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是中國戲曲史上彪炳千古的人物。有人尊他為中國的莎士比亞,他是當之無愧的。他不僅先於莎翁300年,且藝術造詣絲毫不遜於莎翁。然而,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歧視和傳統觀念的偏見,有關這位戲劇大師身世的資料傳世甚少,至今,關氏的籍貫身世仍是個謎。
據有關資料推斷,關漢卿約生於金末,在歷盡人間坎坷、著錄了60餘種雜劇和大量的散曲、小令之後,約於元成宗大德年間(1279—1307年)辭世。大約30年之後,元人鍾嗣成編纂的《錄鬼簿》於元文宗至順年間成書。內中載有元代雜劇和散曲作家一百餘人的姓名,並附有小傳及作品目錄。其中,「關漢卿」條目云:「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錄鬼簿》捲上,據曹氏《楝亭藏書十二種》刊本)另一位元人熊自得(字夢祥)所著《析津志。名宦傳》中載:「關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據《豐城縣志。人物誌》介紹,熊自得「元末以茂才異等,授大都路儒學提舉、崇文監丞。著有《析津志》。」
顯然,熊自得對大都的文士名流是相當熟諳的。今人趙萬里道:「考元代大都,就是現今首都北京,遼時名叫析津府。宋宣和五年改名燕山府。金天會元年復舊名,仍稱析津府。」(《關漢卿史料新得》)所以,熊自得所云關漢卿為燕人,亦即為大都人。《析津志》問世,與《錄鬼簿》相隔約十年,二者均在關漢卿謝世後不久,書中所言當去史實不遠。所以,今人多尊關漢卿為大都人之說。但是,《祁州志》(清代王楷等修、張萬銓等纂,乾隆二十一年刊本)「關漢卿故里」條目云:「漢卿,元時祁之伍仁村人也。高才博學而艱於遇,因取《會真記》作《西廂》以寄憤,脫稿未完而死。棺中每作哭涕之聲。……此言雖雲無稽,然伍仁村旁有高基一所,相傳為漢卿故宅。……至今豎子庸夫猶能道其遺事。「元祁州伍仁村,今屬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橋鄉。眾所周知,在封建時代,從事戲曲藝術被視作下賤行當,為正統派文人墨客所不齒,所以,盡避關漢卿是位流芳千古的藝術大家,卻只能遭到封建統治階級的鄙夷。在這樣一種情勢之下,倘不是有一定的史實資料可本,封建正統史志的編纂者們是絕不會拉關漢卿這位400餘年前的「雜劇班頭」來裝點鄉里的。因此,關漢卿祖籍祁州說,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此外,《元史類編》卷三十六有關漢卿為解州(今山西解縣)人之說。雖述之不詳,但亦同樣不容忽視。
顧學頡曾撰文認為:關漢卿「原籍是山西解州;……也可能是先由晉南到了祁州,然後定居在大都的」(《元明雜劇》)。顧先生的見解雖將上述三說撮合為一,但只是一種設想,尚無足夠有力的佐證。
關於關漢卿的身世,也仍是個謎。較為人們所看重的《錄鬼簿》,除上面提到的曹氏《楝亭藏書十二種》本指關氏為「太醫院尹」外,其他如天一閣本、《說集》本、孟稱舜本等刊本均作「太醫院戶」。考有元一代,雖有太醫院及其藏書十二種》本指關氏為「太醫院尹」外,其他如天一閣本、《說集》本、孟稱舜本等刊本均作「太醫院戶」。考有元一代,雖有太醫院及其轄下的「醫戶」,卻並無「太醫院尹」之官職。所以,許多專家推測,曹本中「尹」當為「戶」字之誤,關漢卿似是太醫院屬下的一個醫戶或一位普通醫生。此說不無道理。然《析津志》卻將關漢卿列入《名宦傳》,由此看來他又並非尋常百姓。另外,無代夏庭芝所著《青樓集》的《序言》中也以關為金遺民,入元不仕。《堯山堂外紀》亦云:「(關漢卿)金末為太醫院尹,金亡不仕。」這就是說,關漢卿確定做過「太醫院尹」,只是時間上不在元,而在金。倘以此幾說,關漢卿曾經做過官,是無疑的了。
但從關漢卿所創作的作品數量之巨,以及他那種「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的倔強性格而論,似乎他又並未做過官。
孰是孰非,實難斷言。
(龔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