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了朝吳,又趕走了太子建。但是,費無極還覺得不解恨,因為他最恨的還不是他們,而是伍奢。
費無極要殺了伍奢,可是,他覺得這樣太便宜伍奢了。
「我要殺你全家,讓你斷子絕孫。」費無極說。他不是一個愛忽悠的人,他是個有辦法的人。換句話說,他說到的,一定能做到。
【斬草除根】
伍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伍尚,小兒子伍員,又叫伍子胥。
當初伍奢被抓之後,兩個兒子就逃到了許國。一年前楚平王剛剛把許國搬到了偏遠的析地(今河南西峽縣)。
按照春秋時期的規矩,就算伍奢有罪,並不牽連到兩個兒子,即便殺了伍奢,也該放兩個兒子一條生路,何況人家已經跑了。
可是,費無極不願意,他不僅要殺伍奢,還要殺他的兩個兒子。那麼,怎麼才能捉拿到伍尚和伍子胥呢?派軍隊去抓太不現實,因為許國偏遠,逃跑容易追逃難。何況,伍家兄弟這時候一定有了防備,聽到消息就會逃跑。
那麼,怎麼辦呢?
沒有什麼能難得倒費無極,報復的力量是無窮的。
「大王,伍奢的父親是靈王的寵臣,原本就對大王心懷不滿。如今,又要跟太子建謀反,這種人罪不可赦。」費無極又來忽悠楚平王了。
「對,那就殺了他。」楚平王跟往常一樣,從一開始就掉進了費無極的計謀中。
「可是,不能殺。」費無極來了一個轉折。
「為什麼?」楚平王有些吃驚,很自然這樣問。
「因為,伍奢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都是被窩裡放屁的人物。」
「怎麼講?」
「能聞能捂(能文能武)啊。」費無極搞了個歇後語,把楚平王給逗笑了,看著楚平王笑,費無極卻故意不笑:「如果我們殺了他們的父親,他們一定逃去吳國,那可就是楚國的心腹大患了。」
「那,那不能殺伍奢了?」
「要殺,但是必須連他的兩個兒子一塊殺。」
「那就抓來吧。」
「可是他們在許國呢。」
楚平王皺了皺眉頭,他知道這樣就不好抓了。
「不過,我有辦法抓他們回來。」費無極看到楚平王皺眉頭,暗自得意。
「什麼辦法?」
「派人去給他們送信,就說他們回來的話就免除他們父親的死罪,他們一定回來。」
「好主意!」
費無極來找伍奢了,當然,在牢裡。
「伍老師,沒想到會有今天吧?」費無極看見伍奢,皮笑肉不笑。
伍奢看他一眼,沒有理他。
「關於你和太子建謀反的事情,大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按照大王的意思呢,直接就把你正法了。可是念在同事一場的分上,我還是幫你據理力爭。哪,現在大王同意了,只要你寫信讓你的兩個兒子回來,就免了你的死罪,從輕發落。怎麼樣?我這人很夠意思吧。」費無極沒有在意伍奢對自己的藐視,因為現在他是主宰。
「費無極,說這些幹什麼?你是什麼人,我還不知道嗎?我們伍家從莊王時代就是楚王的近臣,你那點花花腸子我能不知道嗎?我只是不屑於像你那樣做,否則你哪裡還有機會在這裡跟我說話?你的主意,無非就是把我的兒子們也騙回來,好把我伍家斬草除根。」伍奢終於還是說話了,儘管身陷囹圄,依然保持著對費無極的藐視。
「嘿嘿,聰明,看來,你當老師,我只能當少師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嘿嘿。」費無極說。他隱隱有股醋意。
看來,要讓伍奢自覺自願寫信給他的兒子們是沒有可能了。費無極在想辦法,騙的方法不行了,是不是要試一試來硬的?
可是,讓費無極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我知道,我的兩個兒子都是很有能力的人,如果他們知道我被害了,一定會逃到吳國,之後,楚國恐怕就沒有安生日子過了。唉,誰讓我是個忠君愛國的人呢,就算我冤枉死了,也不能讓我的兒子危害楚國啊。」伍奢歎了一口氣,搖了搖頭,然後對費無極說:「老費,說吧,怎麼寫?」
費無極有點發愣,世界上還真有這麼傻的人?看來杜原款不是個傳說啊,現實中真有這樣的人啊。
「覺悟啊,什麼叫覺悟?」費無極強忍住笑,帶著諷刺誇獎伍奢。
不管怎樣,伍奢按照費無極的想法,給兩個兒子寫了一封家書。
【一封家書】
費無極拿到了伍奢的家書,讀來讀去,讀去讀來,每個字都是按照自己的話寫的,看不出有什麼暗示來。
「看來,伍奢是真的那麼傻。」費無極高興了。
那麼,伍奢真的那麼傻嗎?當然不是,伍奢不傻,他比費無極聰明得多。
伍奢為什麼毫不猶豫地就寫了這樣一封家書?
伍奢對形勢有清晰的判斷,他知道費無極一定不會放過自己,同樣也一定不會放過自己的兩個兒子。要捉拿自己的兩個兒子,實際上有兩個辦法。第一是讓自己寫信騙他們回來,第二是暗中派兵捉拿他們回來。二者的危險性哪一個更大呢?第二個。
伍奢對自己兩個兒子的智商是堅信不疑的,他知道一封家書根本騙不了他們,相反,會提醒他們趕快逃亡。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寫這一封家書呢?
一封家書很快被楚平王的特使送到了伍家兄弟的手中,來看看這封家書是怎麼寫的。
「父以忠信慈仁去難就免,大王內慚囚系忠臣,外愧諸侯之恥,反以父為令尹,封二子為侯,尚賜鴻都侯,胥賜蓋侯,相去不遠三百餘里。父久囚系,憂思二子,見字速歸。」(《吳越春秋》)這就是伍奢所寫的家書,大意是楚平王不僅釋放我了,還讓我當了令尹,還封你們兄弟兩個為侯。我很想你們,趕快回來吧。
看了家書,伍尚一臉凝重,伍子胥則面帶冷笑。
「兄弟,回去嗎?」伍尚問弟弟。
「這顯然是個陷阱,為什麼要回去?」伍子胥說,他懷疑哥哥沒有看出來。
「兄弟,雖然我的才幹不如你,我也能看出這是個陷阱。但是,如果回去能讓父親免於一死,這是孝;估計能取得成功才行動,這是仁;根據不同的能力而選擇相應的任務,這是智;明知回去必死無疑也要回去,這是勇。兄弟,你的能力比我強,所以我選擇勇,回去陪伴父親;而你選擇智,逃到吳國,今後為父親報仇。」伍尚冷靜地說。事實上,即便沒有這封家書,他也準備回去與父親共生死。
「哥哥,明知要死,為什麼還要去呢?」伍子胥有些急了,他不願意眼看著哥哥回去送死。
「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伍尚堅持著。他說了什麼?是這樣的:兄弟,父親不能丟棄不管,家族的名聲也不能受到損壞,你努力去幹吧,聽哥哥的話。
伍子胥沒有再勸哥哥,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伍子胥的選擇是什麼?報仇。
【二胥】
伍尚隨著楚平王的特使回到了郢都,直接被投進了關押父親的大牢。
看到伍尚,伍奢笑了。為什麼笑了?
該來的來了,不該來的沒有來,兩個兒子都沒有讓自己失望。為什麼不笑?
看見父親,伍尚也笑了,為什麼笑了?
能夠陪伴父親,生死與共,伍尚覺得很幸福、很充實。
「楚君、大夫其旰食乎?」(《左傳》)伍奢說道。旰食就是晚食的意思,伍奢的意思就是楚國人恐怕今後吃飯時間都要推遲了,因為伍子胥不會讓他們安生的。
伍奢為什麼這麼有把握?因為伍子胥能力超眾,更重要的是心黑、手狠、不擇手段,而更更重要的是他堅忍不拔的個性。
可惜的是,伍奢看不到那一天了。
費無極殺了伍奢和伍尚,並且立即下令追捕伍子胥。
伍子胥不是坐以待斃的人,甚至不是逃命的人,他是要報仇的人。
逃命的人和報仇的人是不同的,逃命的人會逃往最安全的地方,而報仇的人不是,他不是逃,而是去尋找最適合報仇的地方。
在許國這個位置,逃命的最好方向是向北,逃到晉國就萬事大吉了。
可是,伍子胥不是逃命的人,他是報仇的人。
報仇的人會去哪裡?吳國。
伍子胥知道,只有在吳國,才能找到報仇的機會。
伍子胥知道的,費無極同樣知道。因為他是一個報復的人,報復的人與報仇的人有很多共同點。
費無極一邊派人去捉拿伍子胥,一邊在從許國往吳國的道路上安排緝拿人員。
捉拿伍子胥的人自然是晚了三秋,不過伍子胥一路向東,逃往吳國的路上則是越來越凶險。到漢水的時候,伍子胥聽說太子建在宋國,於是決定前往宋國,同太子建會合。
於是,伍子胥轉而向北。還好,這一邊倒比較安全。費無極不是沒有料到伍子胥有可能去宋國,而是他認為只要不去吳國,伍子胥就沒有辦法回來報仇。
伍子胥一路向北,臨出楚國的時候,遇上了一個人。誰?申包胥,伍子胥的朋友。
申包胥是什麼人?申家的人,而申家的人都很有才能。
「子胥,你去哪裡?」好友相遇,申包胥問。
「我,去宋國。」
「去宋國幹什麼?」
「去,去,嗚嗚嗚嗚……」伍子胥哭了,看見朋友,就像看見了親人,父親和哥哥冤死之後的悲痛,在這個時候再也忍不住,爆發出來了。
申包胥還不知道伍子胥的遭遇,不過他大致猜了出來,這世界上能夠讓伍子胥流淚的事情並不多,一個如此堅韌的人流淚,一定有巨大的冤屈或者仇恨。
果然,伍子胥擦乾了眼淚,把事情的前前後後說了一遍。
「我要報仇,我一定要讓楚國成為一片廢墟,你一定要幫我。」伍子胥咬牙切齒地發誓。
申包胥搖了搖頭,他很同情自己的朋友,但是,僅此而已。
「子胥,我幫不了你。如果我幫你向楚國報仇,那就是對楚國的不忠;但是,如果我勸你不要報仇,那就不夠朋友。你趕快走吧,咱們不要再多說了。」申包胥是帶著從人的,這個時候他可以捉拿伍子胥,可是他沒有。既要對得起國家,又要對得起朋友,他只能讓伍子胥快走。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申兄,即便你不幫我,我也一定能夠報仇。」伍子胥略有些失望,不過這不影響他的信心。
來到宋國,伍子胥很容易就找到了太子建。太子建在宋國過得還不錯,按照國際避難通行準則,在這裡享受卿的待遇。
從前,是伍奢輔佐太子建;如今,伍奢死了,他的兒子伍子胥來輔佐太子建了。太子建明顯能夠感受到老伍老師和小伍老師的不同,老伍老師斯文穩重,教自己小心謹慎,避免犯錯;而小伍老師孔武有力,聲如洪鐘,教自己要銳意進取,敢於冒險。
「公子,要報仇,宋國不是我們應該待的地方。」伍子胥勸說太子建離開宋國,前往吳國。
「不,宋國是中原大國,背靠晉國,有機會的。」太子建拒絕了,其實他心裡的算盤與伍子胥完全不一樣,伍子胥是要報仇,要毀滅楚國,而太子建是要等待機會,譬如父王突然良心發現或者費無極突然腦膜炎發作等等,自己就有可能重回楚國了。可是,如果自己去了吳國,就等於宣佈與楚國為敵,就再也沒有可能回到楚國了。
道不同,不與謀。
雖然同是費無極的受害者,伍子胥和太子建的目標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還是去吳國吧。」伍子胥一再地勸告。
「不!」太子建一再地拒絕。
伍子胥有些後悔來到了宋國,因為在道義上說,他現在是不可以拋下太子建而獨自前往吳國的。
鬱悶,非常的鬱悶。
【太子建搬家】
也許是伍子胥報仇的決心感動了上帝,也許是某一天出門踩上了雞屎而改變了命運,總之,突然有一天,太子建提出來:「老師,咱們離開宋國吧。」
為什麼太子建同意離開宋國了?想通了,還是改變策略了?都不是,是形勢所迫。
來看看宋國的形勢。
就在伍子胥來到宋國的當年,宋國發生了內亂,宋元公和華、向兩家發生爭執,於是雙方互相抓了對方的兒子做人質。有一段時間,宋元公和夫人每天吃飯之前要先到華家,看自己被扣押在華家的兒子吃了飯,這才放心地回宮吃飯。
後來宋元公實在忍受不下去了,就把自己手頭的人質都給殺了,然後進攻華、向兩家,結果那兩家都逃到了吳國。
華、向兩家從吳國借兵攻打宋元公,宋元公急忙向晉齊鄭等國求援,於是聯合國軍隊前來救援,與吳軍交手,吳軍大敗,華向兩家就被包圍在城中。
眼看吳軍不行了,華、向兩家又向楚國求援,於是楚國軍隊前來援助。
這下熱鬧了,世界大戰又要開始了。
不過,此時的楚國和晉國都不願意開戰。於是楚國向宋國提出請求,說是華、向兩家在宋國犯了罪,楚王很擔憂,因此希望讓這兩家到楚國接受懲罰。楚國人的話說得很客氣,宋元公竟然拒絕了。
宋元公拒絕了,楚國人就很沒有面子了。聯合國一商量,覺得楚國人的建議挺好,大家都有面子,於是晉軍主帥中行吳下令,解除包圍,讓華、向兩家逃往楚國。
最終,事情就這樣解決了。
這個時候,已經是楚平王九年(前520年),太子建和伍子胥在宋國已經兩年時間了。
那麼,為什麼這件事情讓太子建決心離開呢?
來看看太子建最初的如意算盤是怎樣打的。
太子建從來沒有想過要靠武力回到楚國,他所想到的最佳的途徑就是外交途徑,這就是他逃到宋國的原因。
在所有中原諸侯國中,與楚國關係最好的就是宋國,而宋國的向家與楚國的卿的私人關係尤其好,所以太子建就希望通過宋國,特別是向家來與楚平王溝通,期望說服楚平王讓自己回到楚國繼續做太子。
所以在宋國期間,太子建和向家走得很近。
可是,如今一場內戰過去,楚宋兩國關係惡化,而向家倉皇逃奔楚國,太子建在宋國的處境也變得非常尷尬,再待下去不僅毫無意義,更且充滿危險。
到了這個時候,太子建是不得不走了。
去哪裡?伍子胥強烈建議去吳國。
「不,去鄭國。」太子建決定去鄭國,按照自己既有的策略,去鄭國是最好的選擇了。
於是,太子建去了鄭國,伍子胥無奈,也只好跟著去了鄭國。
此時的鄭國國君是鄭定公,由於子產已經鞠躬盡瘁,游吉擔任執政。
太子建在鄭國受到熱情的接待,鄭定公甚至給了他上卿的待遇,給了一塊非常不錯的封邑,以此來表明鄭國比宋國更仁義、更慷慨。
與宋國人死要面子不一樣,鄭國人很直率。在宋國,向家人每次都哼哼唧唧地答應太子建「等機會」;而在鄭國,游吉直接告訴太子建「我們真是幫不上忙」。
游吉說得很明白,鄭國是個小國,眼下是跟著晉國混,跟楚國已經沒有什麼來往,當年有交情的人也都死光光了,現在鄭國在楚國還有人,可是,是個仇人,那就是子革。所以,鄭國在楚平王面前根本說不上話。
「那,那給指一條明路吧。」太子建有些失望,不過也說不上太失望,因為在這裡的日子過得也挺好。
「要不,你們去晉國,看看晉國人有沒有興趣?」游吉想了想,出了這麼個主意。不過在心裡,他對晉國人不抱希望。
事到如今,也只好死馬當作活馬醫了。
在鄭國住了一段時間,太子建決定去晉國。
「那就是一幫大忽悠,別被他們忽悠了。」伍子胥勸太子建,他根本就不相信晉國人。
「是不是大忽悠,去了才知道。」太子建堅持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