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盜掘了「關中十八陵」?

杜甫《秋興八首》之六云:「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唐太宗李世民《帝京篇》吟:「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他的孫子唐中宗李顯也稱秦川是「四郊秦漢國,八水帝王都」。人們習慣地稱呼陝西省境內渭河兩岸富饒土地為「八百里秦川」,實際上指的就是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簡稱「關中」。此名早在戰國時已見諸史籍,司馬遷在《史記》中則大量地使用了這個名詞。「關中」西起寶雞,東到潼關,約800餘里,兩岸土質肥沃,田疇如畫,交通四通八達,故為歷代唐帝所重,成了唐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成了唐代帝王的陵寢要地。著名的「唐十八陵」或「關中十八陵」就座落於此,乃為唐18個皇帝的陵墓。

全陵分佈在陝西省必中的6個縣內,自西而東為:乾縣的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唐僖宗的靖陵,禮泉的唐太宗昭陵、唐肅宗的建陵,涇陽的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貞陵,三原的唐高祖獻陵、唐敬宗莊陵、唐武宗端陵,富平的唐中宗定陵、唐代宗元陵、唐順宗豐陵、唐文宗章陵、唐懿宗簡陵,蒲城的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唐憲宗景陵、唐穆宗光陵。陵園平面佈局自乾陵開始形成定制,有內外兩重城,四面設門。門外有華表、石獸、石人等石刻,為我國古代雕刻藝術之珍品。陵墓原來巍峨的闕樓已不復存在;更令人遺憾的是,「關中十八陵」除乾陵倖免於難外,據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專家的考證,都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盜掘。而乾陵未遭盜掘的理由有兩條:(1)古書證明乾陵沒有遇盜。如《新五代史》載:「……唯乾陵風雨不可發」等。(2)1960年,中國考古界在組織文物工作者重點勘察乾陵時,未曾發現盜洞。那末,在中國歷史上,誰盜掘了「關中十八陵」呢?據歷史記載,這主要有以下三種代表性的觀點:1.朱泚盜陵說。其論據主要有兩條:(1)唐德宗曾在一份詔書中說過:「朱泚反易天常,盜竊名器,暴犯陵寢。」若朱泚不曾盜陵,德宗斷不會如此憤然。(2)新舊《唐書》、《資治通鑒》和專門記錄朱泚之亂的《奉天錄》在敘述朱泚進攻奉天城時,也說:「斬乾陵松柏,以夜繼晝」,「據乾陵作樂,下瞰城中,詞多侮慢。」朱泚本為唐臣,涇原兵變、德宗出走奉天後,即自稱為帝,走上了反唐的道路。據此,有的學者提出了異議:如果說朱泚曾盜過唐陵,只能在他稱帝以後才有可能。但分析朱泚稱帝以後的情況,他不可能盜掘唐陵。因為:1朱泚缺乏盜陵的動機。有人向他建議說,「陛下既受命,唐之陵廟不宜復存。」可朱泚的回答是:「朕嘗北面事唐,豈忍為此!」2沒有盜掘陵墓的必要。大多數盜陵者皆為財寶而來,而朱泚既據京師,不勝其富,府庫之寶亦可取之不盡,何必有求於皇陵呢?!3沒有盜陵的機會。朱泚稱帝不久,即督師西進,與唐軍交戰於奉天,不久兵敗而逃歸長安,根本無盜陵的時機。所以,德宗「盜竊名器」之言是朱泚自稱皇帝而言的;至於「暴犯陵寢」僅僅是指朱泚砍伐乾陵樹木、移帳陵寢的不敬行為而已。所以,朱泚盜陵不可信。2.黃巢盜陵說。理由是:義軍領袖黃巢在退出長安城後,高駢在寫給唐僖宗的奏章中,曾說到「今則園陵開毀」。這一觀點被不少描述農民起義的著作所引用,並說,這是以黃巢為代表的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的仇恨。自然,有的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提出了反駁的證據。1高駢的奏章是他在丟失兵權的情況下命門客顧雲代筆所寫的,其實他們都在淮南,對關中之事並不十分瞭解。又據《舊唐書。高駢傳》載,僖宗後令鄭敗復詔高駢,指責他「指陳過當」。故高駢之言,恐有失言之處。2新舊《唐書》僖宗紀、黃巢傳和《資治通鑒》中都沒有黃巢盜陵之說。黃巢退出關中後,天下行營兵馬都監楊復光在寫給唐僖宗的告捷書中,列數黃巢「罪惡」,也未提及盜陵事。3當時農民起義軍缺少的是食物,而唐陵中不會有這些東西,說義軍盜掘唐陵,於理不通。4如果黃巢當時真的盜了唐陵,那唐僖宗在鎮壓了起義軍後,必定要下令予以修復。可事實上僖宗只下了一道《修奉太廟制》,並沒有頒發修復陵寢的詔書。可見,說黃巢盜了唐陵,亦無真憑實據。

3.溫韜盜陵說。此說的根據在於:1《舊五代史。溫韜傳》載:「唐諸陵在境者悉發之。」2《資治通鑒》卷二六七載:「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嵯峨山,暴掠雍州諸縣,唐帝諸陵發之殆遍。」3《新五代史。溫韜傳》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惟乾陵風雨不可發。」史載,溫韜年輕時聚眾為盜,佔據華原。乾化元年(911年),被歧王李茂貞募為「假子」,改名李彥韜,被任命為義勝軍節度使,統耀、鼎二州。均王貞明元年(915年)降於後梁。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溫又降於後唐;後唐大臣郭崇韜說他是劫陵賊,要求莊宗將他處死,但溫賄賂了劉皇后和權貴伶官,非但未被處死,反而得留舊鎮。直到明宗即位之後,始被流放德州,繼而賜死。有的學者從分析溫韜的轄地入手,認為如果說溫韜盜了唐陵,只是部分而已,並不是全部。據分析,溫韜的直轄區域始終未超出義勝軍的範圍,而義勝軍只轄耀、鼎二州。此外,乾州的禮泉、奉天是李茂貞的地盤,因溫韜是李之假子。故也可算在其勢力範圍之內。從唐陵的分佈情況來看,只有蒲城的4座唐陵似乎不在溫韜的範圍內。如果說除此之外的另14座唐陵被溫韜盜掘了的話,也不足17座。所以說,認為17座唐陵被盜而乾陵倖免的看法是缺乏說服力的。再說,乾縣的乾陵嚴格來說,似應不統計在內,更何況溫韜只是「發之殆遍」,並沒有發完。據《宋會要》記載,北宋建立後,太祖趙匡胤決定修復前代帝王陵寢。為此,詔令州縣檢查歷代帝王陵寢的存廢情況,結果得知有28座帝王陵墓在動亂中被盜,其中有「關中十八陵」中的12座,即獻陵、端陵、昭陵、定陵、建陵、元陵、崇陵、豐陵、章陵、貞陵、簡陵、靖陵。這個結果應該說是較可靠的。又據考證,自從太祖大規模修復諸帝陵寢後,保護帝王陵墓的詔書屢著於令典,而盜掘唐陵的文字卻不見於史書記載。所以說,到目前為止,「關中十八陵」中獻、端、昭、定、建、元、崇、豐、章、貞、簡、靖12座皇陵已被盜,而乾、莊、橋、泰、景、光6座唐陵未曾被盜。

誠然,由於歷代古書對「關中十八陵」的被盜記載敘之不詳,有的雖有記載卻難免有疏漏之處。所以,一些具體問題至今尚未明瞭,還須我們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俞奭勳)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