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劍舞黃沙灑熱血(德意、盟軍決戰北非戰場)

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題記

01.意軍個個是活寶

墨索里尼又犯二

蘇德戰爭打響後,二戰進入全面爆發階段。這時候,遙遠的北非也不平靜。飛揚跋扈的墨索里尼總是自命不凡,但在歐洲,意大利除了佔領阿爾巴尼亞取得小勝之外,進攻法國、打希臘都是有多大臉現多大眼。所以,墨索里尼深感歐洲強敵林立,不如換換風,放眼地中海對岸的北非。而且意大利在二戰爆發前吞併了埃塞俄比亞,雖然那是墨索里尼犯二,得不償失,但意大利畢竟佔領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因此,墨索里尼打出「自信心」來了,於是他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北非沙漠,命令意大利駐非洲的軍隊入侵埃及,去挑釁英國人。

其實,非洲在二戰中是一個次要戰場,對於戰爭的最終結局,沒有太大影響。而墨索里尼竟然不顧自身實力貿然參戰,把盟友德國拖入了根本不想進入的戰場,而且越拖越遠。德國本來不想打希臘,只要穩住巴爾幹,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蘇聯,結果被墨索里尼給攪亂了,打了希臘和南斯拉夫。好不容易巴爾幹收住了,現在墨索里尼又把戰線拉向更遙遠的非洲。

都在對手算計之中

1940年8月8日,墨索里尼命令第10集團軍入侵埃及。結果,這個命令下達兩天後居然還沒有被執行,可見意大利軍隊是將無戰心,兵無鬥志。墨索里尼看他的命令沒被執行,就指示當時意軍北非總司令格拉奇亞尼元帥,說德國的「海獅計劃」馬上就要開始,德國馬上要在英國登陸了,你打埃及都打不了,以後瓜分戰利品又沒咱爺們兒什麼事。在這種情況下,格拉奇亞尼才開始攻擊。但是,正式攻擊的時間是9月8日,比墨索里尼下令的時間,整整晚了一個月。很難想像,希特勒下令哪天開戰,德軍將領能拖上一個月,但這就是意大利!

而且,意大利的運輸力量很缺乏,主要靠騾子和人的兩條腿,軍官的訓練水平很低,武器裝備不足,總之意大利軍隊十分虛弱。意大利據稱擁有40萬大軍,但對於裝備落後的軍隊來講,人數越多越要命,因為人多了後勤就供應不上。北非只有一條沿著地中海海岸的公路,意軍裝甲部隊就只能順著這條公路前進,談不上任何出其不意,每一步都在英國人的算計之中。當時,英軍在埃及只有3萬多人,其中還沒有多少英國人,大部分是殖民地的部隊,比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南非,都是這些國家的部隊。英軍司令韋維爾 將軍命令防衛部隊襲擾前進中的意軍,命令當時英軍在非洲唯一的裝甲力量——第7裝甲師,從沙漠突擊意軍側翼。

意軍擺出挨揍架勢

到9月16日,也就是正式進攻的第9天,意軍就因供給不足被迫停止進攻,墨索里尼一再催促,讓格拉奇亞尼元帥趕緊進軍,但格拉奇亞尼卻命令軍隊在前線大挖戰壕,擺出了一副說好聽點是防禦,說不好聽點是挨揍的架勢。因為沙漠裡怎麼可能修成連綿的戰線呢?不可能的,只有綠洲才有水源,所以意軍只能在綠洲上修工事,形成了一個個孤立的據點。而且,由於運力不足,這幾十萬大軍沿著海岸線推進,就跟羊糞球似的,稀稀拉拉,先頭部隊跑出老遠,後續部隊恨不得還在幾百公里之外。

英國人一看意軍擺出這麼一副挨打欠抽的架勢,就集中兵力、攥緊拳頭,把意大利這些據點一個個都攻克了。意大利曾經設防嚴密的重鎮巴迪亞、托布魯克等也相繼被英軍攻佔,意軍逃跑的時候遭到了英軍埋伏的第7裝甲師的截擊。

10個星期不到,意大利第10集團軍就被摧毀了,英國人光戰俘就抓了13萬。丘吉爾曾問前線將領,我們逮了多少意大利戰俘?前線將領很得意地講,5畝地的軍官,200畝地的士兵。那是英畝,1英畝合中國畝為6.07畝呢。

沒意面吃可不行

意大利戰俘都是模範戰俘,絕對不反抗,不違反紀律,成建制地在長官帶領下走進戰俘營,歡天喜地地放下槍。曾經有一個英國的坦克營,用區區29輛坦克,摧毀並繳獲了意大利數百輛坦克,就算意大利坦克皮薄餡大不經打,但凡有戰心也不致如此。曾經有一個德軍軍官發現兩個英軍士兵押著差不多一個連的意大利戰俘,為了解救他們,德軍向英軍士兵射擊。結果意大利人終於跑起來了,不過是朝英軍陣地跑去。

意大利人雖然被關進戰俘營,但還是得吃意大利面,沒有意大利面不行,只要給意大利面吃,意大利人就都是乖寶寶。問題是在前線打仗,英國人還吃不上意大利面呢,哪有那麼多麵條養活戰俘。

因為意大利戰俘是模範戰俘,英國對戰俘營看管很不嚴,有的戰俘營甚至沒有看守,就讓意大利人自己看著,給他們弄一個圈,畫地為牢,自生自滅就得了。據說有一個沒有看守的意大利戰俘營發生暴動,這幫意大利人全跑了。英國的戰俘營長官得知後,覺得非常奇怪,意大利人一向不是這種表現呀,他們很懂規矩,怎麼可能集體出逃呢?他根本想不到,這些出逃的意大利戰俘,排著整整齊齊的隊形,進了下一個戰俘營。因為他們聽說那個戰俘營有意大利面吃。意大利軍隊就是這種表現。

意大利人愛投降

對於意軍,還有一件特有意思的事,英國坦克剛對意軍發動衝鋒,意大利人就打白旗投降。其實,英軍指揮官不想俘虜這幫意大利人,俘虜了他們還得給飯吃,英軍指揮官其實是很想把這些人消滅的。但西方國家都是《日內瓦公約》 簽字國,人家投降你就得接受。所以,英軍指揮官無可奈何地接受了意大利人的投降,但越看越生氣,你們算爺們兒嗎?一打仗就投降!英軍指揮官問意大利俘虜,你們為什麼不抵抗啊?意大利人回答,你們坦克衝上來了,我們的反坦克炮沒炮彈,沒法打你們的坦克。英軍到意軍陣地上一看,整箱的反坦克炮彈堆積如山。英軍指揮官說,你們這不是有炮彈嗎?為什麼不用呢?這話簡直搞笑到極點了,英國人都替意大利人著急。但意大利人回答得更狠:我們沒撬棍,撬不開那些炮彈箱子,所以只能投降了。

還有一次,英軍攻打意軍的一個要塞,剛打了幾梭子子彈,意軍就打了白旗。意軍指揮官一本正經地對英軍指揮官說:「我們已經打完了最後一發子彈。」其實他身邊堆滿了意大利製造的軍火。

這個元帥很點兒背

1940年6月30日,意大利駐利比亞總督巴爾博元帥乘坐飛機,該飛機在托布魯克上空被意大利人自己的高射炮擊落。意大利為了掩飾這一慘重的不幸事件,便宣佈元帥是在同英國人進行空戰時遇難的。這可能是意大利防空部隊在二戰中戰果最輝煌的一次,可與美軍獵殺山本五十六相媲美。順便說一句,巴爾博是二戰被誤傷的軍人中軍銜最高的。

墨索里尼就靠著這麼一幫活寶,搞對外擴張。可想而知,意大利人被英國人打得有多慘。墨索里尼沒轍,又去找希特勒:大哥,我把臉又丟在非洲了,拉兄弟一把吧。希特勒很反感墨索里尼,但他有一個奇怪的想法,認為意大利的失敗是整個法西斯陣營的失敗,會讓全世界看不起法西斯陣營的。於是,希特勒就把納粹帝國三大名將之一,與曼施坦因、古德裡安齊名的隆美爾派到了北非。

02.隆美爾就是狠

這個哥們兒不好惹

1941年2月11日,隆美爾中將奉希特勒之命到達北非。他的「非洲軍」人數只有3萬,裝甲部隊有限,而且坦克基本上都是輕型的。剛到非洲,隆美爾就在的黎波里,就是現在的利比亞首都,舉行了閱兵儀式,為的是嚇唬盟國,以及提振意軍士氣。隆美爾也擔心萬一意大利人一看,德國大哥就帶來這麼點兒家底兒,不夠打的,就更麻煩了,怎麼辦呢?

隆美爾有招兒,他讓坦克通過檢閱台之後,再兜個圈子繞回來,繼續接受檢閱,這樣就顯得坦克特別多!赫魯曉夫後來也這麼幹過,他就三枚洲際導彈,一圈一圈繞檢閱台,問題是那會兒有衛星,別人一看就知道原來你就這三枚導彈。隆美爾那會兒沒有衛星,所以坦克不斷繞著檢閱台轉,盟國的間諜信以為真。坦克可能沒掛車牌,要不然人家一看你老是京A×××××,就該露餡了。

隆美爾到北非之後,接過了前線指揮權,對前線地區做了一番空中偵察,他認為「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2月末,德軍攻克了一個軍事重鎮恩努菲利亞。隆美爾利用英軍調防、輕敵的有利時機大膽行動,把德軍和意軍組成混合縱隊,一下向前推進了450英里,給了英軍一個非常意外的打擊。

隆美爾不愧是名將,一來就給了英國一個下馬威。接著,他又指揮部隊攻佔了艾阿格海拉地區的要塞、水源和機場,佔領了馬薩布萊加,把英軍逼到阿吉達比亞地區,不給英軍以喘息之機。這可把意大利的最高統帥部嚇壞了,他們一輩子也沒打到過那麼遠的地方,既怕中了英軍的埋伏,也怕被人截斷後勤補給線。墨索里尼一再阻撓隆美爾前進,但隆美爾根本不理,他只服從元首希特勒的命令,繼續進軍。隆美爾的進攻使英軍損失慘重,最終,英軍只剩下一支被圍困在托布魯克的部隊。從埃及往西,北非的大片領土全部被隆美爾攻佔了。曾經指揮英軍大敗意軍的奧康諾將軍也成了俘虜。

露了一大手

這下英國急了,怎麼搞的,原來我們在非洲打得挺順手,居然來了一個這麼厲害的傢伙!於是英國開始向北非大舉增兵。1941年11月,英國在北非組建了第8集團軍,號稱擁有10萬人、750多輛坦克,由名將奧金萊克指揮,發動了代號為「十字軍」的進攻。隆美爾靠3個德國師,2個意大利軍(可以忽略不計),以320輛坦克對陣。這320輛坦克還包括意大利的那種薄皮大餡坦克。由於兵力上處於明顯的劣勢,隆美爾且戰且退,退出昔蘭尼加。

1942年1月,隆美爾升任非洲軍司令,並得到了150輛坦克的補充,旋即奪回昔蘭尼加。到5月下旬,隆美爾又一次向英軍發動猛烈攻勢,通過一場血戰,擊潰了英國第8集團軍,並向埃及挺進。其實,挺近埃及只是虛晃一槍,他不久就掉轉頭來,以3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向托布魯克要塞發動進攻,14個小時就攻克要塞,3萬多英軍投降。隆美爾因此晉陞為元帥,他跳過了大將軍銜,直接由上將晉陞為元帥。

隆美爾到了北非之後,不是露了一小手,是露了一大手,英國的韋維爾將軍、奧金萊克將軍,都不是他的對手。

03.蒙哥馬利到非洲

誰能擊敗隆美爾?

隆美爾晉陞元帥時只有51歲。近代軍銜制度誕生以來,最年輕的元帥是拿破侖手下的達武,他是34歲授元帥銜;其次是被斯大林「清洗」掉的圖哈切夫斯基,他是35歲晉陞元帥;林彪也是比較年輕的,49歲就晉陞元帥。隆美爾也算是很年輕的元帥了,而且他從中將晉陞元帥用了不到一年。

隆美爾之所以用兵如神,是因為他認為在北非戰場獲勝的關鍵是快速機動。北非戰場只有一條公路,此外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沒有任何掩護,只有快速機動,才能給對方以沉重打擊。隆美爾作戰的時候,盡量靠前指揮,坐在指揮車上領著部隊前進,不像意大利那些將軍,從來不上前線,在後方司令部遙控,在大城市裡喝著紅酒、吃著麵條指揮,根本不瞭解前線戰況。隆美爾的指揮車有時甚至衝到先鋒營偵察員的前面。而且他戰術靈活,能夠根據沙漠地形、氣候特點用兵,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因此,英國人把他稱為「沙漠之狐」。

因此,擊敗隆美爾成了英國人最主要的目標,丘吉爾在英國國會演講的時候曾說過這樣的話:雖然隆美爾是我們的敵人,但我們也要向他表示敬意,這樣的人如果在我們這邊,那不得了。

偷襲意大利海軍

不過,隆美爾雖然用兵如神,但德軍還是被打敗了。因為北非畢竟是次要戰場,希特勒並沒有給予太多重視,給他的支援很少,其實希特勒即便想支援,也有心無力。因為當時德軍主力要進攻蘇聯,而且軸心國也沒有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權。當時,德國大型水面艦艇沉的沉,被困的被困,很多軍事補給物資無法運到北非前線。而意大利海軍純粹是聾子的耳朵——擺設。

1940年,英國21架雙翅膀箭魚飛機,偷襲意大利塔蘭托軍港,就把意大利海軍嚇得再也不敢出海。英國海軍當時在地中海只有一艘航母,還壞了,臨時又調來一艘,起飛了21架箭魚轟炸機,這跟日軍偷襲珍珠港的規模沒法比。結果意大利四艘王牌戰列艦,不是受重創就是傾覆,全都不能參戰,意大利海軍也就不能出海為北非前線提供補給。

盟軍實力在增強

美國參戰後,給盟國提供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十幾萬棒小伙子。後來美國巴頓 將軍的主力也來到非洲,盟軍實力不斷增強。另外,美國發達的工業生產能力這時候表現得非常搶眼,美國參戰前也做了準備,生產了大量坦克,像中型坦克謝爾曼坦克。這些坦克運到前線之後,大大增強了英軍的裝甲力量。

英軍原來的坦克分成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巡洋坦克速度快,但是皮薄餡大,一打就穿;步兵坦克倒是皮糙肉厚,問題是速度慢。英國人設想的是,步兵坦克用來支援步兵,巡洋坦克用來快速突進,想得挺好,一打仗不是那麼回事,兩者的優點出不來,缺點倒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知道英國人怎麼缺心眼到這種程度。當美國的謝爾曼坦克運到前線,英國人才有了對抗德國4號坦克乃至後來豹式坦克、虎式坦克的本錢。

蒙哥馬利出戰

英國政府將敦刻爾克撤退時的英雄,當時的第3師師長蒙哥馬利中將派到非洲,做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用兵極其謹慎,如果不佔絕對優勢,他不會輕易出手。蒙哥馬利到了前線之後,首先是鼓舞士氣,然後玩兒命地給國內拍電報,要人,要裝備,要食品,要油料,弄得第8集團軍兵強馬壯。英軍實力越來越強。

在這種情況下,蒙哥馬利認為已經掌握了對軸心國軍隊的絕對優勢,這才在阿拉曼地區發動反擊。阿拉曼離開羅只有幾十英里,一旦被攻克,後果不堪設想。據說,當時英國駐開羅的專員已經準備撤退了,把文件都燒了。如果埃及失守,德國人就會切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也將被德國人封鎖,德軍就會進入亞洲。當時伊拉克、伊朗這些國家都是親德的,當地貴族仇恨英法的殖民侵略。如果德國在當地扶植起親德政權,跟日本在印度會師,軸心國兩強聯起手來麻煩就大了。二戰最萬幸的一點,就是結盟的軸心國,日本、德國(意大利可以忽略不計)在地理上相距遙遠,沒法協同作戰,基本上是各打各的,不像盟國是配合著打。所以蒙哥馬利必須要在阿拉曼擋住德國人,力挽狂瀾。

04.阿拉曼對戰

盟軍「輕足行動」

1942年10月23日,一個平靜的月圓之夜,英國第8集團軍882門大炮齊射,轟擊德軍陣地長達5個半小時,125噸炮彈落到德軍陣地上。據說,平均每門炮發彈600枚,炮管都打紅了。盟軍的炮手一直在開炮,震耳欲聾的聲音,使一些炮手的耳朵都流了血,有的都被震聾了,現在炮兵戴著耳罩,那時候沒有。

蒙哥馬利把進攻行動命名為「輕足行動」,為什麼呢?因為,首先出擊的是步兵,步兵踩到反坦克地雷也不會炸,因為反坦克地雷是針對坦克的,人的重量輕,不會引爆地雷。英軍步兵向前推進的時候,工兵隨後為跟進的裝甲部隊開闢了一條安全通道,這條通道有24英尺寬。為什麼開這麼寬?因為這個寬度剛好可以讓一路坦克縱隊通過。工兵們很不容易,他們要在被稱為「惡魔的花園」的反坦克地雷陣裡,開闢出一條5英里長的通道。這任務太艱巨了,因為德國特別重視佈雷,而且雷場的面積很大。實際上,這次工兵排雷的任務並不成功。

因為德軍裝甲力量不足,運到非洲的虎式坦克數量很少,以連為單位,只能充當消防隊的角色。因此,隆美爾對付英國裝甲優勢主要有兩個法寶,一個是反坦克地雷,一個是八八高炮。最早的反坦克炮都是37毫米,後來發展到50毫米,然後又發展到75毫米,再沒更大的了,但是75毫米反坦克炮也很難擊穿堅厚的坦克裝甲。隆美爾在攻打法國的時候頭一次遇到重型坦克,也就是法國的S-35坦克,這坦克太牛了,德國坦克壓根打不了,反坦克炮也打不了,隆美爾就拿打飛機的88毫米高炮打它。法國人不服,說你們怎麼這麼幹,拿打飛機的炮打坦克?

托馬水平欠火候

阿拉曼戰役開戰當天,英國第13軍在南方發動了佯攻,與德國的21裝甲師和意大利的阿利埃特裝甲師交火,英國第30軍在德軍雷場中為第10軍的裝甲師開闢道路。到晚上10時,第30軍的步兵開始推進,步兵前進到第一片雷場時,工兵開始為裝甲部隊開闢通路,到第2天凌晨,500輛坦克開始推進。但由於坦克數量太多,在雷場當中只能以一線縱隊前進,捲起了太多塵土,後面的坦克看不見,能見度太低,交通堵塞的情況比較嚴重,基本上相當於上下班高峰時期的北京城區。

即便如此,對於德軍指揮部來講,第一天的戰鬥仍是一場災難。盟軍的炮擊切斷了軸心國軍隊的通信,那時通信大部分是有線的,電線被炸斷就聯繫不上了。而且,戰鬥打響之前,德軍三易主帥。隆美爾當時回國休養,不在北非,他走了之後委託施登姆將軍指揮戰鬥,沒想到施登姆將軍心臟病突發去世了,臨時接替施登姆的是托馬將軍。隆美爾走時,把權力交給施登姆,是認可施登姆的能力。施登姆死了權力交給托馬,至於托馬的能力,不恰當地說,可能比隆美爾低了兩個等級。關鍵是他又做不了主,因為司令還是隆美爾。托馬一下被打蒙了。蒙哥馬利或許得到了情報,發動戰役的時機非常好。

雙方在苦戰

在阿拉曼戰役中,盟軍還掌握了制空權。阿拉曼開戰當天,盟軍出動了1000多架次的飛機轟炸德軍陣地。暗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就是在這次空襲中喪失了一隻眼、左手兩根手指和整只右手。

到了日出之後,德軍裝甲部隊才開始攻擊英軍,但進展很小,德國第15裝甲師和意大利裡特瑞奧裝甲師迎戰澳大利亞的裝甲部隊,雙方投入了100多輛坦克,到了晚上,半數都被擊毀,但雙方仍在僵持。就在澳大利亞坦克與德軍坦克戰鬥的時候,英軍第51師的步兵抵抗著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他們用步兵來對付德軍裝甲部隊,這場戰鬥持續了兩天,英軍在付出極大傷亡後,最終奪取了基德尼山脊。

到了10月25日,雙方已經連續戰鬥兩天,盟軍穿越了雷場,前進到了東南方向的山體地帶。因為軸心國士兵事先挖好了戰壕(意大利人最擅長幹這事),雙方進入到相持階段。剩下的七天非常可怕,德軍第15裝甲師和意大利裡特瑞奧裝甲師發動了一系列反攻,竭力尋找英軍的薄弱環節,但一無所獲。同時,英軍第51師,也是英國的王牌師,連續發動了三次進攻,但步兵進攻裝甲部隊的結果非常可怕,第51師損失慘重。

在英軍第51師苦戰時,澳大利亞軍隊正在進攻一座標高只有20英尺的小山(即「第29點」),德軍在這裡有一個觀察哨所,被蒙哥馬利確定為重點攻擊對象。就在這麼一個小山上,盟國飛機投彈115噸,幾乎把小山炸成盆地,海拔20英尺變負的了。盟國軍隊佔領小山後,德國軍隊仍拚命反攻,想把小山奪回來,這小山就像阿拉曼戰場上的「上甘嶺」。

05.大戰後的蒼涼

攻敵所必救

10月26日,隆美爾回到了北非,收回了托馬將軍的指揮權,德軍從最初幾天的混亂中緩過勁兒來。這時候軸心國形勢已經不妙了,意大利的特蘭托師,所謂的精銳師,損失了一半步兵,第164輕裝甲師損失了兩個營,軸心國士兵都只剩下一半的口糧,還有很多人生了病。最關鍵的是,油料儲備只夠使用三天,坦克、卡車都得用油,在沙漠裡靠騾子、馬機動是不可想像的。

在這種情況下,隆美爾到前線之後,仍然試圖扭轉頹勢,發動了猛烈反攻,盟軍的進攻被擋住了。丘吉爾不耐煩了,抱怨說:「我們真的找不到一個能打勝仗的將軍嗎?」隆美爾下決心要奪回「第29點」那座小山,德軍21裝甲師、意大利阿利埃特裝甲師開始發動猛烈進攻。

一代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畢竟剛從德國返回,還沒適應戰場的環境,這個時候有點兒暈頭,判斷明顯錯誤,為了這麼一個小山包,發動如此猛烈的進攻得不償失。英軍一直在堅守陣地,而隆美爾的部隊由於缺乏油料,坦克、卡車動不了,也不能撤退,所以必須攻下這座小山。這個地方就相當於一戰時的凡爾登,雙方要在這兒把血流乾,攻敵所必救。蒙哥馬利要進攻敵人絕對不能放棄的地方,吸引敵人的主力部隊來決戰,這個「第29點」,20英尺高的小山,恰好成了這麼一個地方。

德國人不明智地來跟蒙哥馬利決戰,攻不下來,退不回去,坦克沒有油料,只能原地停著,當固定炮塔使。問題是,盟軍掌握了制空權,這些坦克都成了鐵皮棺材,任由盟軍的飛機轟炸。更加要命的是,英國的轟炸機在托布魯克外海擊沉了德軍「路易西亞諾」號油輪。補給油船被炸了,隆美爾部隊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了。

當時的戰鬥非常慘烈,一本名為《阿拉曼》的回憶錄中寫道:「熾熱的沙漠在抖動著。士兵們躲在戰壕中,從他們滿是塵土的臉上流下來的汗匯成了河。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惡臭。一群群蒼蠅像烏雲一樣盤旋在屍體與糞堆上空,折磨著傷員。戰場上佈滿燃燒著的坦克與運兵車,還有損壞的槍炮與車輛。當槍炮中的高爆炸藥爆炸時,煙霧與塵土便四處飄散。」

失敗是很明顯的

雙方戰鬥到10月29日太陽落山的時候,英軍還有800輛坦克,軸心國軍隊還有148輛德軍坦克和187輛意軍坦克。意大利坦克是皮薄餡大的輕型坦克,只有40毫米主炮。最關鍵的是沒有油料,當隆美爾得知「路易西亞諾」號油輪在托布魯克外海被炸沉的消息後,跟他手下的軍官講:「對我們來說,撤退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油料,我們只有一個選擇,在阿拉曼戰鬥到底。」

到10月30日,戰鬥繼續進行,異常激烈,經常出現短兵相接的局面。儘管軸心國士兵(主要是德國士兵)恪盡職守,英勇抵抗,但還是沒能奪回任何失地。激烈的戰鬥帶給隆美爾部隊的只有人員和裝備的損失。對於隆美爾來講,失敗是很明顯的,所以他計劃撤退。最逗的是,在這時候,元首給他送來了1200噸油料,可惜太晚了,隆美爾只能把油料白白地燒掉,要不然就便宜敵人了。

實施「增壓行動」

到了11月2日凌晨1時,盟軍開始「增壓行動」,目標是消滅軸心國軍隊的裝甲部隊,迫使敵軍在開闊地作戰,消耗敵軍的油料儲備,切斷敵軍補給,最終瓦解敵軍。「增壓行動」是阿拉曼戰役開始以來最緊張、最血腥的階段。盟軍空軍連續7個小時對軸心國陣地發動空襲,360門大炮連續炮轟4個半小時,打出去1.5萬發炮彈。新西蘭軍隊作為盟軍的先鋒發動了猛烈進攻,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問題是,工兵在雷場中開闢安全通道的工作完成得不好,所以盟軍第9裝甲旅無法趁夜色進攻敵人,等到天一亮,軸心國軍隊就看清了英國坦克在什麼位置,德國的八八高炮開始逞威,擊中了一輛又一輛英軍坦克,第9裝甲旅有75%的人員傷亡,128輛坦克中有102輛被擊毀,幾乎全軍覆沒。但是,他們畢竟在敵軍防線中撕開了一個缺口,使英國第10集團軍第1裝甲師可以與敵人決戰。正午時分,120輛意大利和德國坦克出發,打響了阿拉曼戰役中規模最大、最關鍵也是最後一場坦克大戰——阿恰齊爾山脊之戰,這也是德國非洲軍裝甲兵為了維護自己的榮譽進行的一場尊嚴之戰。

到當天夜裡,軸心國部隊只剩下32輛坦克。隆美爾趕緊給希特勒發電報,說他的部隊現在已經不堪一擊了,問希特勒怎麼辦,其實他準備撤退。希特勒卻告訴他,再堅持一下。希特勒這人就是固執,認為他的部隊打到哪兒,哪兒就是國界線,德國軍靴踩到哪兒,哪兒就是德國的邊境,不管這地兒有用沒用。當時托馬將軍報告隆美爾,第15裝甲師還剩10輛坦克,21裝甲師還剩14輛坦克,意大利裡特瑞奧裝甲師還剩17輛坦克,隆美爾給托馬將軍看了希特勒的電報說,元首不管咱有幾輛坦克,讓咱們再堅持一下。托馬將軍只好回到前線繼續指揮戰鬥,跟幾乎被全數殲滅的第15、第21裝甲師並肩作戰,迎擊150輛英軍坦克。應該說,托馬將軍也是硬漢,他坐在指揮坦克中親自督戰,一直到德軍最後一輛坦克被摧毀。而指揮坦克裝的是木頭假炮,根本不能打仗。托馬將軍命大沒死,獨自一人站在自己那輛燃燒的指揮坦克旁邊。這個地方後來被稱為「德國坦克的墳場」。

盟軍慘勝

在軸心國的坦克幾乎被摧毀以後,剩餘的軍隊仍在戰鬥,但他們的防線已被撕開了一個12英里寬的缺口。托馬將軍實在不想再做無謂的犧牲,他告訴隆美爾:「如果我們還停留在這裡的話,我的部隊連三天也堅持不了了……如果我執行元首的命令,那麼我的部隊可能拒絕服從……我的部隊是第一位的!」這時候,隆美爾終於違背希特勒的指示,命令部隊大規模撤退。

隨著隆美爾的歸去,阿拉曼戰役結束,盟軍獲得勝利。但盟軍損失也很慘重:有2.35萬人傷亡或失蹤,這是第8集團軍步兵人數的四分之一。當溫伯利將軍向第9裝甲旅旅長約翰·居裡詢問哪些是他的剩餘部隊時,他指著12輛坦克說:「它們是我剩餘的裝甲部隊。」溫伯利將軍說:「不許再這樣了。」

《戰爭就是這麼回事兒:袁騰飛講二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