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形成於何時?

在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中國古代的戲曲藝術。但是中國戲曲藝術究竟形成於何時?歷來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難以得出一個確切的定論。

大約在十二三世紀,中國的南北方分別湧現出南戲和北雜劇這兩種戲曲形式。它們無論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演形式上都脫離了中國早期戲劇那種稚嫩的痕跡,而趨於高度成熟。一般認為,它們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產生於中國南方一帶的南戲,又被稱為「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它的具體產生年代是明人祝允明和徐渭首先提出來的。祝允明在《猥談》中認為:「南戲出於宣和之後,南渡之際」。當時他曾經見到舊牒中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有《趙貞女蔡二郎》等南戲。徐渭的觀點和祝允明略有差異。他的《南詞敘錄》是研究中國古代戲曲南戲的重要專著。他提出:「南戲始於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這就比祝說「南戲出於宣和之後」的年代要晚80年左右。那麼,祝說和徐說究竟誰是誰非呢?

目前一般多主南戲出於南渡之際一說。周貽白的《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雖分別列舉了以上兩種觀點,不過從他首先肯定「宋光宗趙惇時期便產生了溫州雜劇」這一說法來看,他比較傾向徐說。張庚、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則將祝說和徐說的意見統一起來,形成一種折中的觀點,這就是,宣和之後南渡之際,出現了南戲的前身,宋光宗朝使南戲趨於成熟。理由是,祝說雖然不見得沒有根據,但是他所親見的榜禁中的趙閎夫,據考察是宋室的宗族,實際上是宋光宗趙惇時代的人,那麼趙閎夫榜禁的名目可能就是宋光宗朝的東西。這樣,所謂南戲出於南渡之際的說法就有些靠不住。而徐渭所說「始於宋光宗」就顯然有些道理。但是,從溫州一帶「尚歌舞」、「多敬鬼樂祠」、社火、說書等民間藝術盛行的情況來看,南戲出於南渡之際也屬可能。徐渭是明代嘉靖時人,出生年代比祝允明晚,他的觀點本來就有些含混,在他提出「南戲出於宋光宗朝」後,又在同書中補充了另一種說法:「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可見他也不否認南戲出於南渡的可能。

與此同時,錢南揚在他的《戲文概論》一書中又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他認為,南戲在宋光宗朝已有《王魁》這樣成熟的戲文出現,並已從村坊小戲進入城市,流傳到趙閎夫當時可能做官榜禁的杭州,那麼南戲的真正產生,當還在宣和之前。有關早期南戲的資料,由於歷史上的記載非常少,以致我們目前基本上只能根據祝說和徐說來推斷南戲的大致產生年代。而祝允明和徐渭畢竟都是明中葉人,離開他們推斷的南戲產生年代已有數百年之久,他們對南戲產生年代的論說又如此簡略、含糊,這就使人對二者之說產生種種疑問。因此,有人根據南宋初期缺乏南戲的任何有關記載和當時南方一帶宋雜劇盛行的情況,提出南戲產生年代可能在南宋末的觀點。

另外,日本著名戲劇家青木正兒對南戲的概念也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一書中提出,南戲即南宋雜劇的別稱,因欲與北方雜劇相區別,乃更新以戲文之名,非僅對溫州戲給以狹義稱呼,元以後之南戲,才是真正的南戲。這就將南戲和南宋雜劇混為一談,從而將南戲的

產生年代推後到元代去了。

有關南戲形成年代的問題相當複雜,各家之說,難以統一。而對於北雜劇產生年代的看法,同樣也很不一致,一般說來,有這麼兩類:一些人認為,北雜劇形成於金末元初。就是說,金代是北雜劇的孕育演變時期。不過,至遲在金代末年已出現了雜劇這種形式,只不過當時還摻雜在金院本中沒有獨立出來,到了元代則脫穎而出,形成了成熟完整的戲劇樣式。所以,他們不同意明人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將關漢卿列為「雜劇之始」的說法。因為元代初期關漢卿劇作已相當成熟,元雜劇已很興盛,這中間應有個發展成長時期。但是北雜劇在金院本中怎樣脫胎演變,現在仍缺乏有力的論證。

另有一些人則認為,北雜劇的產生年代應在元初。顧肇倉在他的《元代雜劇》一書中就提出,宋金兩代雖然有雜劇,但所包括的內容都不是純粹的戲劇,只有到了元初,各種條件才具備和成熟,由此才得以正式形成北雜劇。還有很多學者對於中國戲劇的起源與形成發表了各種見解。其中任二北在專著《唐戲弄》中提出「中國戲劇起於春秋、完成於唐代」的觀點;許地山在《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底點點滴滴》一文中提出「中國戲曲受印度梵劇影響而形成」的觀點;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中國戲曲起源於古巫、宋元時期形成真正的戲劇」的觀點。

中國戲曲究竟形成於何時?應該說至今仍是一個謎。

(張躍)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