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王墓為蘇州著名勝跡,位於盤門外(今南門路東段馬路南側),正對子城(蘇州的城中城,為古代府治所在)中軸線稍偏東,是一座高大的長方形上丘。解放後,蘇州市長王東年曾在墓前立碑題字,並加以保護。筆者早年曾親臨其境,至今記憶猶新。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此墓一直存在。「文化大革命」之後,因這座土丘,已被圍人蘇州染絲j一內。該廠造房,波及古墓。故於1981年4月,經市政府批准,由博物館派人發掘清理,其墓門尚在,門媚上所刻古樸的青龍、白虎和羽人,還清晰可辨。經考證,可以確定為。座東漢時代的磚室墓。
孫王墓內所葬何人?據史料記載,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認為是孫堅和孫策的合葬墓。
孫堅是東漢未年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字文台。少為縣吏,後任長沙太守,封烏程侯。他在征戰中,於初平三年(192年)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死。孫策是孫堅的長子,字伯符。。少時居壽春,孫堅死後,收領其父殘部千餘人,歸附袁術。至興平二年(195年)率軍渡江,據有吳、會稽等五郡。依靠江南士族,擴充勢力,為建立孫吳政權奠定了基礎。曹操任命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建安五年(200年)遇刺身死。據《吳書》記載:孫堅死時年37,孫策死時年26,其後,堅妻吳夫人死於建安七年(202年),合葬堅墓。孫權稱帝后,追尊堅為武烈皇帝,吳氏為武烈皇后,策為長沙桓王,墓曰「高陵」。又據《晉陽秋》一書說:晉惠帝時,吳令謝詢上表(表文載《文選》),求置守塚者五人,使四時修護掃除,詔從之,即盤門外大塚是也。查閱蘇州較早的志書唐。陸廣微所著《吳地記》,書中說:盤門東南二里,有孫堅、孫策墓。又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也說:孫堅及其妻吳夫人、孫策三墳,並在盤門外三里,鄉俗稱為孫王墓。宋人楊友夔曾做《孫豫州(指孫堅)墓》一詩云:「闔閭城南荒之丘,昔誰葬者孫豫州。久無過客為下馬,時有牧童來放牛……」
另一說,認為是長沙桓王孫策之墓。
據南宋范成大《吳郡志》稱:吳孫王墓在盤門外三里。政和年間(1111—1118年)村民掘得墓磚,上有「萬歲永藏」之文。又得金搔頭、金握臂、銀杯、瓦薰爐等物。父老相傳,此處為長沙王墓,長沙王即孫策。他又引證當時人騰宬的《孫王墓記》,復以史考之,認定為孫策所葬,與世俗相傳長沙王之說,也稍相符合。范成大並作有《長沙王墓》詩一首:「英雄轉眼逐東流,百戰功夫土一杯;蕎麥茫茫花似雪,牧童吹笛上高丘。」又據明代盧熊《孫王墓辨》引洪氏《三庚志》云:盤門外大塚,南宋紹熙二年,秋雨墳圯,鄉人往視,圯處蓋其隧道,見石刻隸書:「大吳長沙桓王之墓。赤烏三年。」凡12字。
考查歷史:蘇州曾作為三國東吳的都城達12年之久,直到孫權稱帝后,於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自吳遷都到建業(今南京)。孫策壯年時被刺身死,周瑜等人曾奔喪來吳。其時都城還在蘇州,故孫策葬於蘇州的可能性很大。但以上兩說,還都存在一些疑點:其一,陳壽的《三國誌》是一部信史,據《三國誌》記載:孫堅死後,葬在曲阿(今江蘇丹陽)。又按《丹陽圖經》載:「高陵,在縣西練塘鄉吳陵港」,地點記載得很確鑿。
其二,筆者查閱了上文所述宋代滕宬所作的《孫王墓記》,文中說:有人盜掘此墓時,得一斷碑,上有「中平年」字樣。按中平年(184—189年)系東漢獻帝年號,此時孫堅與孫策都還健在,不可能是他們的墓地。經過近年發掘鑒定,也只能證實是一座東漢的墓穴,並不能確證為孫堅或孫策的墓地。從以上歷史資料看,眾說紛壇,自相抵牾。這個千古疑案,至今仍被迷霧煙雲所籠罩著,一時難以破解,還有待於後人去進一步考證與探究。
(孫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