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回 頤和園珍妃受責 御書房翁傅論才

且說光緒皇后奉了懿旨,便召各宮眷福晉格格到宜芸館會議。這一次珍妃、瑾妃留在宮中,並未同來。眾人到齊後,光緒後說道:「老佛爺傳下懿旨,自今日起,命我等一律齊戒沐浴,素食求雨,你們可知道老佛爺求雨的規矩麼?老佛爺求雨的時候,我們所穿的衣裳,一律要免去紅色,別的顏色,也以淡為宜。頭上不許戴大朵的花,臉上少搽脂粉,說話不許高聲,行走不許快步。每早到老拂爺那裡,彼此不許說話,如要說話時,只可附耳低聲。你們要切記下了,犯了老佛爺的規矩,可了不得啊!」

眾人之中,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知道的人固不以為奇,不知道的人,心中暗自好笑,皇后交諭已畢,立即率領眾人,來到樂壽堂。將進宮門,只見迎面來了一名小太監,跪在皇后面前奏道:「老佛爺已到靈雨祠去了。」

皇后忙又領著眾人,趕到靈雨祠,進了祠中,只見太后在更衣室內,坐在寶座上,閉目合掌。左邊站著宮女秋雲,抱著一個大葫蘆,右邊站著小太監牛喜福,手中拿著一柄拂塵。皇后等在殿外跪著,不敢言語,約有一個鐘頭,只聽太后高聲念道:「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摩呵薩。」

便睜開了鳳眼,向殿下一望,皇后忙喊道:「皇太后萬歲萬萬歲!」

太后道「你們來了。皇后可傳知他們,先到十七孔橋,在露天祈禱,我隨後就來。」

皇后領旨,忙率眾人,到十七孔橋下,匍匐在地。不多一刻,皇太后來了,三格格偷眼見皇太后穿著一件素淺藍綢子大褂,滿頭摘去珠翠,只插了一團柳葉,用金針盤著。手中拿著一根柳條,慢慢走到十七孔橋。皇后等跪在地下,閉目息氣,不敢作聲。太后走到橋上正中間,雙膝跪倒,默禱了半天,才站起來,轉身回去。李蓮英向皇后低聲奏道:「老佛爺上靈雨祠了。」

皇后忙起身,又領著眾人,跟著太后到靈雨祠去。太后進了殿門,李蓮英忙退出,傳皇后大公主二人進殿皇后燃了一炷白素錠高香,遞到太后手裡。太后站在黃墊子上,將香一舉,皇后又接過來插進大香爐內,趕緊同大公主退到太后身後。太后跪倒,皇后大公主隨著跪下。皇太后的後衣襟扯平,太后合掌當胸,默默跪禱許久,方才磕頭,眾宮眷等都在殿外,太監等都在石階之下,一齊隨著磕頭,三跪九拜已畢。皇后大公主先行起立,上前扶起太后,太后又合掌向著神像,默默不語,臉上現出愁慘的顏色。禱告了一會,只聽得太后低聲說道:「敬乞上天如佛,垂憐余等,而救貧農於饑饉之中,謹願犧牲以代,而乞天降霖雨。」

禱告完了,太后出得殿來,向四面天空看了一看一言不發。仍照舊路回轉,將下十七孔橋。太后身旁,有一個手捧檀香盒子的小爆女,偶不小心,自己踏了自己衣角,跌了一個大馬趴,將檀香盒子扔了很遠。太后一見,將雙眉緊皺,忙止住腳步,閉目立了多時,然後才向前走。太后回宮休息了,按下不提。且說那跌倒的小爆女,名叫喜珠,已嚇得魂飛天外,忙跪在二格格面前,求二格格救命。二格格說:「這件事我可管不了,你想這幾天老佛爺心裡,是何等憂愁,你別的東西不扔,卻扔了求雨的檀香盒,老佛爺一定要大發雷霆之怒。要你的命倒未必至於,只怕你那兩條小腿,一定留不住了。」

喜珠聽了,更嚇得磕頭如搗蒜。二格格見她十分可憐,就說道「我領你去見大公主去。」

書中交代,這大公主就是恭親王的女兒,書中曾說過。太后封恭親王之女為榮壽固倫公主的,就是這位大公主。太后對於大公主十分疼愛,又因大公主下嫁於門額駙景壽之子志銳,是太后指的婚,大公主過門之時,志銳已染病臨危不到三天就死了。大公主還是一個閨女,可憐她成了望門寡。太后心中更對不住她。因此接回宮中,將大公主看做親生女兒一樣,別人的話,太后有聽不聽的,只有大公主的話,不說則已,說了出來,太后向例不駁的。但是大公主也從來不多說話。二格格領著喜珠來見大公主,二格格來到養雲軒,叫喜珠站在階下候著,二格格進去,給大公主請了安。大公主問道:「二侄女有什麼事?」

二格格便將喜珠的事說了一遍,求大公主在老佛爺面前,替喜珠求情。大公主答應了。二格格便喚喜珠進來,謝過大公主,可憐那喜珠已嚇得直哆嗦大公主見她十分可憐,叫她下去,二格格也辭出。正走之間,李蓮英迎面來了,對二格格說道:「老佛爺的素菜,二格格預備好沒有?老佛爺傳膳了。」

二格格又忙跑到樂壽堂,到御膳房做好了素菜。李蓮英一樣一樣端上殿,太后命皇后與幾位要好的福晉,如大公主,二格格,三格格等同在殿上用膳。吃飯之間,大公主替喜珠乘機求情,太后允了。大公主忙代喜珠謝恩。正磕著頭時,忽然殿外霹靂一聲,電光四射,那雷聲震得耳聾。太后大驚,忙掩著耳朵,二格格嚇得倒在恭王福晉懷裡,三格格也倒在慶王福晉的懷中。二格格直嚷害怕。一會兒大雨傾盆,殿簷雨溜,同瀑布一般。太后大喜,忙走到殿門前,跪倒在地,叩謝菩薩皇后等也一齊跪下。太后叩拜已畢。站起身來,吃了晚飯,命各人退去。太后到寢宮中吸福壽膏,李蓮英跪在地下,捧著煙斗,替太后燒煙。太后所用的那桿煙槍,是咸豐皇帝從前用的,年深日久,那支廣州竹,已紅潤光滑,好似紅玉一般,真是無價之寶。太后正在吃煙,忽然小太監進來奏道:「李大姑娘有要緊的事,從城內趕到園中,求見太后。」

太后忙叫小太監喚她進來。李大姑娘進來請安已畢,叭在太后耳邊,低低地說了幾句話。太后忽然大怒,臉上變了顏色,把手中的煙槍向地下一摔,只聽得刮的一聲,把煙斗跌碎,煙槍也碰壞了一節。嚇得李蓮英大驚失色,忙上去把煙槍拾起,拿過來吩咐小太監,叫他傳侍衛,拿去前門外福記骨董鋪去修理不提。這裡皇太后便坐了起來,喝命李蓮英快些進城,到宮內傳旨:「命珍妃瑾妃,明日早晨到園中,我要親自問他們的話。」

李蓮英答應著退出去。那李大姑娘,仍在寢宮內絮絮叨叨說個不歇。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說起這李大姑娘來,就是李蓮英的親妹妹,只因李蓮英在宮中,得了太后的寵用,他的妹妹,也是一個伶俐乖巧的人,便對她哥哥說:「要進宮去玩耍。」

李蓮英奏明太后,傳他妹妹進宮。太后見李大姑娘生得容貌俊秀,說話聰明,又善於逢迎上意,就留她在宮中當一名宮眷。宮中的人,都稱她為李大姑娘。太后初次游頤和園的時候,李大姑娘也同來的,後來太后回宮求雨,又二次到頤和園,那珍瑾二妃未同來,太后便派李大姑娘留在宮中,探聽珍瑾二妃的動作。珍妃心中最恨李蓮英,對於李大姑娘,又極其瞧她不起。這一日,珍妃因事,與李大姑娘在宮中大鬧,珍妃仗著皇帝的權勢,便將李大姑娘訓責了一番,李大姑娘懷恨在心,就想了一個主意,連忙叫小太監替她雇了一輛騾車。李大姑娘坐了騾車,趕出城外,來到頤和園,求見太后。李大姑娘本已預備造好了一派謠言,說:「皇帝自從太后二次入園以來,就一昧的迷戀女色,不問朝政,不但是不進齊宮求雨,而且整天與珍瑾二妃廝混著,倘然這樣弄下去,豈不要把大清國數百年的江山斷送了嗎?」

太后聽了李大姑娘的話,果然不怒。就派李蓮英傳珍瑾二妃來園,親自問話。李蓮英退出之後,李大姑娘又有天沒日的造了許多謠言,最後還編了一個曲子,說是珍妃唱給皇帝聽的。李大姑娘真是絕頂聰明,太后問他:「什麼曲子?」

李大姑娘竟能隨口唱道:那裡有什麼春風初試薄羅裳,棉襖、棉裙、棉褲子、膀脹;那裡有什麼夜深私語口脂香,生蔥生蒜生韭菜,骯髒;那裡有什麼蘭陵美酒鬱金香,舉杯便吃燒刀子,難當;那裡有什麼雲髻巧梳宮樣裝,頭上松髻高二尺,蠻娘;那裡有什麼鴛鴦夜銷金帳,行雲行雨在何方,土坑。太后聽了,更為憤怒,說:「這兩個狐狸精,不但引誘皇帝好色縱婬,而且聽她這曲子裡,暗含著譏笑滿人,那還了得。明天非打個半死不可。」

李大姑娘見目的已將達到,心中好不快樂,就辭退出來。一宿無話。第二天李蓮英果將珍瑾二妃傳進園來。太后升了寶殿命皇后在旁瞧著。各宮眷福晉格格等,都站在殿外,就叫珍瑾二妃上殿。太后怒容滿面,指著二妃罵道「你這兩個狐妖,迷惑聖主,就不怕家法了嗎?」

瑾妃嚇得渾身發抖,不敢回言,只有珍妃還仗著膽大,回了幾句,要太后宣佈出來,她幾時迷惑聖主,是誰人看見的。皇太后見珍妃竟敢頂撞,更為震怒。便喝令:「取家法來,與我重重地打。」

那些小太監遵旨,將珍妃大衣脫去,僅留一身短衣,就舉起朱紅木棍,向珍妃身上打去,打得珍妃遍體鱗傷,血流不止,倒在地下,昏暈過去。太后叫小太監將珍妃扶出去,又訓斥了瑾妃一番。瑾妃嚇得在地上撞頭,求太后饒恕她的罪,太后才赦免了她。這時光緒帝也得信息,從城內趕到園中,急忙跑到樂壽堂,才進宮門,便見兩個小太監扶著珍妃,由宮內出來,皇帝見珍妃打得遍體是傷,玉容失色,氣息微弱,嬌聲嗚咽,真同帶雨梨花似的,血肉狼籍。皇帝心中好不悲痛,咬著牙齒恨道:「好狠心的人啊!」

皇帝上前,叫小太監將珍妃送到介壽堂,好好醫治,那小太監遵命,扶著珍妃去了。皇帝又走進樂壽堂,見過太后,請安已畢。太后訓責了一番,皇帝那敢回嘴,只好碰了一鼻子塌灰,垂頭喪氣而出。回到介壽堂,安慰了珍妃一回,又請太醫給珍妃診治。幸而珍妃皮肉雖然受傷,內部並未有損,太醫敷上藥膏,漸漸止住疼痛,一夜之間,已有大效。次日皇帝命人將珍妃送回宮內,皇帝卻裝作和顏悅色的樣子,陪著太后遊玩一天,然後回宮親政。這裡李大姑娘與李蓮英暗中歡喜,十分得意。暫且按下不提。且說皇帝回到宮中,便命人去召翁同。翁同進宮,走到書房,行禮已畢。皇帝命翁師傅坐下。翁同謝過坐,就坐在一張梨花木小矮凳上。皇帝氣憤地說道:「俺空有了這九五之尊,連一個妃子,也無法庇護,豈不很慚愧嗎?」

翁同莫名其妙,忙問皇帝:「為什麼事,這般氣憤?」

皇帝便將太后怒打珍妃的事,從頭到尾,說了一番。說到恨極的時候就捶著桌子,大罵李蓮英不止。又說道:「從前東太后能誅小安子,我便不能誅李蓮英嗎?」

翁同一面勸皇帝不必動怒,一面婉轉奏道:「臣嘗對皇帝奏過,皇帝政權旁落,須設法收回來,然後獨斷獨行,一件件地辦下去,將來權威在握,休說一個太監,便是皇親貴族,也可以說辦就辦。」

光緒帝道:「師傅的話,的確是治本之法,收回政權,我也久有此意。只是礙著太后,叫我如何做起,師傅要替我想個兩全之策才好呢!」

翁同沉吟了一會,奏道「法子倒有一個,但不知皇上有這膽量去做沒有?」

皇帝問道:「師傅有何妙策呢?只要有利於國的,我都可以實行。」

翁同奏道:「皇帝對於太后,只有先用母儀遵養之法,將太后的心,先籠絡住,皇帝不必吝惜金錢,對於頤和園內,多花費些錢,買各種好玩的東西,送到園內,叫太后終日取樂,樂不思歸。皇上趁太后在園中取樂的時候,對於內外大政,一齊自己來問,就是外任大吏的奏摺皇上揀可以獨裁的,便一一批答了。萬一有關係十分重大的,方去與太后商議,那時太后正在樂不思蜀之際,見皇上如此,替她分憂,自然樂得安閒,決不會生什麼疑心的。因為太后素知皇上,忠厚真誠,諒無專政之意,所以想不到這一層,以後照這樣辦下去,就有緊要的事,也不必與太后商酌,就自裁奪了,這政權豈不是無形之中,就不知不覺地收回了嗎?到了政權收回之後,再把那幾個討厭的親王,一齊削去權柄,將舊日不良的制度,大大改革一番,國事日興,天下大治,中外頌揚,都說當今皇上,是英明之主,那時太后縱想收回政權,也不敢違背清議了。皇帝大喜,說道:「翁師傅真有妙計,朕佩服之極,但朕細想滿朝之中,能忠心於朕的,師傅以外,尚有何人,如劉坤一等雖然忠直,又均為外臣一時不便內調。李鴻章人尚精明,又為母后親近,其餘更不必說了,朕孤掌難鳴,師傅雖忠於朕,又無權力,叫朕如何是好。」

翁同奏道:「人才一層,皇上倒不必十分憂慮,容臣慢慢物色,再行保舉。」

皇帝又與翁同談些別的事,翁同就辭了出來。正是:禍由人興中奸謀才非我用少忠良欲知光緒帝與太后後來如何情形,且聽下回分解。

《皇清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