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城臨淄一路向北,就能抵達黃河三角洲。臨淄博物館的一位保安幫我在路邊攔了一輛出租車。我告訴司機去黃河入海口,他說自己從未去過,而且這個時間去就意味著得在外面過夜,便猶猶豫豫地不想走。但這時路上除了卡車和拖拉機再無別的出租車經過,因此我除了堅持要他走之外,別無選擇。我們談了半個小時,最後司機同意了,條件是帶上他的女友,並由我支付他們的房費。
黃河入海口的位置一直在變化。在史前時代,要偏北得多,甚至到了北京南郊。而歷史上有幾次,又南移到了上海附近。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阻止入侵的日軍和共產黨的支持者,蔣介石炸毀了黃河的堤壩,致使黃河改道,並從山東半島的南邊流入大海。除此之外,黃河的入海口就沒有大的變動,而我現在就是要去那裡。
從臨淄往北八十公里,就到了東營市。四十年前,黃河三角洲是中國人煙最稀少的地區之一,除了灘涂和沼澤,一無所有。東營這座城市也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而籍籍無名。自從1960年這裡發現了石油之後,東營市就成了勝利油田的運營基地。響應“我為人民採石油”的號召聚集到這裡的人們成為了開發東營的先驅者,當時的各種宣傳讓他們對這個陽光明媚的地方充滿希望。當然,這裡也是資產階級分子們接受再教育的大好去處。到如今,只是三十年光景,東營的人口已從原來的幾千猛增到了三十萬。
值得慶幸的是,東營並沒有對像我這樣的外國人關上大門,只是要求我在東營公安局外事處登記,以獲得必要的許可。我去公安局的時候,主事的警官告訴我,東營還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子的故鄉。只是所有的遺跡都蕩然無存了——沒有故居,沒有墓塚,也找不到他第一次向鬼谷子學習兵法的地點。我向這位警官表達了感謝之情,感謝他的許可證和有關孫子的信息,然後走向“勝利賓館”,這是東營唯一的一家涉外賓館,地方很大,通風很好。不過第二天一大早,急著趕路的我們就退房上路了。
在驅車去海邊的路上,我逐漸意識到,從這裡到達黃河入海口要比我原來預想的困難得多。我們沿途遇到的人,沒有一個真正去過,不過他們眾口一詞地說從東營北邊過去是最佳路線,於是我們便一路向北駛去。路上有一座橫跨黃河的大橋,橋頭懸掛著巨幅標語,上書“黃河第一橋”。車行到橋中間,我叫司機把車停下來,拍了幾張照片。橋上車很少,一兩分鐘才來一輛。此時,司機也下了車,我倆一起凝視著腳下的黃河,它寬約五百米,水色如同巧克力牛奶一般。
過了橋之後,由於路況複雜,我們不得不反覆停車、問路,問了大約有十來次。儘管成效不明顯,但我們仍然堅持不懈,或者說司機是被我逼成這樣的。我們花了四個小時,跑了一百多公里,什麼路都跑過,車輪上沾滿了泥。最後,我們不得不開進一片灘涂,停了下來。這裡有大量的灘涂,都是黃河每年沖積而下的泥沙形成的,自1855年這裡成為黃河入海口起,附近的陸地就在以每年5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幸運的是,我突然發現現在我們所在的這片灘涂正好是隔開黃河和渤海的最後一片灘涂。
我向黃河口走去,除了一片高高的乾草之外,灘涂上一絲新綠都沒有。但我驚奇地發現,在這裡我不是唯一的人類,還有幾隊工人在操作水泵和軟管。我走過去問他們在做什麼,工頭解釋說他們是把在淤泥化在濁水裡,然後把水再泵回黃河。他們在附近搭了帳篷,輪班干、連軸轉,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停歇。工頭說,這活永遠也幹不完,目的在於防止黃河淤塞和洪水氾濫。
其實,過去黃河口附近鬧洪水,並不會引起恐慌,人們都習以為常了,完全由著黃河東走西突,直至找到一個新的入海口。事實上,這也是最近一萬年來華北的地貌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原因。黃河就像一把搖擺的消防水槍,忽南忽北,塗抹著這片曾經是大洋的土地。但是,隨著勝利油田的建成,黃河口的穩定成為了一個必要條件,因為對於油井來說鹹水和污泥有巨大的破壞作用。
那個工頭還告訴我,每到冬天,空軍會出動轟炸機炸破黃河某些河段的冰面,防止冰凍導致河水流不出去。不過總的來說,黃河的水溫還是高於冰點的。我謝過工頭,轉身向一二百米外黃河最後入海的地方跋涉而去。數百萬年來,黃河不斷地“倒沙子”,灘涂不斷地增長,我眺望渤海,感覺它忽然變小了。
黃河入海口
工人把淤泥化在濁水裡,然後把水再泵回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