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顒傳

戴顒字仲若,譙郡縣人。父親戴逵,哥哥戴勃,都隱居而享有高名。戴顒十六歲時喪父,哀傷過度差點兒丟了命,因此便長期衰弱多病。因為父親從不作官,於是他也走了隱居的道路。父親善於彈琴書法,戴顒也都繼承了父親的專長,不管什麼曲調,都能彈奏。會稽剡縣名山很多,所以他們祖祖輩輩都在剡縣。戴顒和哥哥戴勃都跟著父親學琴,父親去世後,所傳授的曲子他們不忍再彈奏,就各人再創作新曲,戴勃創作了五部,戴顒創作了十五部,又創作長曲一部,一併流傳於世。中書令王綏曾帶著客人到他家去,戴勃等人正在喝豆粥,王綏說:「聽說你們善於彈琴,我們想聽一聽。」他們不理睬,王綏含恨而去。

桐廬縣也有很多名山,兄弟二人又一同去游賞。於是就住在那裡。戴勃得了病,怕沒錢買藥吃,戴顒對戴勃說:「我跟隨兄長悠閒度日,並非甘心於默默無聞,如今兄長病重,我應當出去幹個一官半職以掙錢餬口治病。」於是就去求取海虞縣令的官職,事情快辦成時戴勃病死,便又作罷。桐廬地方偏僻荒遠,難以養病,就從那裡遷到吳郡。吳郡一些社會上層人士合夥給他蓋了房子,並堆石山,引水溪,植樹開澗,不久就茂密一片,好像自然山水。於是戴顒就在此處講解莊子學說,著《逍遙論》,注《禮記·中庸》篇。吳地的文武官員和郡內上層人物,邀請他一起遊覽山川,他能去就去,不擺架子,因此得輿論好評。

宋國初建時和元嘉年間都曾徵召他作官,他都沒有出任。衡陽王劉義季鎮守京口,長史張邵和戴顒通婚姻,就把戴顒接到黃鵠山來住。山北有竹林和學舍,林木溪流景色優美,戴顒就在此間歇息。義季屢次和他一起遊玩,戴顒穿著鄉下人的衣服,不改平時的氣度。他為義季奏琴,並奏新曲調,其中「游弦」、「廣陵」、「止息」三首曲子,都和世間流傳的不一樣。宋文帝幾次想見他,曾對黃門侍郎張敷說:「我東巡的時候,要在山下宴請戴公。」因為戴顒愛好音樂,就賜給他一班音調純正的歌伎。戴顒把「何嘗」、「白鵠」兩支曲子合成一支,有清新曠遠之稱。

佛像從漢代開始才有,形態不夠完善,戴逵善於塑像,戴顒也跟著干。宋太子在瓦官寺鑄了一尊丈六銅像,鑄成後,覺得臉太瘦,工匠們無法改正,就把戴顒找來察看。戴顒說:「不是臉瘦,是胳膊和肩胛太肥了。」等把胳膊肩胛削減以後,臉瘦的毛病也就消除了,眾人無不歎服。元嘉十八年(441)去世,沒有兒子。景陽山修成後,戴顒已經亡故。文帝歎息道:「可惜不能讓戴顒去看看了。」

《南史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