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四章 沈惟敬與小西行長的無間道

明朝萬曆二十年,日本文祿元年,公元1592年的7月末,沈惟敬到達了日本侵朝遠征軍第一軍團的陣地,並且見到了軍團長小西行長。

兩人見面後的感覺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一見如故。

出身相同,小時候待的環境也相同,理念也差不多,又曾經是同行(小西行長曾經做過商人),這些原因使得兩人聊得非常投機。投機之餘,行長也確定了一件事:明朝真的要出手了。

雖說前不久他打敗祖承訓的時候,已經有了這樣的預感,但是這次並非感覺,而是確信。

這仗,看來是不能打了。

於是他決定談判。

而沈惟敬則是來拖時間的。

兩人從七月末開始,一直談到了十二月。

最終的結果是,李如松到了。

同時帶到的,還有遼東鐵騎以及戚家軍。

遼東鐵騎是當時明王朝所轄範圍內實力最為強勁的騎兵部隊,由李如松的父親——明朝名將李成梁一手打造,部隊的核心成員不是李家的親戚,就是李家的嫡系,總而言之一句話,那是自己人,幹活絕對靠譜。

順便一說,這支部隊還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關寧鐵騎的前身。

至於戚家軍,那更是威震江湖了。

這支部隊由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開創,雖說當時戚繼光本人已經不在人世了,但部隊還是在的。此外,儘管我們在前面說倭寇的時候就已經講過,戚將軍打的倭寇其實多為中國人,可不管怎麼講,戚家軍的戰鬥力卻都是有目共睹的,實屬當之無愧的精銳之師。

據說要進戚家軍,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臂膀強壯,肌肉結實,雙目有神,為人老實,手腳比較長且害怕官府。

同時也絕對不能有以下任何一條:有市井混混背景,有官府背景,膽子小,長得白以及心態有問題。這支部隊裡的每一個人,都具備如下的素質: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遵紀守法,心態良好。

再加以訓練,想不打勝仗也難。

正當李如松見過李昖以及朝鮮各大小官員後,準備跟部下商量如何開打時,下面有人來報說,沈惟敬求見。

來朝鮮之前,李如松已從宋應昌這裡瞭解了沈惟敬的那些事兒,自然也知道他去朝鮮幹什麼,現在來見,想必是有些什麼情報要告訴自己吧?

於是他大手一揮,招之入內。

然而,沈惟敬帶來的並非是日軍的情報,而是關於談判的結果。

這就奇怪了,讓你沈惟敬去拖時間的,為何還真把自己當成了外交官,跟小西行長正兒八經地搞起了外交談判?

沈惟敬確實假戲真做了——想利用談判的機會,把這場戰爭平息了。

要問原因的話,首先一個是這傢伙收了錢了。

收了小西行長的錢。

作為一個混跡市井的老油子,沈惟敬並不怎麼具備一顆高尚的心靈,在他眼裡,這個世界上什麼都是虛的,唯獨白花花的銀子才是真的。

另一方面,對於小西行長來說,自打他知道了大明派出援軍的消息之後,就立刻通知了國內的豐臣秀吉,兩人一合計,得出了一個非常英明的結論,那就是不到萬不得已,千萬別去招惹明朝。

所以當他看到明朝和談使者沈惟敬時,便下定決心要促成這次談判,以保整個日本的太平。

於是,他向沈惟敬提出了和談條件:以朝鮮的大東江為界,包括平壤城在內的以西土地,全部歸還給朝鮮,並且將已經俘虜的朝鮮國王子也平安送還。

提完條件後,行長給了沈惟敬一筆錢,意思自然不言而明:回去多說點好話,爭取早日敲定,實現和平。

此時的沈惟敬不但是外交官,更是一個商人,而小西行長則成了他的客戶。

客戶給錢了,自然要給予一流的服務。

他決定,通過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讓李如松甚至是宋應昌接納日本方面提出的和平條件。

在聽完了沈惟敬的講演後,李如松輕輕地問了三個字:說完了?

說完了。

那就去死吧。

隨著一聲令下,周圍的士兵拉起沈惟敬就往外拖,迎接他的將是一把明晃晃的鬼頭斬首刀。

很顯然,李如松對於世界和平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即便有,那也是打算用自己手頭上的刀槍來實現的。

就在這生死當口,一位叫做李應試的軍參站了出來,擋住了士兵,並且對李如松表示,可以將計就計,假意同意跟小西行長談判,伺機以圖平壤城和小西行長的性命。

李如松表示同意。

他派人以沈惟敬的名義告訴行長,自己作為明朝方面援軍的總大將,非常樂意接受他的和談條件。

小西行長自然非常高興,為表誠意,他派出家臣小西如安來到李如松的大營,表示願意在數日內,將平壤城交出。

約定的日子是文祿二年(公元1593年)元月初六。

這天,平壤城城門大開,日軍將領夾道迎接明軍的到來,而李如松也慢慢悠悠地率部做起了接收大員。

就在快到門口的時候,他下達了進攻的命令,目標是所有日本人的腦袋。

然而,小西行長雖說不會打仗,腦子還是有的。

他事先就派人做了詳細的調查,知道李如松來朝鮮之前正在寧夏平叛,並且殺掉了已經投降的叛軍將領全族。

所以他認定,此人的話不能當真。

早有一手的行長一看大事不妙,立刻下令將城門全部關閉,並且讓預先準備好的部隊登上城門進入作戰狀態。

無奈之下,李如松只好撕破臉皮下令攻城,結果打了一小會兒,知道沒希望了只得回家。

當然,他還會回來的。

兩天後,李如松帶領所轄部五萬人來到,對平壤城發起了進攻。

平壤城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台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險要。

而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薊鎮游擊吳惟忠率領步兵(戚家軍)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騎兵居後,攻擊北部要塞牡丹峰;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

之後,他又讓祖承訓所轄部換上朝鮮軍的衣服,以去南面的蘆門招搖撞騙麻痺對手。

比較戲劇的是,擔任蘆門防守的,正是投降日本的五千朝軍。

最後的東門,李如松表示放棄,留下來給日軍作為逃生通道。

為了確保戰役勝利的萬無一失,李如松還扛上了當時在日本非常罕見的大炮。

既然啥都準備好了,那就開打吧。

當天上午,平壤爭奪戰正式打響。

面對兩倍於己的對手,小西行長進行了相當頑強的抵抗,李如松的大炮炮彈都快把城牆給轟塌了,日軍卻仍然站在牆頭照著爬上來的明軍亂砍。

一時間,誰也奈何不了誰,明軍攻不破平壤,日軍也趕不走對方,整個戰場進入了一個膠著狀態,南門除外。

儘管這場戰爭在朝鮮打起,儘管朝鮮都被打得快沒了,但對於很多朝鮮人甚至是朝鮮軍人來說,這天大的災難跟他們沒有絲毫的關係。

西北兩口三門打得是頭破血流,但這五千南蘆門朝軍依舊在看著城外的風景。

很快,他們就看到了祖承訓所率領的部隊,接著作出了第一反應——很高興。

這也不奇怪,因為祖承訓部清一色穿的都是朝鮮軍裝。

要知道,雖然朝鮮人打日本人沒本事,但是吃吃自家人還是非常有一套的,南門的朝軍誤以為來了同胞,認定欺軟凌弱的時刻到了,於是大家不顧一切地衝了出去,打算好好過一把戰場砍人的癮。

祖承訓倒也不含糊,一揮手就下令衝鋒。

要說朝鮮人腦子真的不錯,才一接觸就明白了那不是自己的同胞,而是大明王朝的軍隊。

那還說什麼?散了吧。

這五千人就這麼逃的逃,降的降,一點猶豫都沒有。

此時的祖承訓估計是哭笑不得,毫不客氣地拿下了南蘆門。

南蘆門一失,等於是打開了一個缺口,明軍紛紛湧入,開始對日軍發起了裡外夾攻,知道大勢已去的小西行長在做了最後一陣抵抗後,不得不放棄了平壤城,下令撤退。

撤退的路線是李如松特意安排出來的東門,但當他們踏上逃跑之路才發現,這並非是一條逃生通道,而是一條死亡之路。

那裡埋伏了數千軍隊。

又是一陣圍攻後,丟下了數百具屍體的小西軍才算突圍成功。

行長打算先去平壤西南部的山城鳳山城落腳,並且和那裡的守將合併一處,一邊抵抗明朝軍隊的攻擊,一邊等待漢城方面的援軍。

鳳山的守將叫大友義統,是叱吒戰國的切支丹大名大友宗麟的長子。

切支丹就是天主教,在戰國時代,信天主的大名也被叫做切支丹大名,不過這夥人裡頭真正肯為上帝獻身的沒幾個,主要是打算利用宗教跟西洋人攀關係,以便從他們手裡頭弄到先進的武器順便搞搞雙邊貿易。

不過大友宗麟是個異數,他既要洋人的東西,卻也非常信仰上帝,雖然從整個戰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人也就是個普通的厲害角色,但在當時西洋人的記載中,他卻是能夠跟織田信長平起平坐的人物。

可是大友義統顯然沒他爹的那份能耐,這位仁兄一看到平壤的戰火,立刻拔腿就跑,換句話說,小西行長還在平壤城內跟李如松拚命的時候,鳳山城就已經人去城空了。

不得已,小西行長只能再退。

這一退,就退到了漢城,而李如松也趁機僅用了二十天不到,收復了鳳山、延安(朝鮮地名)以及開城。

現在,朝鮮的首都就在他的眼前了。

雖然他非常想立刻攻下漢城,但李如松心裡很明白,這是非常困難的。

攻平壤,他五萬,行長兩萬,都打了老半天,還用上了那麼多大炮,現在漢城內的日軍有四萬,人數大致相當,要想硬碰硬地拿下來,是幾乎不可能的。

所以,李如松打算先停下腳步,好好考慮一下對策,思索一下戰略。

這本是很正常,很正確,也很應該的做法,但終究沒能做成。

原因出在柳成龍身上。

這位朝鮮時任領議政反覆催促李如松盡快收復王京(今漢城),好讓李昖早日回朝。

無奈之下,李如松下令由總兵查大受,副總兵祖承訓率兵三千騎前去探路,暫時堵上了柳先生的嘴巴。

探路部隊沒走多久就來到了一個叫做碧蹄館的地方,並在那裡南部的礪石嶺,遭遇了日軍將領前野長康的部隊一百餘。

前野長康是豐臣家的老部下了,從秀吉還叫木下籐吉郎的時候就已經跟在了他的左右。

雙方一陣激戰後,日軍敗退,損失六十餘人。查大受也不追趕,下令撤出此地,回到碧蹄館駐紮過夜。

同時,李如松也接到了送來的匯報。匯報上稱,探路部隊碰到了日本的大軍,小試牛刀打了幾下,便斬首六百。

看了之後,李如松很高興,隨即他便率親兵精銳一千,準備親自去接應並支援查大受,同時又令李如柏、李如梅、張世爵各率軍一千共往,最後,他還安排了總兵楊元率部五千作後隨應援。

查大受也很高興,他覺得雖然自己誇大了勝果,但日軍確實不經打,如果日本人都是這種戰鬥力,那麼光靠他這三千人,估計都能拿下漢城。

第二天大清早,下著濛濛細雨,查大受剛起床,正想打套軍體拳然後去吃早飯,卻聽手下報說,有一股五百餘人日軍殺過來了。

沒辦法,早飯也沒吃,也沒有多作考慮他就率部出戰了。

這股日軍的帶隊大將,叫天野貞成,原名安田作兵衛。

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發生的那場震驚天下的本能寺之變中,織田信長的貼身小姓,有日本第一美少年之稱的森蘭丸,就是死在了這人的刀下。

本能寺之後,因為罪名太大,全日本都在通緝他,故而安田作兵衛只好改名換姓然後一路逃亡到了北九州,投靠了立花家。

當天野貞成一看到明軍出戰,二話沒說當即帶著大伙就開始跑路,而查總兵自然也不多廢話,追著鬼子就殺了過去。

要說查大受真不是吃素的,才跑了沒多久,他就率領三千人馬將這五百日軍追上給團團包圍了起來,並且迅速發起了圍攻,打算一口氣全殲敵人。

巧倒也巧,追上的地方,正好是昨天他打前野長康的礪石嶺。

正在查總兵包餃子的時候,又有一股日軍出現了,這次的人數在八百左右,帶隊的也是立花家的家臣,叫小野鎮幸。

包餃子正包得不亦樂乎的查大受,並不清楚這些人的出現意味著什麼,此時在他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日本人勿近,誰近砍死誰。

兩軍相交,又是一陣混戰。

突然,在明軍左翼響起了一陣吶喊聲,一隊約兩千人的日軍部隊殺了出來,為首大將,正是立花宗茂。

查大受立刻醒悟了。

大清早的五百人,是傳說中的誘餌,後來的這八百人,是為了將他牢牢地粘在礪石嶺,現在這兩千人,是上正餐,特地來料理他的。

只是有一點他還不知道,立花宗茂的兩千人確實是來料理他的,但並非是正餐。

碰上這種事兒,是個明白人都知道該怎麼做。

查大受就是這樣的明白人。

他選擇了撤退。

明軍稍作抵抗後,擺脫了日軍的纏殺,開始向北撤去,立花宗茂似乎並不打算就此罷休,他也親自帶了八百人,向著三千明軍撤退的方向追趕了過去。

查總兵運氣不錯,很快就碰上了李如松的迎接部隊,兩人合兵一處,算是站住了腳跟。

立花宗茂見狀也就此打住,在碧蹄館的小丸山下佈陣,然後下令開飯。

在戰國時代,日本士兵上戰場基本是不可能自備碗筷的,他們的一日三餐多是飯團,地位高的將領,飯團裡大米飯多點,地位低的足輕,則多吃摻雜著粗糧的飯團,總之都是飯團。

宗茂拿到了自己的午飯飯團後,便帶著個小板凳來到了明軍陣地的前方,然後一屁股坐了下去,穩穩當當地吃了起來。

家臣們都嚇壞了。

本來你帶著八百人追著三千人亂打就夠懸的了,現在人家變成了六千人,我們依舊是八百人,你非但不撤退,居然還敢大白天坐在別人家大門口吃午飯?

然而宗茂聽聞這種擔心後只是微微一笑,平靜地說道:「我知道,我們人少,對方人多,可打仗的時候,越是在人少的情況下,就越是要有必勝的信心,這樣才能打勝。昔日軍神上杉謙信公在攻打小田原城的時候,不也是如此嗎?」

面對如此慷慨激昂且赤裸裸的挑釁,李如松選擇了沉默。

倒也不是軟弱,而是不知底細不敢輕易出戰,再加上這時候挺忙的,沒啥閒工夫。

他在罵人,罵查大受,順便佈陣。

查大受是該罵,但也得考慮到日軍的進攻,畢竟這裡離開日本人的大本營挺近,自己這麼點人萬一碰到敵人的大部隊出動,那肯定是凶多吉少,但為了不讓對方看出自己的底細,李如松決定暫時不動如山,靜觀其變。

緣此故,李如松在宗茂的北邊,一個叫做望客硯的地方,擺出了鶴翼陣。

就這樣,整個碧蹄館恢復了平靜。

這種短暫的和平維持了不到數小時便被打破。剛到下午,在望客硯的正面,出現了小早川隆景的部隊大約兩萬人,向著望客硯逼近過來,在他的後面,還有黑田長政、宇喜多秀家以及特地來朝鮮視察的監軍石田三成的部隊共兩萬餘。同時,吃完午飯結束午休的立花部隊,也動了起來。

這才是正餐。

此刻的李如松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趕緊走人,要麼依山為托,等待後面楊元的救兵。

但是,李如松的選擇卻是第三種——進攻。

以六千人進攻四萬三千人,看起來很傻很天真,但在此時,卻是最好的辦法。

走人,那是沒可能的,碧蹄館地形狹長,這天還下著雨,道路泥濘,怎麼個逃法?

待援,那是不靠譜的,暫且不說楊元會不會放鴿子,你李如松那麼多騎兵靠著一個山頭打防禦?能支撐多久?

唯一的辦法就是衝過去,拚個魚死網破。

雖然形勢緊急,但還不至於絕望,因為前面我們說過,李如鬆手上的部隊是他的親兵精銳,也就是遼東鐵騎。

一場大混戰就此開始。

在這場混戰中,大名黑田長政不知被誰一腳給踢到了河裡,而邊上路過的一位明將一見敵酋落水,也奮不顧身地拔出刀子跳下河準備痛宰落水狗。據目擊者稱:「當時只看到河裡若隱若現著一對水牛角,才知道是自家大人落水了。」

所謂水牛角,指的是黑田長政所帶的水牛頭盔。

後來為了跟福島正則表示友誼,便用自己的頭盔換了對方的一之谷兜。

又據知情者稱,在長政落水的時候,有一位黑田家的武士站在那裡袖手旁觀,彷彿就是來朝鮮旅遊的,邊上小西家的一位家臣都看不下去了,對著他大喊說:「那河裡的是你們家的大人吧?都成這樣了你咋還不去救呢?」

要說這位家臣真是泰山崩在跟前而面不改色,只是大聲地回道:「真是我們家大人的話,他一定能自己爬上岸的。」

正在河裡苦戰的長政聽聞此言,頓時怒氣衝天,三下兩下在水裡奪過了明將的刀子然後反將其刺殺,這才狼狽不堪一身濕透地爬上了岸邊,惡狠狠地瞪著那位說風涼話的傢伙。

這位家臣的名字叫做後籐又兵衛基次。

另外,明朝方面的總大將李如松,也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日軍的拚死圍攻。

其中,立花家的小野成幸單身殺到了他的身邊,正待舉刀要砍,邊上的李如梅彎弓搭箭,將其一擊射殺。

成幸因為身著一身金色鎧甲,故被稱之為「金甲倭將」。

接著,李如松發現,自己的周圍猛然又出現了十好幾個金甲倭將,個個手拿刀槍,將其團團圍住。

這些人都是立花家的侍大將,出國之前,宗茂為他手下將近兩百名侍大將每人定制了一套金色鎧甲,作為立花家的戰服。

這邊的李家軍一看,砍死了一個冒出了一群,當場就慌了神,這一慌就不得了了,一下子被對方做掉了好幾人,連李如松的貼身親信李連升(裨將),也慘死在了亂刀之中,而他本人的坐騎,以及弟弟李如梅的頭盔,都被日軍的鐵炮打中,其中李如松的那匹馬被一槍擊中頭部斃命沙場。

正在此時,整整四萬日軍開始漸漸圍了上來,打算慢慢將李如松部包餃子,就在這生死一線性命攸關的時候,楊元來了。

楊元帶著他的五千後援,雖然慢是慢了點,但總算是到了,而且到的正是時候。

大家都打得累了,日軍雖說圍著對手一陣好打,但打了一整天卻也沒能把人家怎麼著,反倒自己焦頭爛額,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快到極限了。

而明軍雖說頑強抵抗,可怎麼說也算是被人埋伏圍毆了一整天,基本上就快崩潰了。

所以,當小早川隆景他們看到楊元的時候,一下子驚呆了,誤以為明軍的大部隊援軍來了,李如松他們看到楊元的時候,則如同看到了親人,一下子士氣高漲,大有掉過頭來反咬日本人一口的架勢。

但終究是忍住了,他知道,這是咬不得的。

畢竟到底多少人,李如松自己還是心知肚明的。

《中日恩怨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