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成為何易名葛賢?

明代萬曆年間,朝廷派出大批宦官充當所謂「稅監」、「礦監」,分別到各手工業、商業發達的城市進行敲詐勒索。一場反封建掠奪的鬥爭立即在全國十幾個城市同時掀起。規模及影響較大的是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蘇州的一次。近萬人投入鬥爭,趕走了太監孫隆,打死了一些土棍並燒了他們的家,最後迫使統治者取消橫加的各項捐稅。這次蘇州市民運動的首領葛成,事後改名為葛賢。「成」為什麼要改為「賢」,是誰改的,為什麼要這麼改?

至今似乎還是個謎。說法大致有三:一說,是吳人給改的,同治《蘇州府志》上有一處說:「吳人諱成名,改曰賢」。這「吳人」是民間還是官方,為什麼對「成」名需加避諱?語焉不詳。

二說為官方所改。朱國禎的《皇明大事記》說:「官曰成非佳兆,改為賢。」褚人獲的《堅瓠集》也說:「當道以亂民不宜為誠,改為賢」。陳繼儒的《吳葛將軍墓碑》上,更明確提出為吳郡太守朱燮元所改,《墓碑》記載了葛成起事之後,主動投案,與太守有一段這樣的對話:「成因請於太守曰:始事者成也。殺人之罪,成願以身當之,幸毋及眾也。遂請就獄。太守曰:我實不德,以致於斯。爾民何罪,壯士其無辱。成曰:為民除害,義也;殺人抵罪,法也。無義則亂,無法亦亂。成固當死,敢逃刑乎?公若不詰,請自殺也。乃自投於階下。太守不得已而聽焉。乃改其名曰賢,誠賢之也。」

葛成是否有上述「賢」言,「賢」行,姑且勿論;但改名者為朱太守則是指明的。

三說,葛成易名有一個過程,先為「鹹」,後為「賢」。清代俞樾在《茶香室三鈔》中指出:他讀了褚人獲的《堅瓠集》、朱彝尊的《靜志居》以及章有謨的《景船齋雜記》等史料,一直對葛成易名問題抱有疑問。他認為:「亂民不當名成,豈當名賢乎?余疑其初名成,當道以亂民不當名成,改其名曰鹹,從其形也。及後遇赦得出,吳人義之,又改其名曰賢,從其聲也。

此雖臆說,頗似近是。「

(沈嘉榮)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