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回 欲滅跡縱火焚宮 遵遺命祝發遁去

詞曰:

弱者敗來強者勝,盡思虎鬥龍爭,誰知勝敗是天生。得昌方得位,無福自無成。暗測潛窺雖莫定,其中原有高明。似聾似啞似惺惺,已將善後計,指點作前程。

右調《臨江仙》

卻說建文帝正與程濟商量出亡之事,忽一個老太監叫做王鉞,跪下哭奏道:「萬歲爺,今日事急矣,奴婢有事,不敢不奏。」建文帝道:「你有何事奏朕?快快說來。」王鉞道:「昔年太祖爺未升遐之先,知奴婢小心謹慎,親同誠意伯劉基封了一個大篋子,付與奴婢,叫奴婢謹慎收藏在奉先殿內,不許洩漏。只候壬午年,萬歲爺有大難臨身之日,方許奏知。今年已是壬午,奴婢又見燕兵圍城,萬歲爺進退無計,想是大難臨身了。故不敢不奏知。」奏罷,涕淚如雨。

建文帝聽了忙命取來,王鉞因往奉先殿叫兩個小近侍抬到御前。建文帝一看,卻是一個朱紅篋子,四面牢固封好,篋口用兩柄大鐵鎖鎖好,鎖門俱灌了鐵汁,使人輕易偷開不得。

建文帝見了大慟道:「前人怎為後人如此用心!」因命程濟打去了鐵鎖,將篋子開了一看,卻無別物,只得為僧的度牒三張,袈裟三套,僧帽三頂,僧鞋三雙,並祝發的剃刀亦在心。度牒一張是應文名字,一張是應賢名字,一張是應能名字。又朱書於篋旁:「應文從鬼門出,其餘從御溝水關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西房。」

建文帝細看明白,再三歎息,向程濟道:「你方才議及祝發,朕猶詫以為奇異。不知太祖數年前早已安排及此。雖智者所見相同,然亦數也!」因封篋子再拜受命,就要叫人祝發。程濟忙止道:「且少緩,此密舉也,不可令人知。且應酬外事,掩飾耳目。」建文帝會意,乃傳旨著眾親王並勳衛大臣,分守城門。

到了次早,乃六月十三日,燕王正圍城攻打,谷王橞與李景隆分守金川門,知大勢已去,就開城門迎降燕王。燕王大喜,遂率兵將一湧入城。先使人在前宣言道:「逆命者死,投誠者榮。早迎降者紛紛,逃走者不絕。惟刑科給事中葉福,並工部郎中韓節,也不降,也不逃,尚立於城門死守,早被燕兵殺了。又有一個門卒叫做龔翊,年十七歲,眾門卒見城破了,叫他同報名去降,他不聽,竟大哭一場,逃遁而去,隱於昆山,終身不出。

當日燕王兵到城中,迎降者皆稱功頌德,甚是快暢。忽御史連楹衝著馬頭而來,燕兵只認他是迎降,遂讓他走至馬前。不期他對著燕王大聲說道:「燕殿下乃太祖嫡子,既奉太祖之命分列燕藩,便當盡孝以遵太祖之成命而羽翼王朝。為何乘朝廷之柔弱,遂為此叛逆之事?殿下縱恃兵強,篡了大位,而不忠不孝,如何能服天下!」

燕王道:「此天命也,汝迂儒不知,但當順受。」連楹道:「天命篡君,既可順受;倘天命殺父,亦當順受耶?」燕王聽了大怒,尚未開言,而左右將士,竟用亂兵殺了。連楹身雖被殺,而屍猶僵立不僕。燕王既殺了連楹,又見徐輝祖引一隊兵來與之巷戰,故不敢便逼近闕下,建文帝因得在宮中打點。

此時,一班具位之臣,已各有所圖,皆不入朝矣。惟有數十忠義之臣,或感恩深,或思義重,或激於君臣名分之難逃,竟不顧身家生死,入朝來相傍。

程濟因說建文帝道:「時至矣,不容緩矣。陛下雖不死殉,卻當以死傳。」建文帝道:「死何以傳?」程濟道:「縱火焚宮,而以燼餘之袞冕為證,則不死而死矣。然後祝發遁去,便蹤跡不露,可安然長往矣。」建文帝點頭道:「是。」遂命內侍聚珠衣室帳,並內帑珍異於蘭香殿,縱火焚燒。一時宮中火起,皇后馬娘娘知事不免,因領眾親幸嬪妃,皆赴火焚死。宮內外一時鼎沸,皆亂傳上崩矣。

程濟同諸臣,請建文帝至一密殿,就宣左善世僧溥洽,與帝將發剃去。剃完,帝脫去龍衣,換上袈裟並僧帽、僧鞋,竟為和尚。正是:

可憐王者身,忽為佛弟子。細想不須驚,太祖曾如此。太祖未及終,建文全其始。

程濟就取出應文這張度牒,付與建文帝道:「此牒名與陛下相同,陛下應須領受。」建文帝受了。程濟復取那二張度牒,問諸臣道:「有師必有徒以相從,不知誰願為徒?」忽有二臣應聲而出,一個是御史葉希賢,一個是吳王教授楊應能,俱說道:「臣二人名應度牒,已是前定之數,又何辭焉!」建文帝大悅。

程濟因又使溥洽替二人將發剃了,換上僧服,付與度牒,使其與帝相隨。其餘眾臣看見,俱伏地哭道:「臣等受陛下深恩,縱不剃髮,也須從亡,少效涓埃。何忍頻年食祿,而一旦危亡,便戛然棄去!」建文帝道:「相從固好,但恐人多,惹出是非,反為不美。」程濟道:「事急矣,非留連之時。」建文帝因舉手揮諸臣退出。諸臣無奈,因大慟拜別而去。

程濟遵太祖遺命,先令御史葉希賢、按察使王良、參政蔡運、教授楊應能、王資、劉傀、中書舍人梁良玉、梁中節、宋和、郭節、刑部司務馮漼、待詔鄭洽、欽天監正王之臣等十三人從御溝水關而出,約於神樂觀相會。然後,程濟與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侍讀史仲彬,編修趙天泰、檢討程亨、刑部郎中梁田玉、鎮撫牛景先、太監周恕等九人,請建文帝至鬼門。

這鬼門,內門在於禁中,外門直在太平門外,乃太祖暗設下一條私路,以備不虞。緊緊封鎖,無人敢走,不知內中是何徑路,盡皆惶惶。此時燕兵滿城,不敢從宮門直出,只得同走到鬼門。見鬼門的磚門堅厚,磚門外又有柵門緊護,建文帝心驚道:「似此牢固,如何開啟?」牛景先道:「陛下勿憂,待臣啟之。」遂在近侍手中取了一條鐵棒,要將柵門抉開。只道年久,還要費力,不期鐵棒只一撥,那一扇柵門早已撥在半邊,露出磚門。再將鐵棒直搗磚門,誰知鐵棒才到門上,還不曾用力,那兩扇磚門早豁喇一聲響,又雙雙開了。見一條路,有物塞緊,眾皆吃驚。

程濟忙上前,將塞路之物扯了些出來看,原來是燈草。因奏道:「太祖為陛下,心機用盡矣。」建文帝道:「何以知之?」程濟道:「只留此路,已見親愛之心。又恐空洞中蛇蟲成入,一時難行,故將燈草填滿其中,使蛇蟲不能容身,又無人竊用。今事急,陛下要行,只消一火便肅清其路矣。非親愛之至,誰肯如此設策?」

建文帝聽了,不勝感激,又望太廟拜了四拜,方命近侍點起許多人把,一路燒去。果然燈草見火,只一點著,便頃刻成灰。只消半個時辰,果已將內鬼門直到外鬼門,一路燈草燒得乾乾淨淨,竟成了一條草灰之路,且溫暖而無陰氣。君臣們平平穩穩走了出來。

程濟恐人蹤跡看出破綻,又吩咐近侍將內外鬼門,照舊關好,然後九人隨建文帝走到後湖邊。只因這一走,有分教:

大位不保,年壽尚長。

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明朝開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