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騎射、衝擊與軍陣:步、騎兵戰術的演變

本編分為六章,分別討論中國古代騎兵、步兵的戰術特點,以及這兩個兵種在先秦到隋唐之際的發展。在4世紀初,北方民族憑借騎兵優勢入主中原,分裂時期北方政權的騎兵優勢也較為明顯,所以騎兵和步兵兩個兵種的實力對比、戰術特點對南北戰爭造成了重要影響。

騎兵方面,第一至五章梳理了騎兵從戰國到南北朝時期的戰術發展過程:先秦到漢初,遊牧族和中原的騎兵戰術特點都是騎射和游擊,不能充當主戰角色,也無法擊敗步兵主力;到漢武帝時,中原騎兵為了對抗匈奴的騎射技術優勢,開始採取衝擊肉搏的戰術,由此帶來騎兵裝備的變化。為了保障騎兵衝擊時的穩定性,馬鞍逐漸加高,最終在3、4世紀之交導致馬鐙出現,使騎兵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衝擊威力。這一輪騎兵戰術革新發生在中原,但很快被北方民族學會,使他們獲得了壓倒中原的軍事優勢,這造成了西晉的崩潰和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以及之後延續近三百年的南北割據戰爭。

步兵方面,第六章討論了冷兵器時代步兵最基本的戰術特徵:隊列密集、移動緩慢的軍陣作戰。戰國到漢初,騎兵尚未勝任衝擊職能,陸戰的主要形式是步兵主力軍陣互相作戰,這一時期步兵軍陣的特點是近似「方陣」,正面窄而縱深大。在騎兵衝擊戰術逐漸普及完善之後,步兵軍陣為了提高應對騎兵衝擊的能力,以及便於從側翼包圍敵方步陣,開始加寬正面、縮小縱深,即方陣變得「扁平化」。此外,4—6世紀南方政權的步兵為了適應南方自然地理環境、對抗北方騎兵,也出現了一些獨特的戰術。

《南北戰爭三百年:中國4—6世紀的軍事與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