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近代史 第九章 太平天國和捻黨之役

滿族佔據中國,倏忽二百年了。雖然他治理中國之法,還是取之於中國,然而在民族主義上,總欠光晶。加以他政治腐敗,國威陵替;五口通商之役,以堂堂天朝,而割地賠款於海外夷人,這在當日,確是個非常之變。英雄豪傑,豈得不乘時思奮?於是霹靂一聲,而太平天國以起。

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他以一八一二年誕生,恰在民國紀元之前百年。他是有志於驅除異族,光復河山的人。要做光復事業,不得不和下層民眾結合,乃不得不借助於宗教。廣東和外國交通早,西教輸入的年代亦久。所以洪秀全所創的上帝教,頗與基督教相近。以耶和華為天父,基督為天兄,而自稱為基督之弟。和馮雲山等同到廣西傳佈,信他的人頗多。大多數都是貧苦的客民。一八四七、四八年間,廣西年荒盜起,居民倡團練自衛,和教中人頗有衝突。秀全乘機,以一八五年六月,起事於桂平的金田村。

時廣西盜賊甚多,清朝派向榮等剿辦,不利。洪秀全以起事的明年,據永安。始建太平天國之號,自稱天王。又明年,突圍而出。攻桂林,不克。乃北取全州,浮湘而下。為江忠源鄉勇所扼,改由陸道出湘東。攻長沙,亦不克,而清援軍漸集,乃捨之,北出洞庭。克岳州,遂下武、漢。沿江東下,直抵江寧,建為天京。時為一八五三年。

當洪秀全在永安時,有人勸他,由湘西出漢中,以圖關中。秀全不能用。及克武、漢,又有主張北上的,以琦善統大兵扼河南,不果。天京既建,清向榮以兵踵至,營於城東孝陵衛,而琦善之兵,移駐揚州,是為江南、江北兩大營。太平軍殊不在意。當時派兵兩支:一自安徽出河南北伐,一沿江西上。後來北伐的兵,因形勢太孤,雖經河南、山西,打入直隸,畢竟為清兵所殲滅。這個從太平軍一方面論起來,實在是件可惜的事。注723其西上之兵,則甚為得勢。再破安慶、九江,佔據武、漢,並南下岳州、湘陰。

此時清朝的兵,不論綠營、八旗,都不足用,乃不得不專靠鄉勇。當時辦團練的地方很多。而湘鄉曾國藩,以在籍侍郎,主持辦團之事。國藩仿戚繼光之法,倡立營制。專用忠勇的書生,訓練誠樸的鄉農。又創立水師,以期和太平軍相角逐。遂成為太平軍的勁敵。湘軍以一八五四年,出境作戰。初出不利。旋復戰勝,克復岳州。又會湖北兵復武、漢。然進攻九江不能克;而石達開坐鎮安慶,遣兵盡取江西州縣;國藩孤居南昌,一籌莫展,形勢甚危。長江中流,太平軍仍佔優勢。而天國於是時顧起了內訌,遂授清軍以可乘之隙。

洪秀全的為人,似長於布教,而短於治政和用兵。既據天京之後,就深居簡出,把軍國大事,一切交給楊秀清。旋又相猜忌,乃召韋昌輝,使殺秀清。石達開聞變回京,昌輝又殺其家屬。達開縋城而遁。自此別為一軍,不復受天京節制。秀全又使秀清餘黨,殺掉昌輝。於是太平軍初起諸人略盡,注724遂呈散漫之象。清軍乘之,以一八五七年冬克武、漢。明年春,又復九江。胡林翼居武昌,籌餉練兵,屹為重鎮。太平軍僅據安慶和天京相犄(jī)角,形勢就很危險了。

然而太平軍中,還有後起之秀,足以支持危局的,那就是李秀成。其時清軍上流一方面,分遣陸軍攻皖北,水軍攻安慶。下流一方面,向榮的江南大營,前此被太平軍攻破,清朝用其部將張國梁,主持軍事,注725於九江失陷之際,再逼天京而軍。此時捻(niǎn)黨已盛於江北。李秀成和其首領張洛行相聯絡,把皖北的軍事,交託悍將陳玉成,而自己入京輔政。玉成殲湘軍精銳於三河集,安慶之圍亦解。李秀成知道江南大營的餉源,出於浙江。其時江北大營,已不置師,歸江南大營兼統,泛地更廣。乃出兵陷杭州,以搖動其軍心。又分軍擾亂各處,以分其兵力。而突合各路的兵猛攻之,大營遂潰。國梁走死。蘇、松、常、太,相繼皆下,太平軍的形勢又一振。

然而大廈非一木所能支,單靠一個忠勇善謀戰的李秀成,到底不能挽回太平天國的末運。清朝此時,胡林翼已死,乃用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發縱指示之責,集於國藩一身。國藩使弟國荃攻圍安慶。陳玉成不能將將,諸將都不聽命,遂不能救。一八六一年,秋間,安慶陷落。玉成戰敗走合肥,為苗沛霖所執,送於清軍,被殺。曾國藩乃薦沈葆楨撫贛,左宗棠撫浙,以敵太平軍方面李世賢、汪海洋的兵。使鮑超、多隆阿等分攻皖南、北。都興阿鎮守揚州。而使曾國荃沿江東下,楊岳斌、彭玉麟以水師為之聲援,以逼天京。又使李鴻章募兵淮、徐,以圖蘇、松。李秀成力勸洪秀全出兵親征,不聽。請與太子俱出,又不聽。秀成曾一度出兵江北,因張洛行已被擒,亦無成功。只得守了蘇州,和天京作為聲援。

借外力以平內亂是件可恥的事,亦是件可危的事。當道鹹之世,清朝的昏憒(kui)反覆,很為外人所厭惡。太平軍在此時,很有和外人聯絡的機會,而太平軍未肯出此。——或亦是未知出此。——清朝則似非所恤。一八五八、六年兩役,外人在條約上所得的權利,實在多了,乃有助清人以攻太平軍之議,清廷初亦未敢接受。然至蘇、松失陷後,江蘇巡撫薛煥,和布政使吳煦,避居上海,到底藉外人所訓練統率的華兵,即所謂常勝軍者,以御太平軍。此時中國兵弱,洋將多不聽命。蘇人避居上海的,乃自雇汽船七艘,以迎李鴻章的淮軍。太平軍既未能邀擊。蘇州諸生王畹(wǎn),獻策於李秀成,請先設計封鎖或擾亂上海,俾外人避居,然後出而招撫,收為己用,秀成又未能用。李鴻章至,淘汰前所募兵,代以淮勇,都強悍能戰;常勝軍亦隸麾(huī)下,輔以精利的器械;而上海此時,餉源又甚豐富;太平軍東路的形勢,遂亦陷於危急。注726

李秀成此時,以一身負天京和蘇州兩方面守禦的重任,兼負調度諸軍之責。當一八六二年時,曾國荃已攻破沿江要隘(ai),直逼天京。是年秋間,其軍大疫。秀成合李世賢攻浙的兵,猛攻其營。凡四十六日,卒不能破。天京之圍,自此遂不能解。至一八六三年初冬,而蘇州又失陷,秀成乃入天京死守。明年,六月,天京亦陷。天王先已仰藥殉國。秀成奉太子福瑱出走。於路相失,為清軍所獲,死之。太子會李世賢、汪海洋之師入贛,亦為清軍所執,殉國於南昌。海洋、世賢的兵,沒於閩、粵。注727石達開先別為一軍,歷贛、閩、湘、桂而入川,欲圖割據,亦為清兵合土司所擒。陳玉成敗後,在皖北的陳德才,北入河南,聞天京緊急,率兵還救,不及,自殺。太平天國自立凡十五年,兵鋒所至,達十六省,注728卒仍為滿族所征服。

然而其餘眾合於捻黨,猶足使清廷旰(gan)食者數年。所謂捻黨,是很早就有的。注729太平軍起而捻勢亦盛。蔓衍於蘇、皖、魯、豫四省之間。注730雉(zhi)河集的張洛行、李兆受為其首領。壽州練總苗沛霖,亦陰和太平軍和捻黨相通。清命袁甲三等剿之,無效。一八六年,英、法兵陷京城。捻眾亦乘機北略,至濟寧。英、法兵既退,乃命僧格林沁剿辦。僧格林沁攻破雉河集,張洛行、姜台凌皆死。苗沛霖亦被陳玉成餘眾所殺,捻勢稍衰。太平天國既亡,餘眾多合於捻,其勢復盛。僧格林沁勇而無謀。捻眾多馬隊,其勢飄忽,僧格林沁常為所致。遂以一八六五年,敗死於曹州。清廷命曾國藩往剿。國藩首創圈制之法。練黃河水師。以濟寧、徐州、臨淮關、周家口為四鎮,各派重兵駐紮。於運河東岸,賈魯河西岸築長牆,想把捻眾蹙之一隅。

然而止不住捻眾的衝突,一八六六年,捻眾突圍而出,張宗禹入陝,任柱、賴文光入山東,於是罷國藩,代以李鴻章。鴻章仍守國藩遺策,倒守運河,把東捻逼到海隅。於一八六七年打定。其西捻則由左宗棠剿擊。宗棠敗之渭北。捻眾乃北犯延綏,渡河入山西。再出河南,以入直隸。宗棠率兵追擊。李鴻章亦渡河相助。命直隸之民,多築寨堡以自衛,而沿黃、運二河築長牆以守。至一八六八年,才把他逼到黃、運、徒頰之間打平。

捻匪不過是擾亂,說不上什麼主義的。太平天國,則當其兵出湖南時,即已發佈討胡之令。可謂堂堂之陣,正正之旗。其定都金陵後,定田制,改曆法,禁蓄妾及買賣奴婢,並禁娼妓,戒纏足,頒天條以為法律,開科舉以取士,亦略有開創的規模;且頗富於新理想。有人說:「中國當日,惡西教正甚,而太平天國,帶西教的色彩很重,這是其所以失人心的原因。」然而天王的創教,本不過是結合的一種手段;兵勢既盛之後,亦未曾盡力推行。太平天國的滅亡,其中央無真長於政治和軍事的人才,實在是其最大的原因。而其據天京之後,晏安鴆毒;始起諸人,不能和衷共濟,反而互相殘殺;又其後來,所謂老兄弟者日少,新兄弟日多,注731軍紀大壞;亦是其致亡的原因。太平天國,提倡民族主義,曾國藩等,則揭櫫(zhū)忠君主義,以與之對抗。在當日,自然是忠君主義,易得多數人的扶助;然而民族主義的源泉,終不絕滅,遂潛伏著,以待將來的革命。

【註釋】

注723 當時北伐的兵,由林鳳祥、吉文元統帶。文元戰死於懷慶。鳳祥走山西。旋入直隸。至深州,為僧格林沁所敗,退據靜海。楊秀清遣兵北陷臨清,以為之援。鳳祥欲南出與之合,然卒不克。乃據連鎮,別將李開芳據高唐。至一八五五年春,而為清兵所滅。當太平天國初起時,清朝北方,看似兵力雄厚,然都無戰鬥能力。使洪秀全得武、漢之後,即長驅北上,大事殊未可知。及既定金陵,要遣兵北伐,秦大綱力言非全軍進據汴梁,則宜先定南省;遣孤軍北伐非宜,而楊秀清不聽。南人畏寒,北上之兵,士氣不免沮喪,戰鬥力因之減少。然而林鳳祥等,猶能支持幾及兩年。這可見鳳祥之不弱,而清軍的無用,於此也可見一斑了。

注724 洪秀全建國後,以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林鳳祥為丞相。雲山出全州後中炮死。蕭朝貴死於攻長沙時。

注725 江南大營第一次被破,事在一八五六年。向榮走死丹陽。清廷代以和春,而命榮舊部張國梁幫辦軍務。戰鬥之事,實在都是國梁所主持。江北大營,琦善死後,代以托明阿。後又代以德興阿。因揚州為陳玉成所破,和春劾罷德興阿,遂不復置帥,由和春兼轄。及再度被破,國梁亦走丹陽自殺。和春則死於常州。時兩江總督,亦駐常州,倚江南大營為屏蔽。軍事上毫無預備。所以大營一潰,而蘇、松、常、太,勢如破竹,相繼俱下。

注726 清朝的借用外力,以攻太平軍,其動機實甚早。當太平軍出湖南時,就有創守江之議的,說上海、寧波,外人防海盜的水軍,可以借用。其議未見聽。江寧既陷,向榮因長江水師不備,檄蘇松太道吳健彰和外人商議,領事答以兩不相助,乃已。後匕首黨劉麗川陷上海。當其起事之前,曾托領事溫那治先容於太平軍。其書為清軍所獲。書中有「三月間在南京,蒙相待優厚」及「我兄弟同在教中,決不幫助官兵」等語,可見當日外人和太平軍,亦有接洽。惜乎太平軍不能利用。劉麗川雖據上海,所作所為,殊屬不成氣候。至一八五五年春間,為英、法軍助清兵所攻滅。然外人在此時,實不可謂有助清政府之意。至一八六年,《北京條約》既定,法使乃言「願售賣或遣匠役助造船炮」,並請在海口助剿。俄使亦言:「願派水兵數百,和清陸軍夾攻。」又言:「明年南漕,倘掛俄、美旗,便可無虞。」這可見外人的助清,確和不平等條約有關了。清廷命江浙督撫和漕督議奏。漕督袁甲三和蘇撫薛煥,都以為不可。曾國藩則請溫詔答之,而緩其出師之期。總署亦以為然。清廷是時,對於外人,猜忌之念正深,所以尚未敢藉以為用。及蘇州既陷,巡撫薛煥和布政使吳煦,都避居上海,始募印度人防守,以美人華爾(Ward)為將,白齊文(Burgevine)副之。又想募呂宋人。而蘇州人王韜獻策,說募洋兵費巨,不如募華兵而統以洋人,教練火器,從之。是為常勝軍所自始。時吳煦所募兵甚弱,洋將都不為用,及李鴻章的淮軍至,而情形乃一變。常勝軍嘗會同上海的英、法兵,攻破嘉定、青浦,防守松江。又隨淮軍入浙,攻陷慈溪。華爾受傷而死,代以白齊文。白齊文和李秀成交通,李鴻章言於美領事,撤其職,代以英人戈登(Gordon)。又隨李鴻章破蘇州。及常州既下,乃將其兵裁撤。——當時其軍額為三千人。上海地處海隅,以舊時用兵形勢言之,本是所謂絕地。當這時候,則因海洋交通,而其後路不斷;前多汊(cha)港,敵軍不易進犯;轉成為形勝之地。而且稅入很多,而戶部並未注意搜括到,所以餉源亦很優裕。客將訓練之精,兵器之利,上海餉源之裕,實系淮軍成功的很大原因。當時華爾、白齊文,都奉旨賞給四品銜。華爾後加至三品。死後,於松江、寧波,建立專祠。戈登則加至提督。常勝軍裁撤時,洋弁受寶星的,共六十四人。而上海的外國水陸軍隊,和經理稅務的商人,亦時時傳旨嘉獎。清朝的利用外力,亦不可謂之薄了。其在太平軍方面,則白齊文撤職後,投降李秀成。勸其棄去江、浙,北據秦、晉,其地為清水師及外人之力所不及,乃可以逞。此時太平軍的士氣,已非初起時比,所以秀成不能用。其時避難上海的人很多。蘇州諸生王畹,勸李秀成以水軍出通、泰,掠商船,使物品不入上海,則外人必懼而求和。否則以精卒數千,冒充避難的人,入租界中,夜起放火劫掠,外人必逃到海船上,我乃起而鎮定,招之使歸,外人必和我聯絡了。秀成亦未能聽。這是中國內亂,最初和外力有關的一段歷史。梁啟超做《李鴻章傳》,說使太平軍當日,亦如湘、淮軍,各引外國以為助,中國的大局,早就不堪設想了。我們現在讀起來,能無感慨。

注727 李世賢是李秀成入天京城守時,派他到江西去的。汪海洋則在浙江,為左宗棠所敗,而入江西的。後來兩軍會合入福建,又入廣東。世賢為海洋所殺。海洋戰死。

注728 內地十八省中,惟陝、甘兩省未到。

注729  捻匪的起源很早。有人說:「鄉人逐疫,撚(niǎn)紙然脂,共為龍戲,謂之為捻,後遂相聚為盜,故得此稱。」亦有人說:「皖北之民,稱一聚為一捻,所以稱股匪為捻匪。」未知孰是。康熙時已有其名。嘉道時,漸肆劫掠。至咸豐初年乃盛。

注730 當時江蘇的淮、徐,安徽的穎(yǐng)、亳,山東的兗、沂(yi)、曹、濟,河南的光、固,為捻眾最盛的區域。

注731 廣西初起事的兵,謂之老兄弟;後來附從的,謂之新兄弟。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