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古代典籍,每每遇到「太一」二字而不知作何解釋。這也難怪,因為自古以來的注家都沒有給「太一」下過確切的定義。而且,「太一」的字形有時還寫作「大一」、「太乙」、「泰一」或「泰壹」。當然,它們的意義仍舊是相同的。
「太一」最先見於《莊子》和《呂氏春秋》。《莊子。天下》篇稱老子之學「主之以太一」,將「太一」等同於老子哲學中的最高範疇——「道」。《呂氏春秋。大樂》同意這種說法,認為「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並提出「太一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說法。這樣,「太一」又和《周易。系辭傳》中的「太極」意義相同。
《淮南子》原則上同意上述解釋,如《詮言訓》說:「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將「太一」解為陰陽的合體。但是,在《淮南子》中有時也將「太一」解釋為天神和星名。可惜的是到了東漢,高誘注《淮南子》沒有將「太一」作清楚的解釋。他注《本經訓》說:「太一,天之刑神」,注《詮言訓》說:「太一,天神總萬物者。」
那麼,刑神、天神又是什麼呢?《楚辭。九歌》第一首叫做《東皇太一》。《〈文選〉五臣注》說:「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雲東皇。」這就將「太一」解釋為執掌東方的天神。
天神祇是「太一」眾多解釋之一,而且,它的出現不會太早,蓋為後人附會耳。因為只是在漢武帝時才開始立太一壇於長安城東南郊,而且,這裡的「太一神」決不是執掌東方的天神,因為太一壇的周圍環繞著五帝壇,可見太一神是眾神之主。
「太一」是怎樣演變為天神的?封建時代的學者當然不能解釋這個過程。其實,太一成為天神,中間很可能經歷一個星名的過渡階段。《史記。天官書》曰:「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漢書。天文志》的說法基本相同,這表明,司馬遷只是說太一僅僅是北極附近的一顆星名。這顆星是北極附近比較顯明的大星,位於現在赤經14h50m53s和赤緯74°24′54〞的交點上,唐以後稱之為帝星,國際上通稱Bursaminor,秦以前的文獻如《公羊傳。昭公十七年》稱之為大辰或大火。這個星在天空最高處,地位比較優越,有率領眾星的資格,故而太一作為星名是太一由一般名詞過渡到天神的中間環節。
由於「太一」和神和星有關,因而秦漢的占星家也寫了不少以「太一」命名的書,所以「太一」在古文獻中,也時常用作書名。不過,在古書中,「太一」有時又和帝王的名字連在一起,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淮南子。覽冥訓》:「白雪,太乙五十弦瑟樂名也。」《禮緯含文嘉》也說:「禮理起於太一,禮事起於遂皇,禮名起於黃帝。」太一在遂皇、黃帝之前,就只能是泰皇了。《漢書。王莽傳》說:「太一、黃帝皆仙而上天。」這個「太一」
不過是傳說中的一個上古得道的帝王而已。
現在,「太一」的內涵或許仍未弄清。事實上,「太一」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隨著時代的變化起過不同的功能,但是,「太一」的眾多解釋中究竟哪一種最接近歷史的真相,看來仍是一個不解之謎。
(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