一周,要看湖中全景。傳諭下去,各船一齊搖開,仍是太后的船在前,其餘各船在後,慢慢地遊蕩。太后的船,走到石舫前,見石舫全是大理石造成,上有一層石樓。太后道:「此船造得雖甚細緻,但是形式太舊,不如改成輪船式樣的好。」

福昆夫人和孫毓汶的夫人,齊聲說道:「太后的話,真是一點也不錯從前咱們由上海到天津,也曾坐過輪船,見那輪船真是精巧靈快。如果這湖裡也一樣,就好了。」

太后笑道:「那海輪是何等長大,這湖太小,只怕容它不下呢!」

孫毓汶夫人奏道「毓汶媳婦在上海,曾見過一種淺水汽輪,形式小巧玲瓏,這湖內正用得著。」

太后點點頭李蓮英在旁聽著,就想托人到上海去買。這時太后的船,正從西南行走,順著蘇堤緩緩而行,那蘇堤是仿杭州西湖蘇堤的形式造的。沿堤種著柳樹,綠蔭遮天。同在西湖中一樣,湖內荷花開得很密,那些彩船,在柳蔭中穿來穿去,荷風吹蕩,香氣襲人,太后精神為之清爽。二格格又拿著一根玉簫在船上吹著,聲韻抑揚,清音宛轉,太后聽了,如身入仙境,好不快樂。那些船沿著蘇堤,路過界湖,玉帶,桑寧,練鏡南辛等橋,一路上觀看湖景,岸上點綴著奇形異樣的草亭子五六座。船到繡漪橋邊,太后見橋上有一副對聯,聯云:「路上閬苑雲霞際空湧」「地臨蓮島宮闕水邊明」。太后說道:「這些對聯,聽說大半是乾隆佛爺的御筆。」

福昆夫人奏道:「適才經過玉帶橋,奴才見一副對聯,大約也是純皇帝的御筆。」

太后道:「我還沒留神,不知你可記得。」

福太太道:「奴才還記得,那聯文云:「螺黛一痕,半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太后道:「真好!形容得妙。」正說著話,李蓮英上前奏道:「回老祖宗,前邊就是十七孔橋了。那裡回去的路徑,東岸上還有一個銅牛,請老祖宗就在此下船,用過膳,老祖宗願意回去,就由十七孔橋穿過去也好。」

太后道:「前面是什麼樓?」

李蓮英奏道:「前面是月波樓。」

太后道:「這座樓很精雅,咱們到樓上去玩玩,用點茶點,便回去吧,你就傳旨,叫各船一齊停住,除皇后與我同上樓去之外,別的人隨他們逛逛。」

李蓮英領旨傳了下去,然後回來將太后扶下船。皇帝及眾人也都上了岸,像眾星拱月似的,將太后擁上月波樓。那些宮眷們,便到各處遊逛去,珍瑜二妃與孫毓汶的小姐三人,到龍堂北,翡翠間石洞前閒談;禮王福晉,福昆太太,榮太太、陸太太,孫太太等都到監遠堂去玩紙牌,擲骰子;端王福晉,莊王福晉慶王福晉,到暢觀堂品茗:瀾公夫人,趙舒翹夫人,剛毅夫人等到靈雨祠拜廣澤王神像:慶王府三格格,四格格,五格格,恭王府三格格,四格格等一班格格同往冶鏡閣,廊如亭等處閒逛。惟有恭王府二格格,性情孤傲,與眾不同,她便拉了宮女秋雲,到各殿閣抄寫匾額對聯。對聯之中,如靈雨祠的「靈歸大海龍千丈,雪滿長空鶴一群」;月波樓的「花琪銀樹三千界,霞彩瑤台十二層」;雲香閣的「竹塢聽琴穿徑遠,松亭覓句過橋遲」,「晚晴驚立波心玉,春暖魚拋水面紋」,「玉案香分花有形,瑤階月靜露無聲」;監遠堂的「一徑行陰雲滿地,半簾花影月籠紗」;涵虛堂的「天外綺霞橫海鶴,月邊古樹艷紅桃」,皆是乾隆的御筆,字句頗為工穩。秋雲又拉二格格去看古銅牛,說那牛背上選乾隆御筆所畫的銅牛銘。二格格也很高興便同過十七孔橋,到了八方亭。見亭子西面上,懸著乾隆御筆的題詩。秋雲忙拿過筆硯來二格格抄道:「長河漾舫不多時,湖入昆明信所之,適有黃花吹帽落,遂教青雀繞樑遲,肩輿聯覽詩中景,舉筆難成景裡詩,底事對山繞逸興,田功夾岸看來宜」。二格格抄完,那亭內清風吹來,四面通達,秋雲怕二格格素來體弱,不能經風。就對二格格說道:「二格格若再在這兒息了,咱們都成了風裡燈,有些受不住啦,咱們看銅牛去罷!」

二格格笑了,便邁步走到東堤,向北一轉,來到銅牛旁邊,只見那鎮海牛四圍有白石欄杆圈住,牛頭向南面湖,週身作黃黑色,背上刻有篆字銘,是乾隆的手筆,二格格認得篆文,便念道:「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後人景從。制寓剛戊,像取厚坤,蛟龍遠避詎數龜吞,湊此昆明。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鎮悠永。巴邱淮水,共績同條,人稱漢武。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於四海。敬茲降祥,乾隆乙亥。」

二格格念完,秋雲也寫好了,笑道:「二格格,真虧你有這能耐,像這樣的篆字,同洋文差不多,彎彎曲曲的誰認得哪?」

二格格笑了一笑便向回走去,按下這邊不表。且說光緒帝,自樂壽堂退出,回到玉瀾堂。那玉瀾堂在昆明湖東北角上,樂壽堂即在其東,宮門內東配殿,名曰霞芬室,西配殿名曰藕香榭,西邊是夕佳樓,樓後背後是昆明湖。午前非常涼爽,由正殿旁間穿到後院的正殿,就是宜芸館。皇帝即住在殿內,東西名為思風長扇,藻繪呈瑞。宮門前有子母石兩方,形狀奇異,臨湖又有一亭,名曰知春。這座宮院雖偏在湖角,卻能眺望全湖風景,又在萬壽山東麓之下。每逢夏令,西北涼風吹來更為涼爽,別有一種天然的雅趣,皇帝回到玉瀾堂,便命太監傳諭,召翁同,孫家鼐,孫貽經,夏同善,四位上書房師傅,和滿文教習松桂,翰林院學士徐致靖,內閣學士張百熙徽君李善蘭等八人到玉瀾堂午膳,翁同等謝恩已畢。然後太監將酒飯擺在藕香榭,請翁師傅等到了藕香榭,吃完午飯,又回到玉瀾堂叩見皇上謝恩。皇帝這時,已用過午膳,就命翁同等同游。皇帝出了玉瀾堂,翁同等在後面跟著先到藕香榭看過趙子昂畫的八駿圖。然後又由藕香榭到排雲門。穿過排雲殿,慢慢走上朝真台,上了石階,來到佛香閣。那佛香閣共分三層,高約九丈,六面亭子,中供釋迦牟尼佛立像,法身約高二丈以外,赤金雕塑,華麗莊嚴。皇帝見那佛香閣高出雲霄,是萬壽山山頂最高之處,不覺歎道:「咱們登峰造極,高則高矣,但是這一個佛香閣,也不知費了多少人工,與多少金錢,實在可歎。」

翁同等揣知聖意,不敢插言。皇帝在閣上站了一刻又下閣來,向東走去。走不過幾十步,便到寶雲閣,那寶雲閣是一座銅殿,殿作方形,所有窗垣梁瓦,以及殿內供桌,全是紅銅鑄造成功的。皇帝進殿細看一遍,便問松桂道:「此殿是那一朝所造,你知道嗎?」

松桂奏道:「此乃高宗純皇帝所造,從前是在熱河,後來移到此處的,從前乾隆年間,純皇帝每逢初一十五,必派喇嘛在此銅殿內誦經。」皇帝又指著閣後一塊石碣問道:「這塊石壁,是幹什麼用的。」

松桂奏道:「此乃喇嘛誦經時,懸掛佛像用的。上面所刻的詩句,如「山色因心遠,泉聲入目涼」

等句,當時都傳誦天下的。」

皇帝聽著點點頭,又向西走,轉過浮嵐暖翠石洞,雲松巢,邵窠等處。走了好大工夫,才到五方閣。這五方閣無甚新奇景致,不過是一個方亭殿閣,皇帝又由山路向後山遊覽,繞到花城閣,盤坐蓮台等處,只見東山坡地,有一座琉璃寶塔,是系西藏寶塔式造的。翁同奏道:「那塔裡現供著觀音大士,及十八阿羅漢的銅像非常精緻那些銅像,原是在前山坡大報恩延壽寺供奉著的,因為改修排雲殿,所以移到此處。」

皇帝點點頭問道:「山下是什麼所在?」

翁同奏道:「山下就是介壽堂,請皇帝到介壽堂休息。」

皇帝笑道:「師傅累了吧。」

翁同忙跪奏道:「臣年雖過,體氣尚健,悉恐陛下跋涉多勞故有此請。」

皇帝忙將翁同扶起,笑問孫家鼐等說道:「翁師傅待朕,真可謂處處小心,無微不至了。記得朕年幼之時,最怕雷聲。那一年夏天,忽然雷霆大震,甚是可怕,朕嚇得掩耳驚跑,奔到翁師傅的懷內,翁師傅替朕掩著耳朵,朕心方定。今日回想此事,猶覺翁師傅保護朕躬,十分可勞呢!」

翁同又忙跪下,奏道:「陛下言重了,這是臣子應盡的責任,請陛下勿提起。」

光緒帝笑道扶起翁同。徐致靖奏道:「翁師傅齒德兼隆,實為臣等所共佩。」

光緒皇帝便將領紐上一串寶石十八子摘下,向翁同道:「朕賜師傅寶石手串一掛,以志今日師生遊園之盛。孫師傅等,候朕出宮,再行頒賜。」

翁同奏道:「此乃陛下御用之物,臣不敢領受。」

皇帝將手串掛在翁同領紐上。翁同慌得匍匐在地,叩謝聖恩孫家鼐等又一同跪下謝恩已畢。這才起來隨著皇帝前行,轉過萬佛樓,向介壽堂而來。皇帝到了介壽堂,早有內務府的樂工伺候著。皇帝入座之後,即命太監等,取來小凳,命翁同等坐下閒談,翁同等叩頭謝坐。皇帝說道:「皇太后今天遊覽南湖各處,不要朕隨侍,所以今日我們君臣才有此樂,這也是皇太后體貼人情之處,可見皇太后聖意周到,昨日攜帶各府官眷,一同遊園,諸位大臣,隨同在後,甚為不便。所以今日特意開遊覽,雙方都便了。」

翁同道:「這正是皇太后慈恩高厚,我皇帝德澤優隆,所以臣等得有今日之樂,真是感激不盡了。」

正是:帝德優隆乾坤大皇恩廣沛雨露深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皇清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