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因其國都的遷徙,而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時代的歷史,和西周時代,判然不同。在西周,還同夏、殷一樣;所可考的,只有當時所謂天子之國的史事。到東周時代,則各方面的大國,事跡都有可考,而天子之國,反若在無足重輕之列。這是世運變遷,各地方均逐漸發達之故。現在且先說西周。
周代是興於現在的陝西的。其始祖後稷,封於邰(tai)。注63傳若干世至不窋(zhu),失官,竄於戎狄之間。再傳至公劉,復修後稷之業,居於豳(bīn)。注64九傳至古公亶父,復為戎狄所逼,徙岐山下。注65《史記》說:「古公貶戎狄之俗,營築城郭宮室,而邑別居之。」又「作五官有司」。可見周朝崎嶇戎狄之間,不為所同化,而反能開化戎狄了。周代的王業,實起於亶父,所以後來追尊為太王。太王有三子:長泰伯,次仲雍,因太王欲立季子季歷,逃之荊蠻。太王遂立季歷,傳國至其子昌,是為周文王。文王之時,周益強盛。西伐犬戎、密須。東敗耆(qi),又伐邘(yu)、伐崇侯虎。作豐邑,自岐下徙都之。注66時荊、梁、雍、豫、徐、揚六州,都歸文王。注67文王崩,子武王立。觀兵至孟津。注68復歸。後二年,乃滅紂。武王滅紂時,周朝對東方的權力,似乎還不甚完全。所以仍以紂地封其子武庚,而三分其畿(jī)內之地,使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監之。武王崩,成王幼,武王弟周公攝政。三監和武庚俱叛。淮夷、徐戎,並起應之。周公東征,定武庚和三叔。又使子魯公伯禽平淮夷徐戎。注69營洛邑為東都。注70周朝在東方的勢力,就逐漸鞏固了。
成王之後,傳子康王,史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這所謂天下,大約實僅指周畿內的地方。孟子說:「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nu)。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注71第二章說大同時代的制度,到小康時代,多少還能保存。依孟子所說,則文王的治岐:實能(一)維持井田制度;(二)山澤之地,還作為公有;(三)商人並不收稅;(四)而其分配,也還有論需要而不專論報酬的意思。成、康時代,果能保守這個規模,自然能刑罰清簡,稱為治世了。然而時移世易,社會的組織,暗中改變,此等制度,遂暗中逐漸破壞;而在上的政治,亦不能長保其清明;社會的情形,遂覺其每況愈下了。所以孔子論小康之治,至成王、周公而告終;而《史記》亦說昭王以後,王道微缺。
《史記》說:「昭王南巡守,不返,卒於江上。注72其卒不赴告,諱之也。」案春秋時,齊桓公伐楚,管仲曾以「昭王南征而不復」責問楚人。注73《左氏》杜注說:此時漢非楚境,所以楚不受罪。然據宋翔鳳所考,則楚之初封,實在丹、淅二水之間。注74是役蓋伐楚而敗。周初化行江、漢的威風,注75至此就倒了。昭王崩,子穆王立。史稱王室復寧。然又稱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則其對於西戎的威風亦漸倒。穆王之後,再傳而至懿(yi)王。懿王之時,史稱「王室遂衰,詩人作刺」。懿王三傳而至厲王,以暴虐侈傲,為國人所謗。王得衛巫,使之監謗,「以告則殺之」。國人不能堪。三年,遂相與畔,襲王。王奔於彘(zhi),注76卿士周、召二公,當國行政,謂之共和。凡十四年。厲王死,乃立其子宣王。宣王立,側身修行,號為中興。然傳子幽王,又以寵愛褒姒(bāo si)故,廢申後及太子宜臼。申侯和犬戎伐周,弒王於驪山下。注77諸侯共立宜臼,是為平王,東遷於洛。案周室之興,本因和戎狄競爭而致。自穆王以後,似乎目以陵夷。再加以西南的中國,與之合力,兩路夾攻,就不免於滅亡了。平王藉前此所營的東都而僅存,然而號令不復能行於列國;而列國中強盛的亦漸多,遂成為「政由方伯」的局面。
【註釋】
注63 今陝西武功縣。
注64 今陝西邠(bīn)縣。
注65 今陝西岐山縣。
注66 《漢書·地理志》:安定陰密縣,「《詩》密人國」,今甘肅靈台縣;耆,今《尚書》作「黎」。《說文》作「 (li)」,云「上黨東北」。漢上黨,今山西晉城縣;《史記集解》:徐廣曰:「邘城,在野王縣西北。」野王,今河南沁陽縣;崇就是豐。《說文》作「酆(fēng)」,云「在京兆杜陵西南」。案武王又作「鎬 ( hao)」。豐、鎬,都在今陝西鄠(hu)縣界內。
注67 見《詩譜》。
注68 今河南孟縣南。
注69 都曲阜,今山東曲阜縣。
注70 今河南洛陽縣。
注71 《梁惠王下》。
注72 此事又見《呂氏春秋·季夏紀》。又《史記·齊太公世家》集解引服虔,《索隱》引宋忠,以及《左氏正義》所引舊說,都說昭王溺於漢水。《史記·周本紀》獨作「卒於江上」,乃因漢亦南方之水,南方之水,古人有時用「江」字為其通稱,所以未曾仔細分別,不可拘泥。
注73 《左氏》僖公四年。
注74 《過庭錄·楚鬻(yu)熊居丹陽武王徙郢(yǐng)考》。
注75 《詩·國風·汝墳序》。
注76 今山西霍縣。
注77 申國,今河南南陽縣。驪山,在今陝西臨潼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