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回 間計不行於父子 埋伏竟困彼將士

卻說燕王,既燒了南糧,知南軍不振,遂遣兵攻取彰德。彰德守將,乃都督趙清。聞燕兵來攻,緊緊守護,燕兵攻之不克,遂絕其樵采,而伏兵誘之。趙清不知是計,又因城中乏薪,因遣兵追擊,而欲護民樵采。忽城旁山麓伏兵齊出,遂被殺傷千有餘人。趙清忙閉城門,不敢復出,令民拆屋為炊,以救目前。

燕王屢攻不下,因遣使入城招之道:「天下大勢,已八九歸燕,彰德孤城,何能堅守?莫若早早請降,可以轉禍為福。」趙清應道:「天命在燕,臣非不識;時勢歸燕,臣非不知。但臣受朝廷之命而守此城,今天命尚未改,時勢尚未定,而一旦以城降人,恐燕王殿下亦不樂有此不忠之臣也。殿下若朝至京城,夕下二指之帖以召臣,臣不敢不至。今為朝廷守此城,死則死此城,尚不敢貪富貴而貽羞於古也。」

使者以其言回報燕王,燕王聽了甚喜道:「此不隨不抗,識時守正之臣也。姑緩之。」遂命撤兵罷其攻。忽燕世子星夜遣人繼文書來告急,稱南將平安,自真定率兵來攻北平,兵雄將猛,攻打甚急,乞速發兵救援,以固根本。

燕王看完大怒道:「平安怎敢大膽乘勢襲我!」因問諸將:「誰敢往救北平?」忽見都指揮劉江挺身出道:「臣不才,願往救之。」燕王問道:「往救之兵,不過滿萬,而欲破平安圍城之眾甚難,不知計將安出?」

劉江道:「末將聞:兵不厭詐。實擊之,不如虛聲驚走之為妙。末將此去,若明言救援,直與對壘,則眾寡見矣,難保必勝。臣有一計:將兵分為二,以炮聲為號。臣先率一半,不與之戰,竟放一炮,突然決其圍;若放第二炮,則臣已決圍而入矣;若放第三炮,則臣已決圍而入城矣。若不聞第三炮,則臣戰死矣。臣若入城,聲言救至,守城軍士自勇氣倍增,而願戰矣。後兵一半,預令每人各帶十炮,俟臣三次炮響後,遠遠近近,放炮不絕,使彼聞之,必謂有大兵來救援。臣再往城中殺出,平安雖勇,而將士人各一心,亦必震驚而走矣。何患北平之圍不解哉!」燕王聽了大喜,稱為妙計,因呼酒壯其行。劉江率兵至北平,如其言而行之,果大敗平安,擒斬數千人。平安遁還真定。

報馬報到京師,建文帝愈加不悅,因詔群臣廷議。眾臣皆無一言,惟方孝孺奏道:「目今河北師老無功,德州餉道又被燒絕,事勢艱危,大有可憂。向以罷兵之說誘之,既不能行,則當別用。一策以圖之。安可坐視以待禍。」建文帝道:「卿有何策,可試言之。」

方孝孺道:「臣聞燕王,平素最愛次子高煦,及三子高燧。世子高熾,為人質時,嘗為二弟所讒。今世子居守北平,而高煦、高燧隨征在外,正嫌疑之際,何不因其嫌疑,而用計離間之?使燕王信讒,則必疑其子,而趨歸北平矣。俟彼趨歸北平,然後徐圖其後,不又易為力乎?」

建文帝聽了大喜,即命孝孺草詔,賜燕世子,令其背父歸朝,許以燕王之位。遣錦衣衛千戶張安繼賜燕世子,又令張安至北地,故露消息,與人知覺。張安受命而行,既至燕國,遂悄悄進見世子,將朝廷詔書賜與,令其拜受開讀。燕世子正色說道:「在朝廷則大君為重,在家庭則嚴父為尊,尊常細細。尚且父在子不得自專,何況朝廷詔命,為子者焉敢私開!」張安忙說道:「此天子密詔,單賜小殿下,不可使燕大王知之。」燕世子道:「為君

可以疏臣,為子焉敢背父?」因命得當將官,將詔書並張安,送赴軍前。張安百般勸誘,世子只是不聽。張安此時不過一人,如何拗得世子過,只得聽其送來。

且說燕王有一個宦官,叫做黃儼,素與三子高燧相好。忽聞得朝廷賜書與世子之信,遂乘此而獻讒言於燕王道:「世子近來與朝廷甚親,往往有密謀相通。今又聞朝廷有秘詔至燕,賜與世子,千歲爺不可不察。」燕王不信道:「世子為人純謹,焉肯背父,而與朝廷交通!」高煦亦譖說道:「黃儼之言非虛。父王若不信,可遣人回國訪問,朝中可曾差人來往,便明白了。」燕王躊躇不決。忽報世子遣官送詔書並繼詔人張安至。

燕王接詔書看了,因歎息道:「吾父子至親,猶思離間,何況君臣乎!奸臣乘機播弄,安可免也。且建文小子,動以仁義為名,如此詔書,教子不孝,誘臣為奸,是仁乎?是義乎?殊可笑也。」因對張安道:「汝何等狗官,也敢來搖唇弄舌,離間吾父子。本當斬首,姑念非首謀,若竟縱汝還,朝廷亦不知辱。」因命系之於獄。

又想朝廷用計離間我父子,不勝憤怒,遂命邱福、朱能、房寬、張信、李遠、陳文一班將士,各率靖難師,分路南伐。眾將領命,一時齊發,聲勢之盛,遠近震驚。

不多時,報靖難兵攻破河東及東平,擒獲指揮詹璟,其餘官吏俱遁去。惟吏目鄭華,知勢不支,先托妻子於友人,自率民兵守城,城破而死。不多時又報靖難兵攻破汶上,擒獲指揮薛鵬。又報靖難兵攻沛縣,未及戰而指揮王顯早以城降;知縣顏伯瑋,衣冠升堂,向南再拜,慟哭道:「臣文臣,無能報國。」雖自剄死,主簿唐子清,典史黃謙皆被擒獲,不屈而死。

此時南兵屢敗,各郡縣守將皆驚懼無策,俱願燕兵不至為幸。惟徐州乃南北必經之道,守將畏怯,只要堅守,不敢議戰。卻虧了翰林程濟,正奉命監軍於此。因對守將道:「諸君奉命守城,但務守城,未嘗不是。但須知戰守原合一者也,未有不善戰而能善守者。今燕兵乘勝而來,若容其圍城,則必心高氣揚,極力攻打矣。莫若伏兵要地,乘其遠來疲勞,突出而邀擊之,彼縱不大傷,亦必為吾一挫,挫後再來圍城,亦為易守矣。」眾守將聽了,皆喜道:「參謀之論是也,末將等自當努力。但不知燕兵從何路來?當伏兵於何地?並乞參謀教之。」

程濟道:「燕兵自從北來,眾將軍可分兵作三隊,俱出北門外,十里一隊,十五里一隊,二十里一隊,俱撿山深樹密處埋伏。燕兵初來,不可輕出,俟燕兵過盡圍城,城中兵放炮出戰之時,然後十里埋伏的人馬,速放炮震天,從燕兵之後殺來。燕兵自著驚,不敢戀戰,而敗走矣。燕兵敗走之時,切不可苦苦邀截,若苦苦邀截,彼必死戰矣。可縱其敗走,卻合兵逐之。至十五里,伏兵起而擊之,至二十里,伏兵再起而擊之,彼自心寒膽喪而速走矣。」眾守將聽了,更加歡喜,就要分兵去埋伏。程濟止住道:「燕兵三日後方到,埋伏太早,未免將士勞苦。後夜發兵,未為晚也。」眾將皆依計而行。果然三日之後,燕兵突然湧至。

此時燕將張武、火真因屢屢戰勝,絕不提防徐州有埋伏,竟長驅而來。直到城下,正欲圍城攻打,不意城上炮響如雷,鼓聲動地。不多時,城門大開,擁出南將統兵出來,大叫道:「從叛逆賊,不要逞強,今汝身入重地,料想不能生還。莫若速速投降歸正,還保一條性命,若不醒悟,只怕頃刻之間,立為齏粉矣。」張武與火真大怒道:「一路來,經過了多少城池,望見靖難旌旗,便遠遠迎降,稍若不知天命,即立見摧殘。今汝這幾個殘兵敗將,怎敢說此大話。」就挺槍直衝過來。與二將對敵。

兩下裡戰了十餘合,忽聽得燕兵陣後,炮響連天,鼓聲震地,燕兵紛紛來報道:「南邊埋伏精兵,轉從陣後殺來,甚是凶勇,須速分兵迎敵。」張武、火真聽了著慌道:「不曾提防,誤中他計了。」遂不敢向前苦戰,忙撤回兵馬,望陣後來救應。

到了陣後,恐被南兵攔住,前後夾攻,遂拚死殺開一條血路而走。喜得南兵只是殺人,卻不阻截歸路,讓燕兵敗回,卻合兵隨後趕殺。燕兵既脫出了隆地,猶自誇道:「南兵終是膽怯,若圍緊了不放,豈不盡受傷殘。」正說不了,忽又聽得鼓炮震天,突出一支伏兵來邀殺。

二將大驚失色,只得揮兵苦戰了一番,被殺了許多,方才脫去。走不得四五里,忽又聽得鼓炮震天,突出一支伏兵來邀殺。二將驚得魂魄全無,被伏兵殺得七損八傷,方才脫去,報鄭燕王。只因這一報,有分教:

小小甭城,不當大敵。

欲知後事,請看下回分解。


《明朝開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