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陵墓在何方?

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他病逝於洛陽,終年66歲。同年二月,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生前遺囑,將其遺體運回鄴(今河北臨漳一帶)地安葬。

關於曹操陵墓的確切地點,這在歷史上是一個難解之謎。據《魏書。武帝紀。終令》記載:「初平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由此可知,曹操在他生前就已籌建陵墓,其位置當在西門豹祠以西,周圍有諸侯公卿的陪葬墓。

東邊西門豹祠,是鄴地百姓為紀念戰國時投巫入河、除暴安良的西門豹而建造的。在臨漳一帶,西門豹祠有多處。不僅如此,就連安陽、磁州境內,亦有西門豹祠。因此,要考證曹操陵墓,必先找到曹魏時的鄴都三台村一帶西門豹祠的確切之處。後世僅依據晉朝陸機《吊魏武帝文。遺令》中「葬於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一語,多認為曹操墓就在今臨漳縣西面的豐樂鎮西門豹祠一帶。但豐樂鎮西門豹祠建於天保五年(公元554年),有沒有比它更早的呢?「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與「葬於鄴之西崗上」,雖同用一個「西」字,但實際地點則大相逕庭!如果將《終令》與《遺令》細細對照分析,就可看出後者有多處紕繆。為此,歷史上曾有學者認為,引自陸機《吊魏武帝文》中的曹操遺令,可能有詐。(見梁章鉅《三國誌旁證》)

又,據《輿圖備考》、《方輿紀要》、楊奐《山陵雜記》所載,曹操死後,恐後人發掘其陵墓,乃設72疑塚,使人真偽難辨,疑塚從臨漳縣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講武城起始,直至磁州而止,一座座如小山布列。歷史上曾有無數的文人墨客到實地對疑塚作過考證,結果都一無所獲。宋朝范成大《七十二塚》云:疑塚在講武城外,森然彌望,北人比常增封之。

一棺何用塚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

聞說群胡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

明朝俞應符《七十二疑塚》及清朝陳大玠《疑塚記》均認為,72塚,其中必定有一座葬有曹操的屍體。這種說法對不對呢?

1984年8月,筆者專程到臨漳縣古鄴地,對疑塚作了實地踏勘。據臨漳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介紹,晚清年間,因鬧饑荒,民盜發疑塚,塚內皆有屍骨,一為齊王陵,一為齊獻武帝第十一子高陽王湜墓。一碑額題曰「公主為齊王四妹」。民國初,經人盜掘的疑塚內多有墓誌,均系北魏、北齊時代王公要人墓。其中有魏故使持節侍中、太保特進都督、雍州刺史安豐王妃馮氏墓,魏蘭陵郡開國吳郡王墓,齊太祖獻武皇帝第八子高湜,齊故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雲州刺史景公等墓。史家認為,72疑塚可能是曹操生前所設,以惑後人;而北朝王公命婦則是「坐享其成」了。然而,曹操的真墓也始終莫得其所,使詩人、學者紛紛墮其雲霧,發出「奸雄生前欺人,死後亦欺人」的慨歎。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曹操陵墓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建在漳河河底。其論據為,魏文帝《止臨淄侯植求祭先王詔》中,有「欲祭先王於河上,覽省上下,悲傷感切」之句。清代沈松《全健筆錄》引《堅瓠續集》,佐證此說。其文云:「順治初,漳河水涸。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窺之黧然,疑其中多魚,乃由隙入。數十步得一石門,心怪之,出招諸捕魚者入。初啟門,見其中盡美女,或坐或倚或臥,分列兩行,有頃俱化為灰委地。內有石床,床上臥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眾人因跪而斬之,磔裂其屍。諸美人蓋生而殉葬者,地氣凝結,故如生人,既而漏洩其氣,故遽成灰,獨操以水銀殮,其肌膚尚未朽腐也。」

此事近乎傳奇,故不足信。又,筆者在臨漳期間,曾聽濮陽文管會同志介紹,1983年9月,當地社員在漳河大橋河床挖沙時,挖到過銀元寶及銀鍬。近承臨漳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函示,漳河橋下出土的元寶、銀鍬,是明代皇家在此翻船遺落的,與曹魏墓葬無關。再說,曹操生前多次明言,不主張厚葬,曹丕、曹植的詩文中也都有「主薄葬」之說。

總之,集諸家言論觀之,千百年來,人們對曹操陵墓的考證僅能因襲舊說,作大面積概論,誰也無法指出其具體的地點。

(徐作生)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