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遇害後三個月,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對部下說:「明朝若是肯和,我們採參開礦,與他們交易,換來布匹,大家共享太平,豈不極好?但我幾次三番地求和,明朝總是不允,這次非狠狠打一仗不可。」他率軍十萬繞道蒙古,以避開袁崇煥的關寧錦防線。由於這年是己巳年,史稱「己巳之變」。由於是千里遠征,長途奔襲,皇太亟亟為小心,他下令:不准吃明人的熟食,以防下毒,不准酗酒,採取柴草時必須眾人同行,不可落單,以防被幹掉。
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率軍突破大安口,京師震動而戒嚴,崇禎詔令各路兵馬進京勤王。在這咱們要為袁崇煥說句話,袁崇煥對後金此舉,早已料到。為此,袁崇煥曾向崇禎上疏,說:「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嚮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因為關寧錦防線堅固,皇太極打不破,就會以蒙古為嚮導,突破長城,繞道攻北京。但是,袁崇煥上疏沒有引起崇禎的足夠重視,不幸的後果被袁崇煥言中了。
雖然按照朝廷分工,袁崇煥主要分管山海關外防務,薊遼總督劉策分管關內防務。但是,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對整個薊遼地區的防務都責無旁貸,況且後金鐵騎正是從山海關外而來。
於是袁崇煥做出以下軍事防禦部署:
一,嚴守山海關。因為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已經調到關內,寧遠總兵祖大壽也帶精銳隨袁崇煥入關,所以袁崇煥命前總兵朱梅、副總兵徐敷奏守山海關,防止後金乘機奪關。
二,嚴守京師要道。袁崇煥命參將楊春守永平(山海關西兩百里),游擊滿庫守遷安,都司劉振華守建昌,參將鄒宗武守豐潤,游擊蔡裕守玉田。
三,嚴守京畿地區。在靠近京師東北方向的薊州、三河、密雲、順義嚴密佈防,防止後金從東北路入京。袁崇煥命保定總兵曹鳴雷在薊州阻擋敵軍,自己親率大軍,以總兵祖大壽作先鋒,駐薊州居中調度策應,命宣府總兵守三河,保定總兵守密雲。
袁崇煥一面進行總體部署,一面阻截後金軍南進,他先派趙率教率軍四千在遵化阻截,趙率教率部急馳三晝夜,行三百五十里,到達遵化以東的三屯營。但三屯營總兵朱國彥不讓趙率教入城,趙率教只好縱馬向西,馳向遵化。十一月初四日,趙率教率援軍至遵化城外,與後金貝勒阿濟格等所部滿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相遇,誤入埋伏,中箭墜馬,力戰而亡,全軍覆沒。四千人跟十萬人打,結局毫無懸念。
當日,後金軍進攻遵化城。後金四面攻城,明巡撫王元雅憑城固守,頑強抵抗。第二天,遵化城內潛伏的後金內應放火,裡應外合,遵化城陷落。巡撫王元雅自縊而死。城中官兵人民,反抗者皆被屠殺。接著,後金軍進攻遵化東面的三屯營,部分將領臨陣脫逃,總兵朱國彥把逃跑將領的姓名在大街上張榜公佈,然後跟妻子張氏一起上吊自盡。後金軍破三屯營。
而後皇太極留兵八百守遵化,親統後金軍接著南下,向北京進發,逼近薊州。這時,袁崇煥一看,遵化阻截落空,便打算疾馳到遵化以西的薊州阻截。十一月初十,袁崇煥率軍馳入薊州。薊州是橫在遵化與通州之間的屏障,距離北京東郊通州約一百四十里。
可是,皇太極並沒按照袁崇煥估計的方向進軍,而是從東北方向通過順義往通州進發。這樣袁崇煥在薊州攔截皇太極軍隊的計劃又落空了。
袁崇煥於是繼續進軍,到達離北京一百二十里的河西務。寫到這,我真不知道袁崇煥是怎麼想的,他難道連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的道理都不懂嗎?不星夜兼程趕緊到距離北京四十里的通州去阻截敵軍,你跑到北京天津之間距離北京一百二十里的河西務幹什麼?
這時候皇太極軍隊已接近通州,皇太極得知袁崇煥所部已到達河西務,判斷出袁崇煥打算在通州與自己決戰,於是皇太極避開袁崇煥,取道順義、三河,繞過通州,直奔北京。這樣,袁崇煥在通州攔截的軍事意圖又落空了。
從以上部署可以看出:袁崇煥的戰略目標是將後金擋在京師以外,並部署軍隊依托城池來防守抵禦。因為袁崇煥深知後金騎兵野戰的優勢,明軍唯有依城作戰,才能取勝。但是,袁崇煥設計的三個阻截都沒有成功,這樣戰線就推到了北京。
袁崇煥在河西務舉行軍事會議,會上,袁崇煥提出火速趕往北京城下迎戰。
副總兵周文郁提出:「我大軍應該迎敵,不應該入都。聖上沒有下旨讓我們進京勤王,如果我們貿然回師北京城下,恐怕不妥。而敵人就在通州那一帶,我軍應先趕到距離通州十五里的張家灣,在那裡與敵軍作戰,這才是萬全之策。」袁崇煥說:「周君所言甚是,但弟恐逆奴狡詐異常,就像在薊州那樣,不跟我們打。君父有急,哪有閒暇他顧?如果能平定這場禍亂,雖死無憾。」(周文郁《邊事小紀》卷一)
河西務會議之後,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日夜兼馳,行一百二十里,由間道急奔,搶在皇太極之前,於十一月十九日抵達北京城東廣渠門外。其實,袁崇煥統兵入薊時,明朝官員中就傳說他有引導後金兵進京之嫌,故崇禎帝下令袁崇煥不得越薊州一步,可是袁崇煥不聽號令,現在他又擅自率部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怕是死期將至了。
就在袁崇煥在華北地區跟皇太極數次碰不上的時候,崇禎免去袁崇煥兵部尚書職務,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孫承宗派人跟在城外的袁崇煥說:「皇上很賞識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誠,但是你擅自殺了毛文龍,現在又把軍隊駐紮在城外,很多人都懷疑你,希望你為國效力,若再有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崇禎經過仔細分析,覺得袁崇煥很有問題,袁崇煥總共三次阻截後金軍,只有去遵化阻截那次碰上了後金軍,可是實行阻截的卻不是袁崇煥的主力,只是趙率教的那部人馬,袁崇煥去薊州阻截,可是後金軍沒從薊州過,袁崇煥去通州阻截,可後金軍也沒從通州過,就這樣後金軍來到了城下。莫不成袁崇煥跟後金真的有密約,在遵化阻截只是意思意思,在薊州和通州則是跟後金商量好,故意躲著後金?最後到北京城下,養敵自重。果然,就在袁崇煥到北京城下的第二天,即十一月二十日,八旗軍兵臨北京城下。
你要說不是袁崇煥為後金帶路,怕是不太說得通了。
崇禎覺得袁崇煥不靠譜,還好,自己調來進京勤王的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已率兵來到北京城德勝門外紮營。
崇禎在城內趕忙召集群臣商議守城對策,此時城內武器不夠,有大臣提出:凡進京城九門者,每人帶一塊大石頭,丟在城門裡,方許進城,然後運到城上備用。臨時造刀劍來不及了,只能準備石頭,可見此時北京城防虛弱到什麼地步。畢竟,自從1550年韃靼俺答汗庚戌之變包圍北京後,八十年了,北京城下沒有進行過戰事,自然防禦準備不足。
說到這,說一下我對北京作為都城的看法,可以說北京在中國古代是不適合做中原王朝的都城的,北京離國防第一線的長城只有一百多里,敵軍一旦攻破長城,快馬奔馳半天,就可兵臨北京城下。金元兩朝以北京為首都,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敢深入中原,一旦有變,可以立刻轉身逃回本土,本書開篇所寫的元順帝就是這樣。而明朝的情況卻根本不同,朱棣對蒙古採取攻勢,建都北京便於進攻,後來明朝衰弱,建都北京的弱點立刻暴露無遺。1449年瓦剌也先兵臨北京城下,于謙組織北京保衛戰,1511年劉六劉七的叛軍圍攻北京,1550年庚戌之變,明朝北京城已經是三次被敵軍圍攻了,這次己巳之變是第四次,此後1636年、1638年、1642年皇太極又有三次打到北京門口,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整個明朝北京被敵軍兵臨城下八次,這是歷朝歷代都城都沒有的紀錄。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就說過,建都北京有兩大弊端:
第一,京師被圍的話,各路勤王的軍隊鞭長莫及,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抵達。
第二,北京皇室要想出奔逃難的話,根本無處可逃。北方千里平原,哪都躲不了。不像唐朝,755年安祿山攻陷長安,李隆基逃到四川,880年黃巢攻陷長安,唐僖宗逃到四川,因為長安距離四川近,四川蜀道之難莫說唐朝,汶川地震時大家都已經見識了,逃到這裡躲幾年不成問題。而在明朝,北京一被攻破,崇禎就只能上吊了。
黃宗羲只說了建都北京的兩大弊端,其實還有兩個弊端,那就是水資源和糧食問題。
長安有永安渠、清明渠、龍首渠等作為充足的水源,開封有汴河、金水河、蔡河、五丈河作為充足的水源,而北京自始至終都沒有充足水源,所以北京居民只能打井來喝水。北京最初都是由各種胡同組成,胡同是元朝時的稱呼,蒙古語意為水井,元朝忽必烈就是以水井為單位來劃分的北京城各街道名稱,可見北京水井之多。
此外就是糧食問題,中國主要產糧區是江南,於是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首都越靠北,距離產糧區越遠。明朝運輸糧食都是靠漕運,總量跟北宋差不多,但運輸里程要增加一倍,畢竟從江南到北京的確是到開封距離的兩倍。又因為地勢的關係,維持北運河的成本遠高於南運河,水源不足,要多設閘門以提升水位。總之,北京不適合作為都城,明朝的滅亡就與北京為都城有一定關係,當然,這個問題是我們本書後面才會詳談的,在此就先說到這,別讓皇太極等得太久,他們也不能長期遠離自己的後方,讓他們開始進攻北京吧!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極、代善、濟爾哈朗等人率軍五萬多人對德勝門下的滿桂、侯世祿所部發起進攻,侯世祿所部潰敗,滿桂率所部與皇太極單挑。城上明朝守軍以紅夷大炮轟擊,但是誤傷了許多滿桂部下,滿桂所部死傷慘重,滿桂也被城牆上的火炮擊中,退入甕城休整。
與此同時,皇太極派莽古爾泰、阿巴泰(努爾哈赤第七子)、多爾袞、多鐸、豪格(皇太極長子)率軍四萬對廣渠門下的袁崇煥發起進攻。袁崇煥以九千關寧鐵騎對陣四萬八旗鐵騎,令祖大壽和王承胤與自己分為三部成品字形對陣,後金軍先殺向祖大壽,祖大壽將後金軍打退,而後後金軍衝向王承胤,王承胤也將敵人打退。最後後金軍四萬人全力撲向袁崇煥本陣三千人,關寧鐵騎顯示出極其強大的戰鬥力,袁崇煥身先士卒,策馬迎敵,甲冑上佈滿箭鏃,如刺蝟一樣。馬頸相交,揮刀廝殺,險象環生,一個後金兵一刀砍向袁崇煥,幸虧袁崇煥副官用刀一擋,才使他倖免於難。激戰中關寧鐵騎將阿濟格騎的馬射死,阿濟格本人也被亂箭射中,差點被射死。阿巴泰中了袁軍的伏擊,進攻受挫。最終袁崇煥以九千人殺退後金軍四萬人進攻,莽古爾泰下令撤退,明軍乘勝追擊,直到通惠河邊。八旗兵潰退,大約有一千左右的騎兵連人帶馬跌落到護城河裡,連凍帶淹,死傷慘重。此戰後皇太極感歎道:「十餘年來,未嘗有此勁敵也!」
二十三日,袁崇煥入城覲見崇禎,與他一起覲見崇禎的還有祖大壽、黑雲龍、滿桂,這次覲見崇禎的地點正是一年前他誇下海口五年復遼的地點——平台。一年前還說能五年復遼,一年下來,一寸土地沒收復,自己擅自殺了毛文龍,兵鋒從來沒有出過遼寧的後金鐵騎,如今殺到了北京城下。今昔對比,崇禎不怒火中燒怕是有點困難。
可袁崇煥居然還沒明白自己現在的處境,他要求自己的士兵入城休整,遭到崇禎的斷然拒絕。本來崇禎就很懷疑是袁崇煥暗通後金,阻截時故意多次避開後金主力,最終將後金引到北京城下,而袁崇煥在自己已嚴令他不得過薊縣的情況下自作主張把軍隊開到北京城下。現在他又要讓自己的軍隊入城,說袁崇煥沒有反心,怕是很難讓人相信。正是袁崇煥想讓自己部下進城的這句話,讓崇禎徹底確定袁崇煥有問題。
但崇禎畢竟心機極深,他在召見袁崇煥時脫下自己的貂皮大衣為袁崇煥披上,讓袁崇煥感到自己春天般的溫暖。
平台召對後,袁崇煥出城,繼續統領自己的關寧鐵騎,他軍紀嚴明,下令:「不許一兵入民家,即野外樹木,亦不得傷損。」他的部下曾擅自拿百姓的大餅吃,他得知後當即斬首。
十一月二十七日,皇太極親自率軍與袁崇煥在與廣渠門相鄰的左安門交戰,又被袁崇煥擊敗。
左安門戰敗後,一個陰謀開始了。皇太極對袁崇煥的作戰屢戰屢敗,心腹大患毛文龍已經被袁崇煥除掉,此時只要再殺袁崇煥,則後金可長驅直入矣。皇太極根據《三國誌演義》蔣干盜書中的反間計,在生擒太監楊春、王成德後,派高鴻中、鮑承先看守他們,高鴻中與鮑承先按皇太極的安排在關押兩個太監的屋子隔壁故作耳語,秘密談話。
鮑承先:「今天不痛快,正殺得興起,鳴金收兵了!」
高鴻中:「你懂什麼?撤兵是大汗的大計,你沒見剛才敵營過來兩個人,他們與大汗密談,說是袁督師有密約,此事可馬上成功。」
鮑承先:「原來這樣,就要成功啦!」
高鴻中:「噓……隔牆有耳,別讓那兩個太監聽見……」
兩個太監假裝睡覺,側耳竊聽。隨後高鴻中故意戒備不嚴,將二人放走,二人逃回後將此事報告崇禎。關於反間計的問題,部分網帖認為是清朝後來篡改歷史時的虛構,實則不然,咱們把關於反間計的原始記載列一下就清楚了:
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違海監守之,至是還兵。高鴻中、鮑承先,遵上所授密計,坐近二太監,故作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臥竊聽,悉記其言。庚戌,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清太宗實錄》卷五)
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明史·袁崇煥傳》)
二十九日,遣楊太監往見崇禎帝。楊太監以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告明崇禎帝。遂執袁都堂,磔之。(《滿文老檔》)
提督大壩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為大清兵所獲,口稱:「我是萬歲爺養馬的官兒,城中並無兵將亦無糧餉,昨日選了一千匹馬去了,還有一二百廢馬。」次日,大清兵挑選百餘匹用。大清兵將春等帶至德勝門鮑姓等人看守,聞大清兵與滿總兵戰,得了馬二百匹,生擒士將一員。次日各給書二封,一令春向德勝門投遞,一令王成德向安定門投遞,內言南朝萬歷時節屢次著王喇嘛講和,總置不理,前些年袁崇煥殺了我們些人,我們惱恨得緊,又問毛文龍擒了台土兵,我們所以提兵到此,今要講和要以黃河為界。(《崇禎長編》卷二九)
有二內官被擄,囚營中逃歸,言親見崇煥差官往來,語言甚密者;又言城上瞭望,有見敵兵與我兵嬉笑偶語,往來遊戲者;又言滿桂戰不力差人往崇煥營,速其放炮,及放炮,皆無錢糧者。(《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傳》)
文皇(皇太極)乃擒明楊太監監於帳中,密扎鮑承先在帳外作私語曰:「今日上退兵乃袁巡撫意,不日伊即輸誠矣。」復陰縱楊監歸。明莊烈帝信其間,乃立磔崇煥。舉朝無以為枉者,殊不知中帝之間也。(《嘯亭雜錄》)
總之,雖然各種記載多有所出入,但此事在乾隆年間的《清太宗實錄》和《明史》裡是有記載,在清朝原始資料《滿文老檔》也有記載,明朝這邊《崇禎長編》《石匱書後集》等也都有記載,清朝時大學者、治學嚴謹的昭槤《嘯亭雜錄》有記載,所以反間計的問題是靠譜的,可以採信。
以崇禎之精明,單憑這兩個太監的話,他是不會相信的,但結合這些天來的情況,再加上這個證據,使得崇禎最終認定袁崇煥是暗通後金。
十二月初一,崇禎決定利用在平台召見袁崇煥議軍餉的機會拿下袁崇煥。袁崇煥來到北京城下,北京此時城門緊閉。因為崇禎怕袁崇煥帶兵衝入。城上用繩子吊一個筐下來,袁崇煥和祖大壽坐在筐裡被提到城上。袁崇煥到了平台以後,崇禎嚴肅地坐在那裡,沒有議軍餉,而是提了三個問題。
「你為什麼要殺毛文龍?」
袁崇煥沉默,這個事很複雜,一兩句話解釋不清。
「敵軍為何能長驅直入,兵臨城下?」
袁崇煥沉默,這個事更複雜,沒有地圖的話我解釋不清。
「你為什麼要打傷滿桂?」
滿桂不是袁崇煥打傷的,是被德勝門上的守軍用火炮誤傷的,怎麼也怪我?
這三個問題袁崇煥一個也沒答,崇禎以為袁崇煥是默認了,於是一聲令下:「來人!脫去袁崇煥官服,押入大牢!」
袁崇煥入獄後,他帶來保衛北京的關寧鐵騎備受歧視,城上的明軍用石頭打,甚至用箭射廣渠門外的關寧鐵騎,致使不少人死傷。
本來城外是三支勤王部隊:袁崇煥、滿桂、侯世祿,侯世祿所部潰敗,袁崇煥被押入大牢,於是崇禎命滿桂來統率這三支部隊,滿桂跟祖大壽過去在遼東時曾經有矛盾。他的軍隊因為沒有糧食就在京郊地區搶掠,卻謊稱是袁崇煥的軍隊,使得京師百姓多誤認為是袁崇煥軍來搶他們的糧食。本來百姓就認為是袁崇煥把後金軍隊帶來的,於是對這支關寧鐵騎更是人人喊打。
處境不妙,遭人誤會,長官被捕,祖大壽決定率部出走。十二月初四日清晨,祖大壽帶著關寧鐵騎離開京師,向山海關進發。敵人兵臨城下,你去山海關幹什麼?一句話,祖大壽反了!
其實,就在袁崇煥下獄的第二天,十二月初二日,當時也在平台受召的兵部職方司官員余大成就提醒兵部尚書梁廷棟(明朝同時擔任一個部門尚書的有時不只一人):「現在敵寇如此囂張,關寧鐵騎的主將被關押,再打下去不是戰敗也是潰退了,現在應該釋放袁崇煥以安軍心,讓袁崇煥戴罪立功。」
梁廷棟:「關寧鐵騎有祖大壽在,祖大壽很能打,怎麼可能潰敗?」
余大成:「覆巢之下無完卵,袁崇煥一開始入獄時,祖大壽可能以為是誤會,沒幾天袁崇煥就會被釋放,幾天下來他就會知道上意不可挽回。袁崇煥與祖大壽功罪都分不開,袁崇煥已經被關押了,祖大壽能放心嗎?他不造反還等什麼?」(余大成《剖肝錄》)
果然,事情被余大成說中了。
崇禎得知消息後,深為震動,余大成提議說祖大壽就是怕袁崇煥的事牽連到自己,此時只要有袁崇煥的手書,就能讓祖大壽回來,崇禎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命余大成請袁崇煥寫親筆信。
袁崇煥已經被押入大牢了,自然是一肚子怨氣,所以不願意寫,余大成說:「袁公您孤忠請俎,只手擎遼,生死靠的都是命,您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日子已經很久了。天下之人,莫不佩服袁公您的忠義,體諒袁公您的愛國之心。苟利於國,不惜髮膚,死於敵人之手與死於國法之下,哪個更好?現在聖上並沒對您的情況定性,請您好好考慮吧!」
袁崇煥最終還是寫了這封信,勸祖大壽回來,祖大壽看了老長官的信,最終回心轉意。崇禎得知後更不高興,袁崇煥的部下只聽袁崇煥的不聽我的,這更堅定了他除掉袁崇煥的決心。
就在袁崇煥被押入大牢的這些天,皇太極在幹什麼呢?皇太極製造了反間計後的第二天,就從北京城下撤走了,他派阿敏率兵攻陷了永平、遵化、灤州、遷安。
其中攻永平時守將明朝戶部郎中陳此心投降,他以父母年老為借口請求回故土。皇太極居然恩准。陳此心說:「感皇上不殺之恩,自當竭力圖報,臣決心徹底跟隨您。」然而不久陳此心要逃走,他被抓住後,群臣都主張殺他,皇太極卻平靜地說:「朕不殺你,隨你去吧。」與其父努爾哈赤相比,皇太極顯然是個寬容而不好殺的人,在此贊一個。
永平、遵化、灤州、遷安四城失守後,崇禎派孫承宗帶兵收復,孫承宗畢竟原來是袁崇煥的領導,指揮祖大壽當然更好使,接受孫承宗指揮收復永平四城的部隊除了祖大壽的關寧鐵騎外還有一支由一個川妹子所帶領的部隊——白桿兵。
白桿兵是因為手持白桿槍而得名,白桿槍是用結實的白蠟樹(天津的市樹)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白桿兵的統帥是重慶女人秦良玉,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在列女傳出現的(她出現在《明史》將相類列傳)稱得上女軍事家的人。關於一個女人從川妹子到軍事家的涅槃的詳情,我們後面再說,此處先說她與後金的作戰。此番已不是她第一次跟後金作戰,前文沈遼之戰中,秦良玉派其兄秦邦屏、秦邦翰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精兵從重慶出發,參與保衛東北的戰役,沈遼之戰,秦氏兄弟率白桿兵血戰八旗兵,大戰中殺八旗兵數千人,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秦邦翰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桿兵戰死。
此番己巳之變,崇禎召天下各路兵馬進京勤王,秦良玉從重慶星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在收復永平、遵化、灤州、遷安的戰役中,孫承宗用紅夷大炮炮轟城池,幾十炮下來,城牆就被炸塌了,然後祖大壽率關寧鐵騎,秦良玉率白桿兵衝鋒。秦良玉手舞白桿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後金騎兵紛紛身首異處,一戰即勝,就這樣把這四座城池全部收復。阿敏在城池即將被明軍收復前把城內投降後金的漢人全部殺死,然後帶兵逃跑。
皇太極一看,據守城池是沒戲了,孫承宗和祖大壽太厲害,乾脆咱們趁著孫承宗和祖大壽一時半會兒無法回師北京城下(紅夷大炮太重,不方便運輸),咱們再殺回去,於是皇太極便親統大軍回師北京城西南的盧溝橋,十二月十七日發起永定門之戰,此時孫承宗和祖大壽都沒能趕回來,崇禎慌了。
還好此前袁崇煥還在廣渠門作戰時,翰林院官員推薦一個叫申福的游僧,說這個人會製造戰車,崇禎就讓他來造戰車,此時戰車造得差不多了,崇禎便讓他出戰。申福帶著許多和尚、流氓、乞丐組成戰車隊出城,戰車隊武器包括獨輪火車、獸車、木製西式槍炮等等,突然間皇太極一聲令下,八旗鐵騎衝向戰車隊。申福催促戰車前進,可是推車的這幫人見鐵騎衝來,趕緊撒腿就跑。八旗鐵騎從馬上揮舞大刀和戰斧將戰車紛紛砍倒,把申福手下這幫人就像削瓜切菜一般紛紛砍殺,申福也戰死。
這些人太不靠譜,崇禎急忙派滿桂、黑雲龍率軍四萬出戰,殺得昏天黑地,一直打到天黑。皇太極看一時難以取勝,便讓部下穿上明軍軍裝,趁著黑夜混進明軍軍陣。滿桂不曾防備,誤以為來的是城內援軍,結果滿桂被殺,黑雲龍被俘,但後金軍最終也沒能攻破北京城。
永平、遵化、灤州、遷安被明軍收復,皇太極有被斷後路的危險,而眼前北京城顯然不可能攻下,於是皇太極下令撤退,此次北京保衛戰結束。
在城下,皇太極臨撤兵前說:「城中癡兒,朕取之易如反掌,但其疆域尚強,非旦夕可潰者。得之易,守之難,不如我簡兵練旅,以待天命可也!」(《嘯亭雜錄》卷一)
皇太極班師瀋陽後,以阿敏在臨撤退前將永平四城投降漢人全部屠殺為由將他終身圈禁,後阿敏死於獄中,至此四大貝勒還剩皇太極、代善、莽古爾泰三人。
這次北京保衛戰,後金十萬人孤軍深入,其實是犯了兵家大忌,長城沿線各關隘依然在明朝手裡。若明朝能在京城外與敵人長期相持,再集中數倍於敵的大軍封鎖長城關隘(這對明朝不是難事),將其合圍,後金十萬大軍必將陷入死地,即使皇太極能僥倖突圍,後金也必定元氣大傷。假如崇禎更有膽氣一些,一面調集內地兵馬援救京城,一面讓祖大壽戴罪立功,告訴他只要率遼東兵北攻下後金老窩,就釋放袁崇煥。祖大壽帶兵北伐,引後金軍回援,再於半路截殺,也就是圍魏救趙之法,那更是一刀捅進後金心窩,後金勢必一戰即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大林格勒之戰,朱可夫就是指揮蘇聯紅軍先守住斯大林格勒,然後派兵抄德軍後路,最終把斯大林格勒城一帶的德軍困死,殲滅德軍三十三萬人。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崇禎絕非朱可夫。
皇太極走了,該論功行賞、論過斬殺了。崇禎親自接見秦良玉,封她為一品夫人,並賦詩贈給她。詩云:
蜀錦征袍手製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不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作蝥弧。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孫承宗、秦良玉等功臣受封賞後,該收拾袁崇煥了,袁崇煥知道自己來日無多,於是在監獄中寫了幾首詩。其一是《獄中對月》:
天上月分明,看來感舊情。
當年馳萬馬,半夜出長城。
鋒鏑曾求死,囹圄敢望生。
心中無限事,宵柝擊來驚。
囹圄中,袁崇煥更憶親人,故作有思念老母的《憶母詩》:
夢繞高堂最可哀,牽衣曾囑早歸來。
母年已老家何有,國法難容子不才。
負米當時原可樂,讀書今日反為災。
思親想及黃泉見,淚血紛紛灑不開。
讀書多年終成進士,機緣巧合效命遼東,最終卻也因遼事而喪命,他也知道由於殺了毛文龍,自己「國法難容」,此時母親已經不可能與自己見面了,思前想後,自己與母親只能黃泉再見了,昔日鄭莊公黃泉認母只是模擬一個叫黃泉的地方與母親再見,而自己卻真的只能跟母親黃泉再見了。
想到此,袁崇煥作了一首絕命詩: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從崇禎將袁崇煥逮捕,到最終處死袁崇煥,其中隔了九個月的時間,那麼這九個月崇禎在幹什麼呢?本來崇禎還在猶豫如何處置袁崇煥,此時,想加盟內閣的溫體仁和周延儒為了掃清障礙——內閣大學士錢龍錫,於是就拿袁崇煥下手了。
錢龍錫跟袁崇煥關係不錯,此前咱們交代過,袁崇煥就是跟錢龍錫最先說自己要殺毛文龍的,而袁崇煥此時在獄中,只要往死裡整袁崇煥,錢龍錫必然受牽連,然後溫體仁和周延儒就能成功加盟內閣,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者。
於是他們組織御史言官集體彈劾袁崇煥、錢龍錫,說錢龍錫與袁崇煥相互勾結,袁崇煥賄賂錢龍錫幾萬兩銀子,等等。
其實在明朝,大臣收受賄賂,除了朱元璋時期必死外,剩下的時候就那麼回事兒,大家都睜一眼閉一眼,畢竟誰的屁股都不乾淨。
可是,袁崇煥是邊境大將,錢龍錫是朝廷重臣,邊境大將和朝廷重臣走得太近意味著什麼?可能要謀反啊,要裡應外合啊!最終崇禎下定決心殺袁崇煥。之所以崇禎從逮捕袁崇煥到殺他用了九個月,還有一個原因在於皇太極此番雖然撤兵,但他留了一部分餘部在關內,直到袁崇煥被逮捕七個月後,崇禎三年(1630年)六月才全部退出,在此期間崇禎還要用祖大壽的關寧鐵騎來抗擊敵軍,所以一時不能動袁崇煥,直到後金軍完全退出長城,祖大壽領兵回到遼西,崇禎才對袁崇煥定罪、動刀。
崇禎以如下罪狀給袁崇煥定罪:
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崇禎長編》卷三七)
那麼袁崇煥這些罪名都是真的嗎?咱們逐一分析。
一,付託不效。這是指崇禎皇帝命袁崇煥為薊遼督師,指望他五年復遼,而他辜負了皇帝的囑托,致使後金軍隊長驅直入,攻打京師,給明朝帶來極大的震動和損失。(按:這個事嘛,崇禎的確苛責了袁崇煥,因為後金軍是繞過了袁崇煥的直接防區殺向北京的,而袁崇煥在得知了皇太極大軍殺到之後,就立即阻截,先後在遵化、薊州、通州攔截後金軍,可惜的是都沒碰上,或曰都失敗了。因此這一條不算數。)
二,專恃欺隱。是指責袁崇煥依恃崇禎的信任而行欺騙和隱瞞。(按:袁崇煥在殺毛文龍一事上是「專恃欺隱」,在己巳之變時,袁崇煥上奏說:「凡要害地方,俱已撥兵防守,其薊州守則不憂矣,西建昌、遷安、永平守則不憂矣,東撫寧、山海、豐潤、玉田守則不憂矣。」結果皇太極卻成功突破了這些地方,袁崇煥的「撥兵防守」形同虛設,這條可坐實。)
三,市米資盜。這件事指的是,崇禎二年(1629年),漠南蒙古東部鬧饑荒,袁崇煥提出要救濟蒙古人,說如果不救濟蒙古人,那麼蒙古人就會倒向後金,但崇禎不讓。因為崇禎認為把糧食給蒙古人相當於「資盜」。那麼此事究竟是誰正確呢?袁崇煥認為如果不救濟蒙古人,那麼蒙古人就會倒向後金,而事實上蒙古人此時已經倒向後金,看看蒙古喀喇沁部跟滿人的盟書吧:
滿洲、喀喇沁我們兩國為結盟和好,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置一碗酒,一碗肉,一碗血,一碗枯骨,許下諾言,對天地起誓。如不履行此誓言,喀喇沁與滿洲不友好,與明國除原有的賞和去大都貿易外如有私下密約,或墮入察哈爾之奸計背叛,喀喇沁遭天譴責,執政之拉式奇布、布顏、莽蘇爾、蘇布地、庚格勒為首幾個大小塔布愛等遭殃,不得長壽,如同這碗血,流血而死,被按埋於地下。如同這碗枯骨,其骨散敗。如果履行其對天盟誓之言,天地保佑,獲得長壽,子孫萬代永字太平之福。(《十七世紀蒙古文文書檔案(1600—1650)》)
可見此時蒙古已經完全倒向後金,因此袁崇煥給蒙古人糧食就是資敵。而且袁崇煥的觀點也並不對,他認為如果給蒙古人糧食,他們就會不倒向後金,事實上,誰強他們就聽誰的,按袁崇煥的邏輯,實際上連努爾哈赤起兵這件事情都不會發生。明中央政府對東北女真人的救濟幫助幾乎貫穿於整個明朝,從永樂一直到萬曆,甚至一直到萬曆四十五年還用物資賑濟努爾哈赤統治下受災的女真地區(朱誠如《論明代女真與中央王朝的關係》),可僅僅到第二年,即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就公開起兵反明。這些人絕不是用仁義就能感化的。
四,謀款斬帥。指的是袁崇煥跟後金暗中議和,斬殺毛文龍。(按:這條準確地說,應該是袁崇煥並未跟後金暗中議和,殺毛文龍也並非跟後金議和的成果。這一條前文已詳述,在此不多言。總之,這條的確可以看作袁崇煥的罪行。)
五,縱敵長驅。是指責袁崇煥縱容後金鐵騎長驅直薄京師。(按:這條不能坐實,事實證明袁崇煥為了阻截後金軍,的確盡力了,絕非「縱敵」,但敵人的確長驅了。)
六,頓兵不戰。這是指袁崇煥在薊州讓後金軍不戰而越過。(按:這一條不能坐實,並不是袁崇煥不戰,而是後金軍繞著走,根本就沒碰上。)
七,援兵四集,盡行遣散。(按:這是說袁崇煥將進京勤王的各路援兵遣散,純屬污蔑。)
八,潛攜喇嘛,堅請入城。喇嘛的身份是僧侶,所以可自由穿梭於明清雙方,在當時經常充當非官方的使節,這是指袁崇煥堅持要求入城,並暗地裡潛藏能通融後金的使節,妄圖將其帶入北京以促成議和之局。說的是袁崇煥欺瞞朝廷,背地裡力圖議和。(按:這一條並不完全對,不能坐實。)
綜上,袁崇煥的八條罪名,成立的有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看來崇禎殺袁崇煥要比袁崇煥殺毛文龍靠譜得多,袁崇煥殺毛文龍的十二條罪名,沒有一條能坐實。那麼這三條大罪至於判死刑嗎?其實單憑擅殺毛文龍這一條就夠判死刑的了,但就當時情勢而論,正是用人之際,而袁崇煥通過兩次寧遠之戰,也可見他的確有守城的才能,應該讓他戴罪立功。可是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1630年9月22日),崇禎卻下令在西市處死袁崇煥,劊子手將袁崇煥的肉一寸一寸割下,共割了一千五百刀,鮮血淋漓,慘不忍睹。圍觀的人因為都認為是袁崇煥把皇太極招來,使北京城遭遇兵災的,所以對他恨之入骨。他們有的從劊子手那兒搶到一塊肉用嘴咬,有的花錢買他的肉,有的爭搶剛開膛的腸胃就燒酒喝,還有的沒搶到肉的就用斧子剁碎他的骨頭。(張岱《石匱書後集》)
當晚,月光照在西市,空氣中有一股刺鼻的血腥,地上一片片暗色,一些野狗在此聞聞嗅嗅,有一隻狗正在舔木樁上已經乾涸的黑褐色血跡,那是袁崇煥的血。
袁崇煥死後被抄家,「家無餘貲」。袁崇煥家所有的女人,包括袁崇煥的妻子,在當天晚上都遭到了明軍士兵的強暴。第二天,稍微有點姿色的女人全數賣給了妓院,男人則發配到遙遠的邊疆充軍。袁崇煥的弟弟和妻子則被發配到三千里外的崇山峻嶺,給不識字的野蠻人當幹粗活的奴隸。
袁崇煥死後一百五十二年,被敵朝——清朝皇帝乾隆平反。《清高宗實錄》第一一七零卷,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二月初四日記載:
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
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
關於乾隆給袁崇煥平反的原因,前面寫毛文龍時已詳述。乾隆為了無限拔高袁崇煥,便偽造了許多「歷史資料」,如《明史》中的一些資料等,而當今許多歌頌袁崇煥的學者的資料來源也就是《明史》,再加上對其他一些東西斷章取義,而本書中袁崇煥、毛文龍這部分的資料來源為溫體仁《明熹宗實錄》、佚名《崇禎實錄》、張岱《石匱書後集》、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毛承斗《東江疏揭塘報節抄》、汪汝淳《毛大將軍海上情形》、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計六奇《明季北略》、朱溶《表忠錄》、汪輯《崇禎長編》,這些資料大多數都是袁崇煥同時代人,或袁崇煥剛死時明末的原始資料。如今袁崇煥的所謂「文韜武略」和「戰功」,主要是袁崇煥死後一百五十二年被乾隆平反後逐漸「出現」的,誰真誰假,到底應該採信哪種,不言自明。
乾隆為袁崇煥平反,也就是把明朝的滅亡歸咎於崇禎殺害忠良而自取滅亡,這樣漢人自然會把明朝滅亡的責任都推到崇禎身上,對明朝的惋惜和依戀就會立刻淡化,甚至有人會痛恨崇禎這個自毀長城的亡國之君,如此一來,崇禎反倒成了唾罵的對象。這就是乾隆在大興文字獄的同時卻給袁崇煥平反的原因。
我對袁崇煥的態度是複雜的,根據大量史料還原袁崇煥真相後,我既反對歌頌他,也反對把他貶得一文不值,網上有一副寫袁崇煥的對聯:
上聯:糜爛一炮,龜守兩天,修三城堵四門不動如山,大放言平遼五年,索餉則累死六部,赴援則遣散七軍,終落得傳首九邊,原本十分現眼。
下聯:頓兵十日,逼款九重,丟八魂七魄轉進如風,私斬帥欺瞞六宮,縱敵便過城五里,市米便資盜四方,誰教汝議和三心兩面,當真一點不冤。
這副對聯寫得就有些過分了,真實的袁崇煥絕非「十分現眼」,他的死也並不是「當真一點不冤」。袁崇煥的一生無非就是遼東的軍事,咱們就通過袁崇煥守遼東的軍事戰略來對袁崇煥蓋棺定論吧,袁崇煥花了巨資先後兩次修築錦州,並抽調薊門的兵力去寧錦削弱薊鎮,他的戰略是以寧遠、錦州為重點,修復大凌河(今遼寧凌海市)、小凌河(凌海市東南)各城,形成能互相支持的縱深防禦,控制遼西走廊。
那麼他這套戰略對嗎?現在部分明清史家信誓旦旦地說袁崇煥修的這道防線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人都沒能突破,關鍵是用得著突破嗎?由於袁崇煥擅殺毛文龍而毀東江,直接導致了後金沒有東江鎮這個牽制,可以遠距離作戰。如此一來關寧錦防線(山海關、寧遠、錦州)變成了一條馬其諾防線,後金軍分別於1629年、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先後五次繞道蒙古大規模入塞,掠地千里,橫掃京畿。等於袁崇煥的戰略部署完全白瞎了。
袁崇煥之於錦州,使我不禁想起遼沈戰役中的蔣介石,錦州問題上,袁崇煥和蔣介石很像。袁崇煥留下錦州這個巨坑害得孫承宗後來二次守遼都跟著栽了跟頭,洪承疇更是在松山之戰一敗塗地,而蔣介石卻不信這個邪還要在錦州決戰,結果解放戰爭中遼沈戰役裡的那場塔山阻擊戰就使其失敗。蔣介石當時在塔山地區的兵力和火力都佔優勢,其海陸空優勢都發揮得淋漓盡致,可最後仍然沒有突破塔山防線而增援錦州,可見松山、杏山、塔山一帶的地形是多麼適合阻擊,錦州和寧遠之間的聯繫是多麼容易被切斷,由此可見錦州確實是個易攻難守之地。
因此,對於錦州,袁崇煥應該是放棄錦州,這樣可以等敵人來犯寧遠時,我軍繞到錦州去切斷敵人後路(事實上孫承宗就是這麼構想的)。可袁崇煥卻反其道而行之,把明軍放到錦州去讓後金切斷後路。
綜上,袁崇煥的軍事戰略完全錯誤,軍事戰術嘛,很不錯,前文兩次寧遠之戰已說,在此不再多言。政治上嘛,居然把毛文龍都殺了,而且己巳之變的作為也充分證明他沒有政治頭腦。袁崇煥自己都在奏折裡承認,他在跟皇太極的謀略較量中,完全陷於被動。他在蒙古鬧饑荒時賣給蒙古人糧食,想讓蒙古人跟自己一撥,結果蒙古在之前就倒向後金了;他希望朝鮮作為牽制後金的力量,皇太極就去打朝鮮,把朝鮮辦了;他佈置了關寧錦防線,看似天衣無縫,可皇太極繞著走,使他的防線全白設了。等於說,明朝有沒有袁崇煥,都會滅亡,或者說正因為袁崇煥的存在,袁崇煥把毛文龍殺了,導致後金失去了東江這個牽制,於是多次大舉入侵。假如沒有袁崇煥,毛文龍就不會死,後金後方就會有所顧忌,而按照毛文龍的套路,後金早晚會崩潰。此外,正由於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其部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帶著海軍和紅夷大炮投奔了清廷,最終使得明朝有的清朝全有了,戰爭中明朝完全不佔優勢。由此,絕不是因為崇禎殺了袁崇煥才導致明朝滅亡的,而是袁崇煥殺了毛文龍才導致明朝滅亡的。
當然,再補充一句,袁崇煥絕不是漢奸,那些所謂的暗中議和的書信,也不過跟毛文龍當初和後金「議和」的意思一樣。
最後再說兩個問題:袁崇煥的長相和歷史人物對袁崇煥的評價。
袁崇煥同時代的人都記載說袁崇煥很醜,袁崇煥的朋友錢龍錫在崇禎三年的折子中稱:「崇煥初次陛見時,臣見其容貌醜陋。」這個折子是《崇禎長編》裡有記載的,袁崇煥的朋友都這樣說,說明袁崇煥的確長得不好看。
可是到了乾隆年間,袁崇煥卻化身美男子,現在網上流行的袁崇煥的畫像,皮膚白皙,容貌俊美,很多人都對這畫像膜拜。找到像素比較大的畫像,可以看清上面寫明畫像作於乾隆戊寅年。乾隆年間的人,如何得知袁崇煥相貌,當是乾隆給袁崇煥平反後,命人所作,意在美化袁崇煥。畢竟長得不帥是不適合做偶像的。
袁崇煥其人,當時人對他的評價很低,張岱《石匱書後集》說:
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小猴子),而性極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魔也。五年滅寇(五年復遼),寇不能滅,而自滅之矣。嗚呼!秦檜力主和議緩宋亡且二百餘載(實際是一百四十年),崇煥以齷齪庸才,焉可比秦檜?
黃道周:「袁崇煥以七閱月之精神,僅殺一毛文龍,而欲持五年之期,坐收全勝,身卒磔死,為天下笑。」
此外許多對袁崇煥的惡評,前面寫毛文龍時列了許多,不再贅言。當時人大力歌頌袁崇煥的少之又少,程更生是其中之一,他在《漩聲記》中說:
今山海而外,一里之草萊,崇煥手辟之也;一城之壘,一堡之堞,崇煥手築之也。試問自有遼事以來,誰不望敵於百里而逃?敢於敵人畫地而守、對壘而戰,使敵望風而逃者,捨崇煥其誰與歸?
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癡漢也。惟其癡,故舉世愛錢,而袁公不知愛也。惟其癡,故舉世惜死,而袁公不知惜也。於是乎舉世所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辭也;於是乎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不避而獨行也;而且舉世所不能耐之饑寒,袁公直耐之以為士卒先也;而且舉世所不肯破之體貌,袁公力破之以與諸將推心置腹也。
程更生如此歌頌袁崇煥,因為他是袁崇煥的部下,跟袁崇煥一起參與了北京保衛戰,程更生對袁崇煥過譽了,但是他能夠在袁崇煥牆倒眾人推時不落井下石,也算難能可貴。
由於朝鮮人恨毛文龍,袁崇煥殺了毛文龍,所以朝鮮人對袁崇煥評價很高,李晚秀《哀袁都督》寫道:
君不見,滿洲小兒驚褫魂,大明都督身姓袁。鋪冰城外嘔血台,至今炮聲天地掀。岳家軍散黃塵漲,杜郵劍寒碧血翻。遽令皂旗長驅入,長城壞矣誰為藩?莫道一著枉拔毛,吾皇自有椎髻言。又不見熊公(熊廷弼)眼光空如炬,北來騎劫鹿豕奔。
自從乾隆為袁崇煥平反後,到清末,為了弘揚漢民族的民族精神,袁崇煥被層層拔高,成了與岳飛、于謙齊名的民族英雄。《康有為全集》第十本的最後一篇《袁督師遺集序》,是康有為對袁崇煥的評價:
賜白起杜郵之劍,聞淮陰鐘室之囚,庶斛律涼風之杖,行武穆金牌之召,則古今人莫不垂涕。然此不過人主刻忌寡恩,於國之存亡無關焉。若吾粵袁督師之喪於讒間也,天下震動,鬼神號泣,明社遂屋,餘禍烈烈,波蕩至今。
這段話寫的是戰國時秦將白起在杜郵亭被秦昭襄王賜劍自刎,西漢韓信在未央宮被囚後最終被殺,北齊名將斛律光被北周以反間計殺害,岳飛被宋高宗一天之內十二道金牌召回班師,都是中國古代最讓人痛心的武將被殺的故事,但康有為認為這四個人雖然重要,但他們的死都比不上袁崇煥之死對於國家社稷存亡的關係之大。康有為還認為袁崇煥文筆極佳:「夫袁督師之雄才大略,忠烈武稜,古今寡比,其遺文雖寥落,而奮揚蹈厲,鶴立虹布,猶想見魯陽揮戈、崆峒倚劍之神采焉。」
袁崇煥的文筆是否非常好呢?我們看幾首他的詩詞就知道了:
《山海關送季弟南還》
公車猶記昔年情,萬里從戎塞上征。
牧圉此時猶捍御,馳驅何日慰生平。
由來友愛鍾吾輩,肯把鬚眉負此生。
去住安危俱莫問,燕然曾勒古人名。
弟兄於汝倍關情,此日臨歧感慨生。
磊落丈夫誰好劍,牢騷男子不能兵。
才堪逐電三驅捷,身上飛鵬一羽輕。
行矣鄉邦重努力,莫耽疏懶墮時名。
《偕弟煜夜坐等有作》
憶到鄉關百事愁,挑燈細語不能休。
人心此時將何恃,予骨他日望爾收。
畫裡青山長入夢,鏡中白髮已盈頭。
但求烽火今平息,得遂閒身及早抽。
《入獄》
北闕勤王日,南冠就縶時。
果然尊獄吏,悔不早輿屍。
執法人難恕,招猶我自知。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
《黃河》
河水奔流去,暄騰萬馬聲。
源從天上落,性本地中行。
獨處真須激,清來自太平。
濟川吾有願,擊楫動深情。
康有為以聖人自居,能被他佩服的人不多,他能如此歌頌袁崇煥的文筆,也足見袁崇煥的確文筆極佳。
與康有為齊名的梁啟超自然也歌頌袁崇煥,梁啟超說:「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廣東)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現在廣東的袁崇煥祠堂寫有這樣一副對聯:「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
一看這副對聯就知道是根據《明史》來對袁崇煥做出的評價,這幅對聯的作者叫張伯禎,他是康有為的弟子,當時有一首詩諷刺他:「華胄遙遙不可蹤,督師威望溯遼東。糊塗最是張滄海,亂替人家認祖宗。」張滄海就是張伯禎。
所謂「亂替人家認祖宗」指的就是張伯禎通過篡改袁氏家譜,把袁世凱寫成了袁崇煥的後代。1915年2月21日,北京《亞細亞日報》的《京塵見聞錄》就登載了張伯禎的成果,「迄今大總統遭際時會,肇造民國,功德茂焉。頃其宗人重修族譜。其始祖原籍廣東東莞縣,且有祖山,葬於寶安縣屬,其地名擎天一柱。緣七世祖崇煜公,於明末清初流寓河南,遂占籍為項城人,宗派遂分。淵源所自,實始東莞。聞已遣長老赴粵調抄族譜,以明宗系之所由來云云。」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袁世凱是袁崇煥後裔,袁崇煥的弟弟袁崇煜是其七世祖,袁崇煥遇害後遷至河南,幾百年後河南項城出了個袁世凱。
張伯楨又用「左安法隱」的筆名,發表了《袁崇煥軼聞記》,說袁崇煥死後,有一方外人過其鄉說:「今日殺袁者清,他日亡清者必袁。」意思是現在用反間計殺害袁崇煥的是清朝,他日滅亡清朝的人一定姓袁,果不其然,袁世凱滅亡清朝。其實這種說法完全是胡說,袁崇煥死時清朝還叫後金,袁崇煥死了六年後才改名叫清朝。
袁世凱洪憲帝制時,袁崇煥作為袁世凱祖上的名人,自然也要追封皇帝,張伯禎為袁崇煥想好了「肇祖原皇帝」的廟號。袁世凱還派專使赴東莞致祭督師,祭文落款署「十九世孫某」。等於說袁世凱自稱袁崇煥的十九世孫,可見袁世凱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到底可能是袁崇煥的幾代孫,前面《亞細亞日報》還說是七世孫呢,現在又十九世孫,袁崇煥1584年出生,袁世凱1859年出生,當中隔了二百七十五年,十九代意味著十四年一代,雖說古人結婚早,可連續十九代每代都十四歲當父親,的確有些早了。當然,這一切很快隨著洪憲帝制的失敗而化為泡影,袁崇煥的廟號也沒用上。
袁世凱洪憲帝制失敗後,袁崇煥的名聲並沒因為袁世凱而遭殃,歌頌他的人依舊很多,直至今日。比如金庸《袁崇煥評傳》中說:
袁崇煥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氣,籠蓋當世,即使是他的缺點,也是英雄式的驚世駭俗,他的性格好像一柄鋒利絕倫、精利無儔的寶劍,只要出劍匣就會發出彎道光芒,屠龍殺虎,終於寸寸斷折。
袁崇煥不是高瞻百世的哲人,不是精明能幹的政治家,甚至以嚴格的軍事觀點來看,他也不是韓信、岳飛、徐達那樣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點,然而他憑著永不衰竭的熱誠,一往無前的豪情,激勵了所有的將士,將他的英雄氣概帶到了每一個部屬身上。他是一團熊熊烈火,把部屬身上的血都燒熱了,將一群萎靡不振的殘兵敗將,燒煉成了一支死戰不屈的精銳之師。他的知己程本直稱他是「癡心人」,是「潑膽漢」,全國惟一肯擔當責任的好漢。袁崇煥卻自稱是大明國裡的一個亡命徒。亡命徒是沒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官居一品,過的卻是亡命徒生涯,只因這十年之中,他生命之火在不斷地猛烈燃燒。司馬遷在《留侯世家》中說,本來以為張良的相貌一定魁梧奇偉,但見到他的圖形,容貌卻如美女一般。我們看到袁崇煥的遺像時,恐怕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圖像中的袁崇煥雖不怎樣俊美,但洵洵儒雅,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人竟會如此剛強俠烈。
金庸《袁崇煥評傳》雖然大多用的是清朝篡改的歷史資料,從而對袁崇煥過於溢美,寫得不夠客觀,但他在該書的結尾對於袁崇煥的悲劇的最後總結卻是發人深省的,金庸說:
袁崇煥死後二百三十六年,那時清朝也已腐爛得不可收拾了,在離袁崇煥家鄉不遠的地方,誕生了孫中山先生。他向中國人指明:必須由見識高明、才能卓越、品格高尚的人來管理國家大事。一旦有才幹的人因身居高位而受了權力的腐化,變成專橫獨斷、欺壓人民時,人民立刻就須撤換他。袁崇煥和崇禎的悲劇,明末中國億萬人民的悲劇,不會發生於一個具有真正民主制度的國家中。把決定千千萬萬人民生死禍福的大權交在一個人手裡,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中一切災難的基本根源。過去我們不知道如何避免這種災難,只盼望上天生下一位聖主賢君,這願望經常落空。那是歷史條件的限制,是中國人的不幸。孫中山先生不但說明了這個道理,更畢生為了剷除這個災禍根源而努力。
民主,只有民主才能結束這種歷朝歷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中國古代,天下是打出來的,權威是殺出來的,殺人如草不聞聲,一將功成萬骨枯!在中國古代從來沒有和平的權力交接,有的只是不斷變換的流氓打天下,唯一的硬通貨就是人頭和鮮血。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逃不出《三國誌演義》開篇的第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仍然是《三國誌演義》裡的一句話:「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只有把天下真正由天下人當家做主,而不是被人「為民做主」,只有實現了民本位,而不是專制帝國的「民為本」,這一切悲劇才能徹底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