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宋遼金元 第二節 南宋 金

第二節 南宋 金

(1127—1279)

一、南宋與金的和戰

1.宋將抗金與宋高宗南逃

南宋建立 金軍滅北宋時,北宋皇族在開封者都被虜往燕京,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在外地倖免此難。金兵北還後,偽楚皇帝張邦昌在全國一致反對下,被迫退位。同年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商丘)即帝位,是為高宗,改元建炎。國都後遷至臨安(今浙江杭州),故史稱南宋。

高宗本來也想與金國議和,苟且偷安;但是在即位之初,他懾於愛國軍民殺敵雪恥的激憤情緒,同時也想保持一定的實力地位,增加同金人議和的資本,所以暫時起用李綱作宰相。李綱執政後,力諫高宗還都開封或西遷關中,以示必戰,鼓舞人心。並且舉薦抗戰派代表人物宗澤為東京留守,積極備戰;以張所為河北招撫使,以傅亮為河東經制副使,聯絡兩地忠義民兵,以夾擊金兵。

宋高宗南逃 宋高宗和親信大臣黃潛善、汪伯彥等只想逃往南方,偏安一隅,不想與金繼續對抗,對李綱、宗澤等主戰派為抗金而採取的積極措施大加阻撓和破壞。結果李綱只做了七十五天宰相就被罷免,他所規劃的一切都被廢除。河北招撫使司和河東經制使司被取消,張所、傅亮遭貶。愛國志士陳東等人上書反對投降,主張留用李綱,竟慘遭殺害。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高宗剛一聽說金軍又南下,立即南逃揚州。宗澤先後二十多次上書,籲請高宗回開封,出兵黃河以北伐金,均未被採納。他憂憤成疾,與世長辭。臨死前,口誦杜甫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又三呼“過河!」然後死去。

宗澤死後,投降派杜充繼任東京留守,破壞原有防務措施,各地義軍紛紛離去。金軍乘虛於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渡河大舉南進。次年正月,攻佔徐州,直逼揚州。宋高宗狼狽逃到杭州,並派人向金軍首領金兀朮求和。但金兀朮置之不理。高宗無策,一路逃竄,最後逃到海上。金軍入海追擊,因遇大風而罷。

黃天蕩之戰 建炎四年(1130年)初,金兀朮大掠杭州後北返。在將渡長江時,為南宋名將韓世忠阻截在黃天蕩(今南京市東北長江干流)。宋軍有八千人,憑借有利地形與金軍激戰,韓世忠夫人梁紅玉臨陣擊鼓助威,金軍大敗。兀朮向韓世忠乞求過江,願歸還所掠財物,被嚴詞拒絕。金軍被圍四十八天,最後鑿渠逃脫。這次戰役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

北方人民的抗金鬥爭 金統治者發動的侵宋戰爭,旨在掠奪人口、財物,其性質是非正義的。仍處於奴隸制的金國在佔領區實行落後的政策,它下令“以人口折還債負”1,即把負債者變為奴隸,並捕捉壯丁到西夏和蒙古地區換戰馬,這些作法破壞了社會的正常發展,使民族矛盾上升為當時的主要矛盾,激起了風起雲湧的人民抗金鬥爭。這時,各種忠義社、山寨、水寨等抗金人民武裝遍佈今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湖北、淮北等地,總人數達幾百萬人。其中著名的有八字軍2、五馬山寨義軍、紅巾軍等。

北方人民的抗金鬥爭對牽制金人南侵起了重要的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的鬥志。可是他們高漲的抗敵熱情卻遭到以宋高宗為首的投降派的打擊,他污蔑義軍是“盜賊”,阻撓、破壞義軍的抗金行動。義軍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仍頑強奮戰,最後終因力量不足,在金人的圍剿下先後歸於失敗。

2.岳飛等人抗金與“紹興和議”

金軍退回江北以後,知道一時滅南宋不易;在攻佔開封等地後,立原宋濟南府(今山東濟南)知府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初都大名,後都開封。金劃中原和陝西地區歸偽齊,作為宋金之間的緩衝地帶和攻宋的橋頭堡。這時,由於南宋各地軍民的奮戰,東起淮河,西至秦嶺,局勢日趨穩定。紹興二年(1132年)正月,宋高宗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3。南宋與金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在南宋與金對峙期間,南宋的許多愛國將領排除以高宗、趙構為首的投降派設置的種種障礙,進行了堅決的抗金鬥爭。

岳飛北伐 岳飛(1103—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農民出身。二十歲時從軍伐遼,後在宗澤等部下與金軍作戰,屢立戰功,升為軍官。建炎元年(1127年),他曾越級上書,斥責黃潛善、汪伯彥的逃跑政策,要求北伐,因此被革職。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舉南侵,岳飛以小鄙兵力屢敗金軍,逐漸成為宋軍中的一名重要將領。

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南宋採納了岳飛的建議,派岳飛軍北伐偽齊。兩三個月內,岳飛相繼收復了襄陽府(今湖北襄樊)、信陽軍(今河南信陽南)和唐(今唐河)、鄧(今鄧縣)、郢(今湖北鍾祥)、隨(今隨縣)等州,以功升任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開國子,與張竣韓世忠、劉光世並列為南宋初年著名的四大將。岳飛所部作戰勇敢,紀律嚴明,深受人民的愛戴,被稱為“岳家軍”。

紹興六年(1136年)初,岳飛與韓世忠、張俊等奉命北伐。岳家軍很快收復了長水縣(今河南洛寧西)、盧氏縣;攻至蔡州(今汝南)境內。黃河沿岸人民積極支援岳家軍,進軍相當順利。岳飛高興地對部屬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1但由於南宋投降派得勢,岳飛被召回鄂州(今湖北武昌),北伐半途而廢。

這時,經過幾年的戰爭,金軍主力和偽齊軍隊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於南宋的變化。於是改變政策,於紹興七年(1137年)廢掉偽齊政權,表示願將偽齊舊地劃給南宋,但南宋要稱臣納貢。對此,南宋軍民強烈反對,但高宗卻喜出望外,滿口答應。紹興九年(1139年)初,秦檜代高宗拜受金詔書,雙方議和;金將今陝西、河南地區劃歸宋,歸還宋徽宗棺木;宋向金稱臣,每年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對簽訂這種屈辱性條約,愛國軍民都十分憤慨,岳飛也上書堅決反對,重申北伐主張,這就加深了他同投降派的矛盾及秦檜對他的仇恨。

劉錡順昌大捷 紹興九年(1139年)夏,金統治集團內部發生政爭,反對與宋議和的金兀朮掌握了軍政大權,決定再次南侵。次年五月初,金撕毀和約,兀朮任統帥,分兵四路攻宋,戰線由淮河下游一直延伸到陝西、開封、洛陽、陳州和陝西的許多地方,相繼陷落。六月初,金兀朮親率步騎十餘萬人攻打順昌(今安徽阜陽),其主力是號稱“鐵浮圖”和“拐子馬”的所謂“常勝軍”。宋將劉錡所部不足二萬人,乘金軍初至,重裝力疲,便突然進擊,以近身搏鬥,大敗金軍,金軍退回開封。“順昌大捷”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戰役給予金軍以沉重打擊。

與此同時,韓世忠、吳璘等人也在其他地區大敗金軍,阻住了金軍的南侵。

岳飛郾城大捷 在金軍進攻順昌、陝西時,岳飛奉命馳援順昌並出師中原。順昌大捷後,岳家軍出湖北,入河南,在各地義軍的配合下,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收復穎昌(今河南許昌)、陳州、鄭州、洛陽。七月,兀朮親率精銳突襲在郾城的岳家軍指揮中心。岳飛派親軍和馬軍迎戰,戰士們手執刀斧,勇猛衝殺,有進無退,一直戰到天黑,把金軍“鐵浮圖”、“拐子馬”等殺得大敗。兀朮慨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1下令隨軍老幼撤離開封。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郾城大捷。戰後,岳飛奏請高宗下令各路宋軍火速並進,攻佔東京開封,然後渡河收復河朔之地。高宗卻命各路駐軍回撤,使岳家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接著,又連下金牌,令岳家軍班師。岳飛在高壓之下,憤極泣下,歎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1遂撤離前線。當地百姓在岳飛馬前慟哭,苦苦哀留;岳飛等人也悲憤流淚,卻又無可奈何。宋軍南撤後,已收復的土地又重新落入金人手中。

岳飛被害 高宗、秦檜一心想向金人投降,因此將堅決主戰的岳飛等人視為眼中釘。紹興十一年(1141年),高宗、秦檜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劉錡等人的兵權,任韓、岳為樞密使、樞密副使,明升暗降。同年八月,又罷了岳飛的官。九月,秦檜串通張俊,誣告岳飛謀反,將岳飛及其子岳雲、愛將張憲下獄。朝野上下皆認為岳飛無罪。秦檜派其死黨萬俟■(mò qí xiè莫其謝)主持此案,多方羅織罪名。金兀朮也提出以殺岳飛作為“議和”條件。最後高宗、秦檜終於在十二月除夕前,以“莫須有”(也許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及張憲。岳飛死時,年僅三十九歲。其家屬流放嶺南,受株連者甚眾。

岳飛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堅持抗金並為之奮鬥了十八年,深受人民的愛戴。他的死引起廣大人民的悲憤,“天下聞者,無不垂淚;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檜。”2

紹興和議 高宗、秦檜在謀害岳飛的同時,又加緊同金人議和。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簽訂了和約,主要內容為:南宋向金稱臣;皇帝由金冊封;宋每年向金輸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以淮河至大散關(今陝西寶雞境)為宋、金兩國的分界線,但中間唐、鄧二州和商、秦二州的一半屬金。此事史稱“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是在宋、金力量大致相當的形勢下簽訂的。此後南宋統治者滿足於偏安江南,不願北伐、收復失地;金政權內部則矛盾激化,國力日漸衰弱,因此雙方基本上維持了比較穩定的對峙局面。

3.宋與金的再戰再和

在“紹興和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中,宋、金之間雖不再連年進行激烈戰爭,但小戰還時有發生。較大戰爭也發生過三次,戰後又訂有“和議”。

採石之戰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軍數十萬分四路大舉南侵。金主完顏亮親自率領的中路軍由於南宋淮河一線的守將聞風而逃,順利進抵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十一月初,完顏亮大軍準備從採石(今馬鞍山南)對岸渡江。這時,負責長江防務的劉錡回鎮江養病,宋軍無帥,形勢危急。被派去參謀軍事的虞允文毅然擔負起指揮重任,迅速組織軍隊,沿江佈防。當金軍渡江時,虞允文親臨前線,一面派兵迎擊上岸金軍,一面命水軍和當地民兵駕船攻擊金軍船隊。南宋軍民奮勇殺敵,並用“霹靂炮”轟擊金軍,金軍大敗,退至揚州。不久,金軍內訌,完顏亮被殺,金軍北歸。1

張浚北伐與“隆興和議” 宋孝宗時,用抗戰派將領張浚為樞密使,主持北伐。隆興元年(1163年)夏,張浚派李顯忠、邵宏淵二將分道北伐,攻取了靈壁(今屬安徽)、虹縣(今泗縣)、宿州。不料正在此時,李、邵二人及其部屬之間發生摩擦,將士不聽指揮,為金軍所乘,在宿州南的符離地區被金軍擊潰,北伐即告失敗。此時孝宗對北伐發生動搖,主和派又佔上風,宋、金之間再次進行和談。隆興二年(1164年)冬,雙方簽訂“隆興和議”:宋不再向金稱臣,改為叔侄之國;每年少輸銀五萬兩,絹五萬匹;恢復紹興時劃定的疆界。此後,宋、金在四十年間未發生大的戰爭。

韓侂胄北伐與“嘉定和議” 宋寧宗時(1195—1224年),金受蒙古族侵逼,內部矛盾也很尖銳。南宋宰相韓侂(tuó駝)胄主張乘機北伐。開禧二年(1206年)五月,宋寧宗下詔伐金。開始時,宋軍取得一定勝利,收復了泗州(今江蘇泗洪東南)和虹縣等地。但不久大批增援金軍趕到,許多宋將望風潰逃,負責川陝一帶防務的宋將甚至叛變投敵,韓侂胄本人缺乏軍事指揮才能,北伐又遭失敗。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宋朝廷中以禮部侍郎史彌遠(後任宰相)為首的主和派屈從於金人的要求,殺死了韓侂胄,以此為條件,再度向金求和。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史彌遠一夥同金訂立了“嘉定和議”:宋金改為伯侄之國;歲幣絹、銀各增為三十萬匹、兩;犒軍錢三百萬貫;維持原來邊界。

嘉定和議後,宋、金兩國都日益衰弱,無力再發動戰爭。

二、金的政治與經濟

金在建國之初,是奴隸佔有制社會。在滅遼和北宋以後,尤其是於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號中都)後,疆域大為擴展:東至海,西逾積石(今青海貴德西),北達外興安嶺,南抵淮水。廣大先進地區的影響,使女真社會逐漸向封建社會轉化。在此期間,其政治、經濟制度都在發生重大變化。

1.官 制

中央制度 金建國之後,廢除了部落聯盟時的氏族議事會制度,改行勃極烈制度。勃極烈是女真語,為“治理眾人”之意。皇帝之下設各種名稱的勃極烈,以皇帝為首,組織最高決策機構,掌握軍國大政。這種制度仍有氏族議事會的某些特點。金太宗時,開始在漢族地區實行漢官制。到熙宗時正式廢除勃極烈制,採用唐宋官制。中央置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尚書省設令一員,為百官之長。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員,平章政事一員,與尚書令同為宰相,輔佐天子,執掌國政。另設都元帥,統管軍事。又設御史台,掌監察;後廢都元帥,改設樞密院。金正隆元年(1156年),又廢中書、門下省,由尚書省總管政務。尚書令、樞密使都聽命於皇帝,分掌文武大權,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地方制度 金在地方上採用遼、宋制度,設路、府、州、縣。各路設兵馬都總管,統領軍兵。路治所在的府稱為總管府,兵馬都總管兼任總管府的府尹。各州設刺史,縣設縣令。與州縣制並行的還有一種猛安謀克制,是專門在女真族內部實行的一種軍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早在女真人的原始社會時期,猛安、謀克即作為部落和氏族組織而存在。諸部落人民沒有其它徭役,全體成年男子都是戰士,平時從事生產,戰時應徵,兵器乾糧自備。部落酋長稱孛堇,行兵打仗時則稱猛安或謀克,是軍事長官稱號。猛安、謀克的人數本無定制,阿骨打起兵反遼時,統一規定三百戶為一謀克,謀克即百夫長;十謀克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長。猛安、謀克既是行政長官,又是軍事首領。“猛安,從四品,掌修理軍務,訓練武藝,勸課農桑。”其它職掌同府尹。“謀克,從五品,掌撫輯軍戶,訓練武藝。”其它職掌同縣令。1隨著金國領土的不斷擴展,大量的猛安、謀克戶作為屯田軍南遷到今華北地區,與當地居民雜處,按人口分配土地,從事農業生產,於是女真族的封建化程度在逐漸加深,猛安謀克制度也在逐漸破壞。

2.社會經濟

農業 金朝的社會經濟,開始是以奴隸制為主,後來封建制經濟所佔比重不斷增加,大約至章宗時期,已佔據了統治地位,猛安、謀克戶的上層逐漸變成坐食地租的封建地主,一般的猛安、謀克戶則逐漸成為自耕農民,封建的生產方式在全國普遍確立。

由於生產關係的進步和金政府獎勵農耕政策的實施,曾遭到破壞的北方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

金中葉,河北、河東、山東等地區“寸土悉墾”1,耕地面積已超過北宋時期。當時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也大致恢復到北宋時期的水平。旱地畝產一石左右,水田一般畝產三、四石,南陽上等水田畝可產五石。北方人口也不斷增加。

手工業 金的手工業以礦冶業最為發達。解放後在東北、河北、山西等地都發現了許多金代礦冶遺址,僅黑龍江阿城縣就發現金中期鐵礦井十餘處、冶鐵遺址五十餘處。

金的紡織業也有相當規模。女真族的麻織細布是著名的特產。絲織業則主要分佈在遼、北宋舊地,保留了原有的名牌產品。

金的制瓷業、印刷業、造紙業都是在北宋、遼原有基礎上恢復起來的。鈞窯、耀州窯(在今陝西銅川)、定窯和撫順大官窯除了保持原有的產品外,還創造了色彩複雜的“鈞紅”等新產品。平陽府(今山西臨汾)是金的印刷業中心,所刻書籍世稱“平水板”,其技術可與南宋臨安所刻書籍比美。中都的國子監刻印大量經史書籍,稱為金“監本”。稷山(今屬山西)的竹紙和平陽的麻紙均為名重一時的佳品。

商業 金主要的城市和商業中心是五京和中都。2在城市商業發展之中,出現了商人的行業性組織“行”,有布行、油行、銀行等。參加同業商行的商人叫“行人”,首領叫“行頭”或“引領”,一般由大商人兼任,壟斷本行商業和控制小商人。

金的榷場貿易比較發達,在宋、金邊境線上,榷場有十幾個,還有專為宋、金海上貿易準備的膠西縣(今山東平度東南)榷常另外在北邊和金、夏邊界均設有榷常每年榷場稅收是國家財政中的一項重要收入。僅秦州西子城場一處,在章宗時,一年即收稅十二萬餘貫。

商業的發展引起了貨幣流通的擴大。金初用遼、宋舊錢。海陵王時,為適應流通需要,製造了交鈔(紙幣),後又鑄造“正隆通寶”、“大定通寶”、“永安寶貨”,與鈔參行。

3.各族人民的抗金鬥爭

金統治者佔據中原以後,瘋狂掠奪土地,稱作“括田”、“刷田”、賦役剝削也十分沉重。各族人民不堪忍受,不斷爆發反抗金朝統治的鬥爭。在金朝統治比較穩定的世宗時,即已發生過十幾起人民起義。金朝末年,由於統治集團更加貪殘腐朽,政治日益黑暗,階級矛盾亦更加尖銳,終於在貞祐二年(1214年)爆發了以楊安兒等為首的紅襖軍起義。山東、河北許多地區的起義軍都以紅襖軍的名號同金統治者鬥爭。起義堅持了數年之久,後雖被鎮壓下去,但卻沉重打擊了金朝的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三、南宋的社會經濟

南宋初年,戰亂頻仍,南方經濟凋敝。紹興和議後,南方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增加了許多勞動人手和提供了一些先進技術,使南方的自然資源得到開發利用,社會經濟迅速恢復、發展。

1.農 業

農田水利 南宋時,南方的水利事業有所發展。《宋史·食貨志》說:“南渡後,水田之利,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圩田的數量和規模也有擴大。兩浙一帶,“所在圍田遍滿”,“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蕩者,今皆田也。”1圩田之外,湖田、河田、梯田等也大量墾闢,南宋的農田面積在不斷增加。

農作物的推廣 南宋第一位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其種植已遍佈南方各地,品種多至一百幾十種。早熟豐產的占城稻繼續推廣,大大提高了稻米的產量,上田畝產量最多可達六、七石。江浙地區是當時的主要稻米產區,因而有“蘇(州)湖(州)熟,天下足”2的諺語。

其他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迅速增加。尤其是小麥、棉花、茶葉,已成為南宋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手工業

紡織業 棉織業的發展是南宋紡織業最重要的成就。當時棉紡織業最發達的地區是雷州(今廣東海康)、化州(今化縣)、廉州(今廣西合浦)等地。棉紡織有扦子、彈花、紡紗、織布等多種工序,紡織工具有鐵杖、彈弓、紡車、織機等。海南島黎族人民已能用織機生產用彩線交織成花紋的棉布,行銷兩廣。

絲織業也有進步。南宋在今浙江、江蘇、四川等地設有官辦絲織作坊,叫做“織錦院”,各有織機數百台,工匠數千人,規模很大,有較細的分工,產品精美華貴。著名的緙絲工藝也由北方傳到南方。

制瓷業 南宋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瓷窯。如臨安鳳凰山下的官窖,產品精美,為時人珍愛。余姚(今屬浙江)的秘色瓷仿汴京遺制,也稱官窯製品,極受歡迎。北宋時已很有名的哥窯和弟窯(又名龍泉窯)在南宋時,所制瓷器又有進步,青瓷上帶有碎紋,稱“百圾碎”。江西景德鎮的制瓷業更有發展,窯區從市內擴大到郊外數十里處,有官、私窯三百餘座。制瓷技術吸收各地名窯特長,瓷器以“影青”最著名,質量和工藝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另外,福建的建窯、德化窯也很有名,產品多銷往海外。

造紙業 南宋紙的著名產地有成都、臨安、徽州、池州、平江、建陽等地1。優質產品的種類很多,重要的有四川的麻紙、溫州的蠲紙、平江的彩箋等。四川所產楮皮紙和竹紙專用於印書,產量很大,銷路也很廣。

印刷業 南宋的印刷技術又有進步,印刷業也有新的發展,一些官府、各地書院、州學、郡學以及不少官僚士大夫競相刻書,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書坊。南宋印刷業的中心是都城臨安,其次還有建陽、廣都(今四川雙流東南)等地。臨安國子監印書,質量最好,稱為“監本”。建陽刻書的數量大,銷路亦廣。南宋時期刻印的圖書以種類多、技術考究而著稱於世,宋板書為後人所珍愛,這些圖書亦為後人保留下來豐富的文化資料。

造船業 南宋的主要統治區都屬於水鄉,交通運輸多用船隻,因此造船業很發展。所造船只有海船,有內河船。主要造船基地有臨安、建康、平江、揚州、湖州(今屬浙江)、溫州、明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贛州等。這些地方都設有官辦造船工場,能造大型船隻。廣州製造的“廣舶”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1

3.商 業

城市、墟市和榷場 南宋時期,有許多大城市,如臨安、建康、鎮江、平江、泉州、廣州、江陵、潭州、成都等,都日益繁盛。其中臨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商業城市。南宋末年,臨安已發展成為一百二十多萬人的大都市,城內買賣興隆,極其繁華。

南宋的農村墟市發展迅速。僅廣州、肇慶府、惠州,即有墟市八十多處。在墟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市、鎮也大量湧現。榷場貿易則主要存在於宋與金、宋與西南各族之間,由官府管理,徵收榷稅。

海外貿易 南宋時,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較快,為對外貿易提供了物質基矗南宋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大力提倡官員和沿海商人招誘外商來中國貿易。因此,外貿有空前的發展。與南宋通商的國家和地區達五十多個。廣州、泉州、明州仍是重要的通商口岸,特別是泉州,已取代廣州,成為最大的外貿基地。另外,在臨安、溫州(今屬浙江)、秀州(今嘉興)、江陰軍(今江蘇江陰)等地也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

會子由於商業的日益發達,社會上銅錢不能滿足交易的需要,政府便大量印製紙幣。當時流行的紙幣有錢引和會子兩種。錢引流通於四川地區,取代了北宋時使用的四川交子。會子有數種,分別通行於南宋各地區。

四、南宋階級矛盾尖銳化

1.殘酷的剝削壓迫

土地兼併 南宋初年,宋金戰爭激烈,人民流離失所,大批土地荒蕪。南宋政府趁機把大量荒地圈為官田,再把它們賣給或賞賜給文臣武將。南渡的皇室、官僚和地主們拚命掠奪荒地或私田,南方土著地主也極力強佔農民的田宅。這樣,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嚴重程度遠遠超過北宋。許多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土地多得驚人。如秦檜僅僅在永豐圩一處就得到賜田近十萬畝。大將楊沂中一次就為投靠他的故人置田數萬畝。

隨著土地兼併的發展,農民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淪為官府或地主的佃客,比例大大高於北宋。他們遭受著沉重的地租剝削,生活十分困苦。

賦稅繁苛 農民們還要向政府提供繁重的賦稅。南宋初年,為應付戰爭需要,各種名目的臨時性雜稅、雜徭也紛至沓來,百姓苦不堪言。待到南宋的統治穩定之後,統治集團整日花天酒地,奢侈無度,對人民的剝削更加殘酷。除了舊有的二稅和身丁錢依例照征外,南宋初年的諸多額外雜稅也成了固定稅收,並且新增了不少名目。為害最烈的有“耗米”、和糴、經制錢、月樁錢等1。南宋統治區比北宋疆域幾乎小一半,人口也相差很多,可是每年的賦稅收入最高時達到八千萬貫,遠遠超過北宋時的最高額六千多萬貫。當時人民所受剝削殘酷程度可以想見。

2.鍾相、楊麼起義

南宋時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地租的沉重,賦稅的繁苛,使廣大人民的生活極端困苦,因此,階級矛盾尖銳,南宋一代有大、小農民起義二百餘起。

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宋初年的鍾相、楊麼起義。當時,金兵南侵,生靈塗炭,南宋政府又不恤民情,誅求無厭,人民走投無路,紛紛舉行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鍾相、楊麼起義。

鍾相,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早在北宋末年即以行醫為名,利用巫教發動、組織群眾。他向群眾宣傳說:“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1這是我國古代起義農民第一次同時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是對王小波、李順提出的“均貧富”思想的發展,因此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鍾相在武陵縣起義。附近人民紛起響應,義軍很快發展到四十萬人,周圍十九縣都在義軍控制之下。鍾相被推為楚王,國號為楚。

同年三月,義軍同宋軍激戰。宋軍派奸細打入義軍內部,發動突襲,擒殺了鍾相父子。義軍殘部八千人在楊麼(本名楊太)率領下,繼續戰鬥。他們根據洞庭湖區的特點,逐步摸索出一套“陸耕水戰”的戰鬥方法。東至岳州,西至鼎、澧州,南到潭州,北到荊南,幅員數千里,又為義軍所控制。紹興三年(1133年),楊麼號稱“大聖天王”,後又擁立鍾相少子鍾儀為太子,共同領導義軍。

為了消滅義軍,宋高宗調回在淮南前線抗金的岳家軍,全力圍剿楊麼。紹興五年(1135年)六月,經過激烈戰鬥,楊麼戰敗,投水被俘,壯烈犧牲。

鍾相、楊麼起義長達六年之久,給南宋政權以沉重打擊。鍾相提出的“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標誌著中國古代農民革命的歷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五、蒙古國的建立與金的滅亡

1.蒙古國的建立

蒙古族的興起 蒙古族是由古老民族室韋的一支發展而來,在唐代稱為“蒙兀室韋”。原居於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東南部,八世紀時,西遷到今蒙古國的鄂嫩河和克魯倫河流域,屬唐朝設立的燕然都護府管轄,後又先後臣服於遼和金。蒙古進入草原後,以遊牧為生。至十二世紀中期,已能製造鐵器,部落內部已出現貧富分化現象,並逐漸形成為階級。

當時,蒙古草原上除蒙古部外,還散處著近百個大大小小的部落。塔塔兒在十一世紀已組成部落聯盟,最為強大,所以史書常以韃靼作為草原各部的通稱。

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 鐵木真(1162—1227),古代蒙古族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出生於蒙古部孛兒只斤氏族的一個貴族家庭。幼年時,父親被塔塔兒害死,家道中落,經受了顛沛流離之苦,長大後,立志振興本族。 1189年,他被推為蒙古部首領。在此前後,他打敗了塔塔兒、蔑兒乞等部,又於1201年至1204年間,先後征服了札答刺、克烈、乃蠻等部,統一了蒙古草原。從此,“蒙古”一詞成為各部的統稱。

成吉思汗建國 1206年,蒙古各部貴族共同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1。國號蒙古汗國,亦稱大蒙古國。其疆域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至大青山,北達貝加爾湖。

蒙古的政治、軍事制度是與生產組織結合在一起的。牧民組織打破了原來的氏族制形式,實行領戶分封制。全國的牧民按地區劃分,每一地區按十戶、百戶、千戶、萬戶編製,各設“長”以統領之。萬戶長和千戶長由成吉思汗直接分封。當時有四萬戶長,九十五千戶長,他們都是開國功臣,各有封區、封地和一定的封戶。封戶就是牧民,平時生產,即在大小領主的帶領下,過著遊牧生活,牧民要為大小領主提供賦役;戰時在大小領主率領下作戰。

成吉思汗還挑選壯丁組成一萬人的“怯薛軍(護衛軍)”,由他直接統領。又制定了一部“大札撒”(法典),設置司法官員“札魯忽赤”,以加強法制。

蒙古部原來沒有文字。鐵木真戰勝乃蠻部後,命畏兀兒人塔塔統阿用畏兀兒文字母拼寫蒙古語,創造了蒙古文字。蒙古建國後,通行於全國。

2.蒙古軍西征與南進

成吉思汗即大汗位不久,就開始向境外發動頻繁的戰爭,以繼續開疆拓土。其進軍方向主要為西征和南進,是交互進行的。

三次西征 蒙古軍大規模的西征共有三次。第一次西征的時間是1218—1223年。在此之前,畏兀兒人首先歸附了蒙古。1218年,蒙古軍在成吉思汗的親自率領下開始了第一次西征。先後擊滅西遼、花剌子模、康裡等國,基本上征服了自中亞西至黑海東岸的廣大地區。第二次西征的時間是1235—1244年。此時成吉思汗已死,大汗窩闊台命拔都、貴由、蒙哥率軍兩征1,攻佔裡海以北地區及俄羅斯,直入孛烈兒(波蘭)、馬扎兒(匈牙利)等地。第三次西征的時間是1253—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命旭烈兀率軍西征2,攻滅木剌夷(今伊朗境內),擊敗黑衣大食(阿拉伯),攻陷巴格達和大馬士革城,把蒙古汗國的勢力擴展到西南亞。

在第一次西征之後,成吉思汗把新佔領土封給他的三個兒子作為世襲領地。長子術赤封於欽察,據有花剌子模和康裡國故地,建都薩萊(今伏爾加河下游),稱欽察汗國(金帳汗國)。術赤死後,該國歸其子拔都;二子察合台封於西遼和畏兀兒故地,初建都阿力麻裡(今新疆伊犁北),稱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封於乃蠻故地,即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建都也速裡(今新疆額敏),稱窩闊台汗國。第三次西征之後,蒙古大汗蒙哥又將新佔地區封給旭烈兀,建都低廉(今伊朗大不裡士),稱伊兒汗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四大汗國。它們同蒙古汗國及後來的元朝一直保持形式上的藩屬關係,因此形成了歷史上空前遼闊的、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但是由於它只是軍事征服下的聯合體,缺乏共同的經濟、文化基礎,各國建立之後,獨立發展,因之很快成為幾個不相統屬的國家。但在元朝中期以前,元與各汗國之間一直保持著良好關係。

滅西夏 蒙古軍南進,主要以西夏、金、南宋為目標。

1205—1209年,蒙古軍三次攻入西夏,迫使西夏稱臣,納女納貢。蒙古西征歸來,於1226年秋又發動對西夏的戰爭。靈州一戰,西夏主力喪失殆盡,蒙古軍進圍西夏都城興中府(今寧夏銀川)。次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盤山南麓的兵營中。蒙古軍秘不發喪,繼續進攻西夏。不久,西夏皇帝投降被殺,西夏滅亡。

滅金 蒙古建國後,金拒絕承認,雙方關係惡化。1209年二月,成吉思汗發兵攻打金朝。八月,在金西京附近擊潰號稱四十萬的金兵。此後,蒙古軍連連入侵,金難以抗衡,被迫於1214年三月,獻公主、金帛請和。不久,金宣宗遷都南京(開封)。蒙古軍於1225年攻佔中都,前鋒進入河南。後因忙於西征,一度放鬆對金的進攻。成吉思汗死,窩闊台繼任大汗。他遵照成吉思汗遺言,採取聯宋滅金的策略, 1231年窩闊台分兵三路大舉攻金。次年,三路軍會師汴京,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遣使約南宋夾攻金,商定滅金後,由宋收復洛陽、汴京、歸德。1231年十月,宋將孟珙等率軍二萬,自襄陽北上,攻佔了金的唐、鄧二州。十一月,宋軍抵蔡州,與蒙古軍分攻南北城。次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殺,金朝滅亡。

金滅後,宋依約準備接收洛陽等地,但蒙古軍以武力制止宋軍接收,並決黃河水淹阻宋軍。從此,南宋與蒙古之間開始了正面衝突。

統一吐蕃 蒙古統治者在對南宋作戰的初期,不很順利,便決定先出兵吐蕃,再由吐蕃東進,迂迴包抄南宋。此時吐蕃地區很不統一,各地各部有不少僧俗首領。其中的喇嘛教薩斯迦派首領薩斯迦班智達最有影響。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大汗窩闊台之子闊端率軍入吐蕃地區,召見薩斯迦班智達。淳祐四年(1244年),薩斯迦在涼州拜見闊端,代表吐蕃各地、各教派僧俗首領,與闊端達成協議,同意吐蕃歸屬蒙古,蒙古亦尊重吐蕃各教派、首領的權利。從此,蒙古汗國即通過薩斯迦這位宗教首領實現對吐蕃的統治。後來,忽必烈奉命出征大理國,途中駐軍於六盤山(在今甘肅固原縣東南),吐蕃喇嘛教薩斯迦派其侄八思巴來這裡拜見忽必烈,甚得忽必烈的信任和尊敬。今西藏日喀則德欽頗章宮,還保存著八思巴拜見忽必烈的壁畫,形象地記錄了這一歷史事件。

滅大理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窩闊台病死,蒙古一度發生汗位繼承問題的鬥爭。淳祐六年(1246年)春,窩闊台長子貴由繼位,不到三年即死。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即汗位。淳祐十二年秋,忽必烈率大軍進入吐蕃,後分兵三路進攻大理。次年初,包圍大理城。大理兵敗,國王段興智逃走,在昆澤(今雲南宜良)被俘,大理國滅亡。至此,蒙古國已統一了中國疆域的絕大部分,即統一了今之淮河至秦嶺以北,甘肅、新疆、青海、西藏及雲南,形成了對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的包圍形勢,並開始全力進攻南宋。

蒙哥汗戰死合州 宋寶祐六年(1258年)初,蒙哥汗以三路大軍攻宋,由忽必烈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兀良合台自雲南回師攻潭州(今湖南長沙),自率一軍攻四川。當時鎮守四川的南宋將領是四川安撫制置使余玠,他做了許多備戰工作,所以蒙哥汗的大軍在進攻四川時,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打到合州(今四川合川東釣魚城)城下。合州知州王堅和部將張玨帶領全城軍民固守半年多。宋開慶元年(1259年)七月,蒙哥汗親自到合州城下督戰,宋軍猛烈反擊,蒙哥汗被炮石擊中,死於營中。蒙哥汗死後,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爭奪汗位的鬥爭。忽必烈為了爭奪汗位,即與南宋秘密議和罷兵,因之蒙古對南宋的戰爭暫停。

複習題:

1.簡評岳飛抗金及其被害情況。

2.何謂“猛安、謀克”?

3.試評鍾相、楊麼起義的歷史意義。

4.簡述南宋時期南方農業生產的發展情況。

5.你是怎樣評價成吉思汗的?

重要名詞:

趙構* 秦檜黃天蕩之役* 李綱* 宗澤* 紹興和議勃極烈制* 會子怯薛軍* 四大汗國合州之戰

參考書:

1.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下冊)第七章第三節。

2.張傳璽、張仁忠合著:《中國古代史輔導講座》第二十講《南宋和金的對峙時期》。

3.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五冊(選讀)。4. 《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

--------------------------------------------------------------------------------

1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九七引《金虜節要》。

2 因義軍戰士皆在臉上刻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故名。

3 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

1 《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

1 《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

1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七,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2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七,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 《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傳》。

1 《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

1 趙秉文《閒閒老人滏水文集》卷十一《梁公墓銘》。

2 金的五京(海陵王以後):為上京會寧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南京開封府、北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中都大興府(今北京)。

1 《後樂集》卷一三《論圍田札子》。“圩田”與“圍田”通。

2 《吳郡志》卷五○《雜誌》。

1 徽州,今安徽歙縣。池州,今貴池縣。平江,今江蘇蘇州。建陽,今屬福建。

1 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木蘭舟》。

1 和糴:官府向民戶強制徵購軍糧。名義上雙方議價交易,故稱和糴。經制錢:附加雜稅的一種。月樁錢:為支應軍餉而加征的雜稅名目。因系計月樁辦錢物,故總名為月樁錢。

1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一,紹興元年正月。

1 成吉思,蒙語,為“強大”、“大海”等意。

1 拔都:成吉恩汗長子術赤的長子。貴由: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的長子。蒙哥: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長子。

2 旭烈兀:拖雷之子,蒙哥之弟。

《簡明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