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精英的小辮子 第2章庚子年,有個端王爺

1900年,也就是庚子年,是清朝皇室的蒙難年。四十年之內,皇室第二次逃難,用他們自己的話叫「西狩」,即到西邊打獵去了。但他們自己知道,這其實就是不折不扣的逃難,逃得比第一次的北狩更遠,也更狼狽,不是去打獵,而是自己被洋人當獵物追了很遠。

洋人這次攻破北京,是因為朝廷由著義和團殺洋滅教。洋人被殺的不多,幾百人,但卻有幾十萬中國的基督徒殞命,而且排外的狂潮直接威脅到了所有在北方的洋人,包括外國使館。朝廷這樣縱容義和團,是因為西太后老佛爺跟洋人鬧翻了。這次翻臉,說起來純粹是由於中國的內政。朝廷變法,搞戊戌維新,但是剛開了頭,一線領導光緒皇帝跟二線領導西太后就鬧起了矛盾。這樣的矛盾其實跟新舊無關,而跟權力之爭有關。雙方鬧到不可開交之際,維新派譚嗣同的一次冒險行為,給了西太后發動政變的口實。雖然說這次冒險光緒並不知情,而神通廣大的西太后要想查清情況也不難,但是她就是不肯這樣做,一門心思認定策動袁世凱兵圍頤和園就是光緒的主意。光緒從西太后婆家那兒論,是親侄子,從她娘家那兒講,是親外甥,立為皇帝,就成了她的兒子。現在兒子要害老娘,這還了得?所以,眼前的這個皇帝,就是不孝的梟獍(古人傳說中的惡禽獸,梟生而食母,獍生而食父)。發動政變,將之囚禁中南海瀛台,還不解恨,非廢了他不可。

但是,廢光緒不僅遭到部分朝臣的反對,很多有實力的地方大員,如劉坤一,也明確表示不同意,說什麼「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更可氣的是,在京的西方各國公使,也表示不能接受。你說光緒生病,因病不能視事,人家就要推薦醫生進宮看病。對於洋人如此赤裸裸地干涉內政,西太后當然會很生氣,不止生氣,而且火大。西太后當了近四十年的家,很多政治上的大事看得很明白,但畢竟還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老婦人。對於她施加了養育之恩卻遭反噬這件事,無論如何都擱不過去。光緒的不孝,開始也許只是一個出來訓政的口實,但說多了,連自己都相信了。別的都可以妥協,唯獨這事妥協不了。但硬抗似乎也不行,於是就來了一個緩兵之計,以給光緒立嗣為名,先找個接班人,時刻準備著,一有機會,就用接班人取而代之。這個接班人,按滿人的規矩,叫大阿哥。就這樣,中國的政壇一下子冒出兩個人來,一個是大阿哥溥俊,一個是大阿哥的父親端郡王載漪。如果沒這兩個人,義和團的禍也許不會惹得這麼大。在庚子年,支持義和團最賣力,對抗洋人最激烈的,就數這個端王爺。又偏是他,最受西太后的信任。

說實在的,載漪和溥俊這爺兒倆,真是沒什麼特別之處。溥俊成為大阿哥,既不是他才華出眾,也不是因為他跟同治或者光緒血緣最近。端王不過是道光皇帝第五子奕誴的兒子,同樣近的,有恭親王奕訢家的人,還有醇親王奕譞家的後代也可以選。選了溥俊,無非是因為端王的福晉,是西太后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西太后的內侄女。而溥俊,就是又一個既跟西太后婆家有很近的血緣關係,同時又跟她自己關係最近的人,唯有選這樣的人,她才踏實。

溥俊還是個孩子,雖然是個比較頑劣的孩子,進了宮,對政局也沒有什麼影響。但端王就不一樣,在溥俊進宮之後,他也搖身一變,成了西太后的寵臣和朝廷的重臣,說話一言九鼎。西太后就是這樣,知道清朝的祖制沒有太后臨朝的一說,所以當年祺祥政變,自己出山,打的就是親貴當政的牌。此後每個階段,總要拉一個王爺一起當家管事,共事時間最長的是恭親王奕訢,其次是醇親王奕譞,現在又輪到了端王載漪,此後就是慶親王奕劻了。

幾個王爺比較起來,端王是最低能的一位。他跟眾多紈褲一樣,喜歡玩,喜歡票戲,所有的精力和財力都耗在了上面。家里長年請當年的名角譚鑫培和孫菊仙教戲,一度還喜歡捏泥人,請來泥人張來府上教他。除此而外,這位王爺還有一個挺費錢的愛好,就是養馬。雇了好些養馬的把式,府上好馬十幾匹,有跑馬、顛馬和走馬之分。光馬的裝扮,在鞍韉、嚼子上就花費不小,不是鑲金就是嵌玉。端王跟一般滿人公子哥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好武,喜歡射箭,家裡養著好些武林高手,教他打拳,舞槍弄棒。只是他的身手怎樣,卻沒法知道,因為從來沒有機會施展過。即使八國聯軍打進來的最危急的時刻,也沒見他披掛上陣。指揮攻打使館區和西什庫教堂,也是讓別人衝鋒,他躲在後面。最後城破逃難之際,他的那些好馬也沒派上用場。大約走得太急,來不及調遣了。

但是,這樣一位好似玩鬧的王爺,在庚子年那個特別的場合,卻起了翻天覆地的作用。利用義和團滅洋,是他力主的。在義和團眼裡,他是他們最大的大首領。進攻使館,也是他的主意,而且是他親自主持。甚至在義和團刀槍不入的神話已經破滅,八國聯軍眼看就要打進北京的時候,他居然矯詔調來新建陸軍的重炮,想要轟平使館。幸虧榮祿沒有聽他的,否則真要是轟平了使館,這個禍就闖得更大了。僅有的幾位表示不同意見的大臣,袁昶、許景澄、聯元,也是他奏請殺掉的。連同為滿人紈褲的立山,僅僅因為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也被他幹掉。當日,在他的淫威之下,幾乎人人自危。好幾位大臣後來回憶說,如果八國聯軍再晚來幾天,說不定會有更多的朝臣被殺。一度,他還領著義和團進宮,要搜查宮裡的漢奸,明擺著是要給光緒好看。幸好西太后雖然討厭光緒,但卻不喜歡這樣胡來破壞了規矩,才制止了他。十幾萬義和團湧進北京城,鬧得北京秩序大亂,各個衙門都駐紮著驕橫的團民,還必須管他們的飯。官員稍有異議,輕則挨揍,重則腦袋搬家。由於有端王罩著,誰也拿這些人沒轍。這些團民天天打打殺殺,嚷著要殺朝中的「一龍二虎三百羊」,連李蓮英這樣的人都感覺到了混亂和不便。就連西太后自己,也未必能完全控制得住局面。

這樣的玩命而且拚命,僅僅是因為端王的兒子做了大阿哥,距離皇帝的寶座只有一步之遙了。為了早一點把光緒趕下去,在當時的情形,只有滅洋一條路。認準了這條路,他就一根筋地走到黑,甚至連一點後路都不留,也把這個朝廷推向了懸崖邊上。

這樣做的結果,西太后也就只能逃了。還好八國聯軍兵力不足,沒有四面圍困,給逃難的人們留了一個德勝門。從德勝門逃出來的西太后,不僅帶走了光緒,還拉上了端王和他的兒子溥俊。惹了大禍的端王,也沒有堅持留在北京,與京城共存亡,而是跟著一直逃到了西安。議和之後,西方列強方面開出的「禍首」名單,頭一個就是端王載漪。西太后還真是顧念親戚的情分,別的禍首,該殺都可以殺,唯獨端王的命卻要留著,最多只能發配。列強最後還是給了西太后這個面子,端王的命,算是留下來了。也許,這個端王原本就是庚子年西太后作惡的替身,壞事惡事,都是他的事。事後,讓人恨得牙根癢癢。端王被流放之後,大阿哥溥俊自然成了雞肋,加上他頑劣成性,宮中誰都不喜歡,據傳還揪過光緒皇帝的辮子,上上下下,一點人緣都沒有。西太后西狩之後,兩個最信任的近臣,吳永和岑春煊,都力主廢掉大阿哥,不久,他也就真的被廢了。

此後,雖然流放中的端王一直受到朝廷的供養,甚至到了民國還享受政府的補助,並且還免不了有些不喜歡洋人的人,時不時去崇拜一下這位敢跟洋人開仗的王爺,但從此以後,這一家子在歷史上基本上就沒動靜了。曾經劍拔弩張、氣勢洶洶的王爺,再也沒見有什麼肝火,一點脾氣都沒有。現在看來,在當年的清廷王爺中,端王肯定不是最混的一個,也未必真的很保守。但是,一個廢立機緣,把他推到了政壇的漩渦中去,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幸的是,由於利害的原因,他起的恰是一個特別糟的作用,差點把國家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再談國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