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覬之傳

顧覬之字偉仁,吳郡吳縣人。高祖顧謙字公讓,是晉代平原內史陸機的姐夫。祖父顧崇,官至大司農。父親顧黃老,官至司徒左西掾。

顧覬之最開始做吳郡主簿,謝晦任荊州刺史時,讓顧覬之當他的南蠻功曹,同時兼任他的衛軍參軍。謝晦欣賞他的樸素而高雅的風度,對他倍加重視。王弘請顧覬之當揚州主簿,同時兼任他的衛軍參軍和鹽官令,再當衡陽王劉義季右軍主簿、尚書都官郎,護軍司馬。當時大將軍彭城王劉義康當權,殷景仁和劉湛的矛盾已顯露,顧覬之不想和殷景仁過多接觸,於是以腳病的借口辭官回家。在家時每天晚上常在床上走來走去,家裡其他人都非常驚異,但不知他為什麼這樣。後來劉義康被貶謫和廢去官爵,朝廷中很多人因為受牽連而遭到懲罰。而顧覬之卻再當東遷縣令和山陰縣令。山陰縣有百姓三萬戶,是海內大縣,前後到任的長官,即使日夜不停地奔波,事情仍然處理不好。顧覬之用簡單的辦法對付繁雜的問題,縣裡因此沒什麼麻煩,他白天把縣衙門門簾放下來,門外寂寞無聲。在宋朝建國以來的所有山陰政務中,這時的事務最少而政績最突出,沒有第二個人能趕上。

接著顧覬之回京城當揚州治中從事史,然後是廬陵王劉誕、廬陵王劉紹北中郎左軍司馬、揚州別駕從事史,尚書吏部郎。在宋文帝主持的座談酒會上評論江南人物,談到顧榮時,袁淑對顧覬之說:「你們南方人膽小怕事,怎麼能對付謀反的事。」顧覬之嚴肅回答:「您怎麼能因您的忠誠道義而諷刺別人。」袁淑頓時面帶慚愧之色。元兇劉邵殺文帝自立為皇帝。朝廷人物無不遷官,只有顧覬之沒有變動。孝武帝當了皇帝,顧覬之升為御史中丞。孝建元年(454),外出當義陽王劉昶東中郎長史、寧朔將軍,且代管會稽郡事務。不久又調為右衛將軍,兼領本郡中正。第二年,出外當湘州刺史,他善於管理老百姓,政績斐然。大明元年(457),調為度支尚書,兼任本州中正。大明二年,轉任吏部尚書,大明四年,顧覬之要辭官退休,皇帝沒有同意。

當時沛郡相縣人唐賜到鄰村人朱起的母親彭氏家裡喝酒,回來便病了,吐下蠱蟲十多條。死前對他的妻子張氏說:他死後要把他的肚子剖開弄清病的原因。之後張氏親手剖開她丈夫的肚子察看,唐賜的五臟都弄成了碎片。沛郡相縣的官員認為張氏竟做出剖開丈夫的肚子的事情,唐賜的兒子唐副又不阻攔,因為這事發生在大赦之前,法官們不能判決。當時法律規定:傷害死人,判徒刑四年;妻子傷害丈夫,判徒刑五年;兒子不孝順父母,判死刑,都不符合本案的條例。三公郎劉勰認為:「唐賜的妻子悲痛地按丈夫的話去做,他的兒子懂得遜讓也懂得大理,細細體會這事的前後,他們沒有傷害丈夫和父親的動機,我認為應該原諒。」顧覬之認為:「法律規定移動路頭的屍體,也屬不合法,況且是自己的妻子兒女,竟然忍心做一般人所不敢做的事情,對他們不應顧及小的情面,應該按照法律處理,判定唐副的罪行是不孝,張氏是犯法。」詔書同意顧覬之的判決。

接著顧覬之升任左軍將軍,出外當吳郡太守。大明八年(464),再當吏部尚書,加官給事中,還未就任,孝武帝想讓顧覬之當會稽郡太守,沒有實行,仍是當吳郡太守。當時恩幸大臣戴法興權力幾乎蓋過了皇帝,而顧覬之並沒有屈從他。左光祿大夫蔡興宗和顧覬之關係很好,覺得顧覬之的性格太過嚴峻。顧覬之說:「三國時辛毗曾說過:孫資、劉放不過叫我做不成三公而已。」孝武帝去世時,戴法興便讓顧覬之當光祿大夫,加賞金章紫綬。

明帝太始初年,四方各鎮同時反叛。顧覬之家在尋陽,尋陽王劉子房給顧覬之授予爵位名號,顧覬之拒絕了,說:「禮規定年到六十不穿軍裝,只因精力衰退,不再能習慣軍事生活。況且我年將八十,餘年不多,在家裡等死而已,我不敢接受您的任命。」孔覬等人不能說服他。當時全國同時造反,幾乎沒有哪個人不受影響。只有顧覬之立場堅正純貞,叛逆一個也不支持。明帝非常讚賞他。東方平定後,讓他當左將軍,吳郡太守,加官散騎常侍。泰始二年(466),再當湘州刺史,常侍照舊。泰始三年(467)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死後被追贈為鎮軍將軍,常侍、刺史照舊。謚號稱為簡子。

顧覬之家庭和睦平靜,深為本州本鄉所稱道。他的五個兒子顧約、顧緝、顧綽、顧鎮、顧緄。顧綽的家財非常多,鄉親父老親戚子弟很多人欠他的債,顧覬之每每勸他不要這樣作,但沒有效果。在顧覬之第二次當吳郡太守時,顧覬之騙他的兒子顧綽說:「我經常不許你放債,細細想一想,貧窮也確實不是滋味,和你有關的鄉親中還有幾多人的債沒有還清?趁我在太守任上,為你討回債務。等我退休了就討不回來了。那些債券在哪裡!」顧綽大喜,把他的所有一大櫃債券送給顧覬之,顧覬之將這些債券全部燒掉,並且告訴鄉親們:「凡是欠我家老三的債務,都不需要償還,所有的債券文約我全部燒掉了。」顧綽悔恨哀歎了一整天。

顧覬之常常覺得人生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是個人的智慧能力可改變的。只能恭謹做人,遵循道德、信仰天命、順從運氣,但是愚蠢的人不明白這道理,胡亂地祈求幸運,只不過徒勞而已,甚至會敗壞真正的大道,對於成敗得失沒有幫助。於是把他的這些想法告訴他的弟弟的兒子顧願,叫他寫了一篇文章《定命論》,文章是這樣寫的:

「孔子說:『大道將要實行,是命中注定的,大道將要敗亂,也是命中注定的。』左丘明也說:『老天爺支持的不能被破壞,老天爺反對的不能被維持。』子夏也說:『死亡和生存都是命中注定的,富有和高貴都是由老天爺支配的。』孟子則以為他不能遇到魯國國君也是命中注定的。從這裡看來,命運的亨通或蹇澀,生命的上下波動,人生的聚合分離,都是命中注定的。司馬遷、劉向、揚雄、班固等人著書立說,都把命運當成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世人談到這個問題時,往往有不同看法,這裡我試著談談我的看法:

「人生承受天地的氣息,有清和濁兩種來源,人的命運承受天地的運行規律,有圓滿和不足的差異。所以有不同的心腸,有不同的相貌,因為人的運氣不同,所以有邪惡正直、昏聵賢明的差別,有幸福光榮和不幸恥辱的變化。所有這一切便是在萬古之前便已注定的,是在千年之外便已具備的,命運之神無論在哪裡都是會發生這種作用的。即使連卜筮相術之類的小技術,巫婆跳大神之類的下九流方法,也能夠預測生死存亡和成功失敗。禍害和幸福將實現的地方,賢明的人也不能不受影響;吉祥和兇惡所顯示的時候,即使是權力和防衛措施也不能阻擋。比如夏朝皇宮中長的野草,並不是靠拋棄殘忍不仁的政策便能改變的;漢代朝臣們把鹽鐵大權集中到朝廷,並不能免除百姓的飢餓死亡。雖然世上善良和邪惡說得非常清晰,但是其中的善惡報應並不總是應驗的。忠誠受賞,叛逆受罰這種公理,結果並不總是如此。有人智蓋天地,卻遭致坎坷不遇的結局,精通萬物之理,卻像孔子那樣東西奔波,不遇明君。堅守信用積累道德,卻長期地處於飢餓之中。力行仁義,卻遭致短命的結局。為什麼呢?按照世俗的大道理說,遵循道德的人應該得到好的報應,但事實並非如此,看來即使是聖人,對此仍然是沒有辦法的。況且是平庸淺薄的人、愚昧無知之輩,卻想殫精竭慮去趨利避害,細心地考察人情世態去瞭解人的亨通貧富,這只會招致更大的謬誤,帶來更大的疑惑。所以通達情理的君子,只不過讓他們的思慮保持平和,讓他們的心神保持安靜,不順從流俗獲取名譽,不阿附世人獲取盎貴。如果瞭解這些,自滿自足,至於光榮恥辱,長壽短命,是不必計較的。

「有人問道:《尚書》曾說過明白大道理會帶來幸福和吉祥。《易經》稱說保守信用能得神靈的保佑。上古的賢人認為趨利避害便不會沉淪,會騎馬的人在曠野中任意馳騁,明珠在昏暗的地方便會顯眼,堅實的蟠木總是最先被人選中。所以子罕、樂氏因為喜好施恩而長命百歲,景王和惠公因為積累道德而延長壽命,彭祖、竇仙人因為會養生而長達數百歲,盈和忌因為沉浸於酗酒之中而過早死亡,陳平、張良因為智謀而做了丞相,嚴助、辛慶忌因為多才而位至三公。至於古書中載著的作惡多端、叛逆不忠的都招致了滅亡的結果,這是很明白的。其他如神仙傳中說的,天竺國佛學書籍中所載的,有些事雖然難以驗證,有些道理還不容易說明,但是善惡報應的例子,仍然和這些是一致的。

「本人回答:你可算是照本宣科,照理駁辯。關於養生長壽,難道不是好運氣所帶來的嗎?碰到壞的運氣,實際上也是自己的兇惡帶來的。至於施恩積德、長命不死,追究它們的根本原因,哪一個不是命中注定,反覆考慮你的意思,研究前人的論述,你確實啟發了我的思維。但我並不覺得我們中間有什麼差別。人們秉受先天命運,相差很遠,叛逆忠順吉凶禍福,有它們不同的原因。細細一想,吃胡椒並不是養生的方法,吞下刀劍難道是保人性命的途徑。如果該當此人長命,便能讓他枯骨長肉而繼續活下去。但是有人每日吃著山珍海味,有時卻身患疾病。深山溝澗之中的人是不會招致皇上的榮寵的,窮谷遠山也遠離富貴榮華。如果運氣好的話,老樹能生新葉,老人能變成少年,但是終年在書案中探索,往往導致一生的湮沒無聞。至於公孫僑、柳下跖橫行霸道而長命百歲,曾子、原憲則守道而貧窮不堪。商湯、周文王在位長久,夏桀王、昌邑王則後嗣絕滅。禍福和吉凶的報應,是這樣的反覆無常。畢萬保住性命,宓賤卻丟掉腦袋,梁野說的話,不是荒謬的嗎?谷水之南魯國之北,那裡的人寧願短命而快樂生活,彭祖、竇翁,又用的什麼方法而如此長生,晉平公、趙敬侯荒婬無度而不死,漢皇、魏相為什麼修德反而不能長壽,善惡報應如此不公平,正義公理在哪裡?舜帝早年在雷濱之畔耕田而不能奮進,只好壓抑理想、安於平庸,在棘津則無意立功而功高蓋世,樊生有沖天的理想大志,只能寫下揚善的文章,華子高明廣大,卻留下了懲惡的巨大功績。這都是陸機所說的『同流游泳卻回到不同的地方。』反過來說,便叫殊途同歸,也有很多例子。在大道理上容易說,但實際上並不如此。當年東西二都繁華之時,四邊無事之際,一切的光榮都集中在貴寵之家,幸福都在權貴之門,難道他們都像張良、陳平那樣謀略蓋世嗎?從這些事看來,這些人只不過借助先人的光榮揮灑自如。有才的人卻被壓制而默默無聞。命運的差別如此的大,可見這都是先天注定的。嚴助、辛慶忌之徒急功冒進,卻遠避罪過而顯示高明,這也是命中注定的啊。至於神仙高士傳中所敘述的,更是顯明易見,齊國推重功勞而強大,燕國謹守先王之道卻弱小,也不能按此道理來說,李廣英勇善戰卻坎坷不遇,董賢美貌無能卻貴壓三公,這效驗又從何說明呢?王子喬、赤松子之徒做神仙居在天際自由飛翔,伯夷列子之徒,乘風而行,和陰陽同升同降,也是命中注定的,這也是老天爺特別地垂青他們。天竺國的佛學文章、中華本土的方策,都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今生的結果都是前生種下的因子。貧窮和富有都是必然的,壽長和短命一點也不逾越規定,所有這些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總之,一切都是命,冥冥之中都已注定,各人終歸到各人該去的地方,並不因為他行善或作惡而有絲毫改變,也不是聰明和愚蠢所能影響的。至於有所收穫是因為明白這個道理,招致損失是不明此理。遵循命運便會受賞,違背命運便會遭到懲罰。這些人都是因為被眼前的一些瑣事遮住了眼睛,這難道不會被那些通達的人所恥笑嗎?

顧願字子恭,他的父親顧淵之,官至散騎侍郎。顧願很好學,在當時即有文名,大明年間被選為秀才,在對策時很使皇帝滿意,被任命為著作佐郎和太子舍人。早死。

《宋書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