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大將李牧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大舉進攻韓、趙兩國,開始了統一天下的兼併戰爭。弱小的韓國很快就滅亡了,而趙國則在名將李牧的率領下,奮起反擊,重創了秦軍。後來,秦國幾次伐趙,都以失敗告終。眼看稱霸之路就要中斷,關鍵時刻,秦王改變策略,釜底抽薪,害死了李牧,攻克了趙國。那麼,秦王究竟是如何害死李牧的?這場戰爭對戰國末期的局勢,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小屁孩賺回五座城

秦國自昭襄王以後,連著兩任大王都非常短命。安國君在位不到一個月就駕崩了,子楚接任才三四年的工夫也撒手西去。所以,從秦昭襄王死了之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大王就變成了秦昭襄王的重孫子嬴政。

嬴政繼位時年紀太輕了,只有十三歲,真正的權力是掌握在丞相呂不韋手裡的。當時的情況是除了所謂的戰國七雄,別的國家都已經被消滅乾淨了,連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王朝都被昭襄王給滅了。

當時已經能明顯看出來,秦國已經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趙國邯鄲之圍被解後,秦人很不甘心,很快就下定決心要把場子找回來。

公元前244年,為了孤立趙國,秦國丞相呂不韋就派了一個使臣,去趙國北邊的燕國聯絡感情,形成北西夾擊趙國之勢。這個也完全符合范雎的遠交近攻的策略。

秦國的使臣到燕國做了多年的斡旋工作,終於說服了燕王,答應與秦國結盟,共同對付趙國,而且燕王還把自己的太子丹送到咸陽做人質。

燕國給秦國送來了太子,秦國也得回個禮,也得派個人質過去。當然,秦國去的人質到了燕國肯定是好吃好喝好招待,說不定燕國還會讓他當相國,以便協調燕國和秦國,共同對付趙國。這就像從前秦、齊合作,齊國派孟嘗君入秦為相一樣。

最終,秦國派了一個叫張唐的人去燕國擔任相國。與此同時,秦國也派了個人出使趙國,這個人叫甘羅,據說只有十二歲。

當時的趙王是趙悼襄王,他是孝成王的兒子。十二歲的甘羅就把秦國派張唐出任燕國國相的消息告訴了趙悼襄王,那意思是說秦國和燕國結盟,把趙國夾在中間,你趙王看著辦吧。

趙悼襄王哪知道該怎麼辦啊!於是,這個十二歲的小屁孩就幫他出主意,秦國人也不多要,一個巴掌,五座城池。

當然,這五座城池也不白給,秦國拿了這五座城池後,就允許趙國進攻燕國——打下多少算你的。

趙悼襄王頭腦一發熱,就跟小屁孩甘羅簽訂了協約。協約規定,秦國默許趙國北上攻打燕國,但是,作為回報,趙國要把五座城和攻燕所得的十分之一贈給秦國。

協議一簽訂,趙國的部隊立刻行動,進攻燕國。由於有了秦國人的支持,趙國順順利利地就攻佔了燕國上谷地區三十六個縣。然後趙國把所得的十分之一,加上五座趙國城池,獻給了秦國。

甘羅帶著趙國的戰利品,意氣風發地回到咸陽。秦國人一個個瞠目結舌:小屁孩兒花了幾十天的工夫,活生生給弄來了這麼多城池。於是秦王嬴政論功行賞,甘羅毫無爭議地被封為上卿。

其實,仔細一考慮,甘羅這一番縱橫捭闔,看似給秦國弄了幾個城,實際上是一個戰略錯誤,屬於近交遠攻。

甘羅縱容趙國向北攻燕,雖然攻燕的戰爭成果一部分轉贈給了秦國,但是趙國得到的比秦國更多,等於是弱小了燕國,強大了趙國。這個對秦國顯然是不划算的。

秦國的這一個戰略失誤,讓趙悼襄王嘗到了甜頭。為了得到更多的甜頭,公元前237年,趙悼襄王親自去咸陽拜會秦王嬴政,希望和秦國的這位新統治者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使趙國可以繼續進攻燕國。

很拼的趙國反被揍

當時秦王嬴政只有二十三歲,很年輕,腦子也比較簡單。在咸陽招待了趙悼襄王之後,被趙王一忽悠,他就同意趙國在給秦國好處的條件下,繼續攻燕。

趙國攻打燕國,不僅僅是為了擴張土地,也是為了報復燕國人,誰叫他當年趁火打劫來著。但更主要的是為了把燕、趙大地統一在一起,然後對抗秦國。因為燕國在河北北邊,趙國在河北南邊。所以今天河北也叫燕趙之地,就跟山東叫齊魯一樣。

趙國還是很拼的。趙悼襄王親自入秦,就是為了麻痺秦國,避免陷入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但問題是,趙國的如意算盤沒打多久,秦王嬴政這只黃雀,就很快醒悟了——這買賣賠了。

秦王絕對不能容忍趙國在攻燕的過程當中不斷強大。很快,他就決定出兵救燕,違背與趙王的約定。

秦國兩路大軍從西、南兩個方向夾攻趙國的後腰。公元前236年,秦國大將王翦、桓開始大規模進攻趙國。很快,漳水流域全被佔領,秦軍距離趙國都成邯鄲就七八十里地,形勢非常緊張。

趙悼襄王在這種局面下憂鬱成疾,很快就死了。他的兒子趙遷繼位,這就是趙國的末代國君。

趙王遷繼位的第一年,秦將桓率軍進攻趙國南部的平陽、武城,殺死趙軍統帥,斬首十萬。當然這個數字也都不能當真,因為春秋戰國時候,全中國也就是兩千萬人。光一個趙國,長平就被殲滅四十多萬,現在又被消滅十萬,那趙國得有多少人?

趙王遷繼位的第二年,桓又穿過太行山,迂迴到趙國北側,準備南北夾擊趙國邯鄲地區。在這危急關頭,趙國又出了一個牛人。

這個人就是大將李牧。李牧臨危受命,率二十萬大軍大破秦軍,創造了趙國最後擊敗秦國的歷史。

膽小將領謀略大

李牧原本是守備趙國北部邊境的將領,趙孝成王在位時,他就鎮守北邊,抵禦匈奴。在抗擊匈奴的鬥爭中,李牧表現出了非常傑出的軍事才能。為了利於戰備,李牧取得了趙王的同意,使自己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而且,本地的賦稅都收歸帥府,用作軍事開支。

針對趙軍和匈奴軍的特點,李牧深思熟慮,採取了一系列的軍事和經濟措施。他完善邊防線上的烽火台,派精兵嚴加守衛,增加偵察兵,完善情報網,及早預警。

為了提高部隊戰鬥力,李牧很關心士卒的生活。他命人每天都要宰殺幾頭牛,請大伙吃一頓。手下的戰士們由於得到了厚待,士氣高昂,願意為國家出力效勞。

李牧為了使敵人的騎兵徒勞無功,命令堅壁清野,並且一直麻痺敵人,伺機殲敵。每當匈奴入侵邊境,烽火台一報警,李牧就命令士兵們立即收拾物資,退入城堡固守,從不出戰。

就這麼過了幾年,李牧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損失過物資。時間一長,匈奴人就認為李牧是個膽小鬼,根本就不把他放在心上。就連趙國的邊防軍們,都在底下竊竊私議,認為李牧膽小。

李牧一意堅守,不主動出擊的消息傳到趙孝成王那兒了。趙王就派遣使者責備李牧,讓他出擊。但是李牧老謀深算,也不做解釋,該幹嗎幹嗎,依舊我行我素。

趙孝成王聽說李牧仍然一味堅守,認為他膽怯無能,滅了自己的威風,就把李牧召回,派另一員將領代替。

沒想到新將領一到任,每當匈奴入侵,他都下令軍隊出戰,連續打了好幾次都失敗了,不但人員傷亡大,百姓都沒有辦法耕種了。趙王只好派使臣去請李牧。

這回李牧不幹了,他把府門關閉,號稱自己生病了還沒吃藥呢,並申請病退,不肯就任。

趙王強拉硬拽讓李牧回來。李牧說:「你要用我也行,那我還是以前的老辦法,你不要干涉。」趙王只好答應了。

就這樣,李牧又來到了雁門,堅持按原來的老辦法辦,堅守不出。

幾年內,匈奴多次入侵都一無所獲。但是這樣一來,匈奴人就更堅信李牧是個膽小鬼。其實,這個時候,李牧已經定下了誘敵深入的計謀。

李牧天天犒賞邊防將士,並且禮賢下士,士兵們都很感激,希望能有機會在戰場上為李牧效力。李牧知道,反擊的條件成熟了。

李牧挑選了戰車一千三百輛,精壯戰馬一萬三千匹,善戰勇士五萬,優秀射手十萬,並把挑選出來的車馬、戰士嚴格編隊,進行多兵種聯合作戰演習訓練。

到了公元前244年的春天,一切準備就緒。李牧讓老百姓漫山遍野放牧牲畜,引誘匈奴入侵。很快,就有小股匈奴到了離邊境不遠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隊出戰,假裝打敗仗,扔下幾千名百姓,還有一些牛羊做誘餌,讓匈奴兵搶去。

匈奴的單于聽到前線戰報特別高興,親率大軍侵入趙國,準備干一單大買賣。李牧在匈奴的來路上埋伏下了部隊。

等到匈奴大部隊一到,李牧為了消耗敵軍,先讓戰車正面應戰,限制、遲滯敵騎進攻,然後令步兵集團居中阻擊,弓弩兵輪番遠程射殺,把精銳騎兵和步兵控制在軍陣側後。

當匈奴軍的衝擊受挫後,李牧就把機動的精銳部隊由兩翼投入戰鬥,包圍匈奴軍於戰場。幾年養精蓄銳、訓練有素的趙軍將士,早已摩拳擦掌,個個生龍活虎,向敵人撲了過去。

兩翼包抄的趙軍騎兵就像兩把鋒利的砍刀,輕鬆地就砍開了匈奴人的軍陣。轉瞬之間,十萬匈奴騎兵的命運就決定了。這場會戰也變成了一場對匈奴的追殲屠殺,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只有匈奴單于帶著少量親隨倉皇逃竄。

李牧大破匈奴之後,又收拾了趙國北邊的一些匈奴屬國,迫使單于向遙遠的北方逃去,清除了北方的憂患。

李牧這次大破匈奴之後,十幾年內匈奴兵都不敢入侵趙國的邊境。李牧也就成了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最重要的將領。

正是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北方邊境的安全,趙國君臣才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秦國的兼併戰爭。

大將出馬,一個頂倆

公元前233年,秦將桓乘勝進擊,率軍進攻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的後方,向邯鄲進軍,形勢十分危急。

趙王急急忙忙從雁門調回李牧,任命他做大將軍,指揮全部趙軍南下反擊秦軍。

於是,李牧率領邊防軍主力南下,跟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在宜安(現在的河北嵩城)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高昂,如果這時候倉促迎戰,勝算實在不大。

李牧還是用了老一套,縮在家裡不出來,等到敵人的銳氣都快磨完的時候,再發動反攻。

桓一看,當年廉頗就用這招對抗王齕,今天李牧還用這招。於是,他率主力進攻別的地方,企圖誘使趙軍增援,以便進行殲滅。

李牧察覺到了秦軍的意圖,根本不理他,誰說都不理。一段時間後,秦軍的主力去攻打別的城去了,營中只有少量士兵留守。

由於趙軍當了很多天的縮頭烏龜,秦軍也就沒拿他當回事兒。這時候,李牧抓準時機,率領大軍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了留守的所有秦軍,收繳了秦軍老營中的所有輜重。

李牧判斷桓聽說老窩被端,必然會回來救援,就部署一部分兵力在正面阻擊敵人。

當趙軍正面與撤回的秦軍接觸時,早就埋伏在側翼的趙國軍隊突然殺出,對秦軍實施鉗形攻勢。

經過激烈的戰鬥,十多萬秦軍全部被殲滅。桓僅帶少數親隨衝出重圍。桓怕嬴政要他的腦袋,畏罪逃奔到了燕國。

過去秦國名將白起,封號武安君。李牧擊退了秦軍之後,趙王說李牧是趙國的白起,也封李牧為武安君。

轉過年來,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軍入侵,統兵大將是王翦。

王翦這次改變了戰法,兵分兩路,一路北上準備渡漳水攻邯鄲,襲擾趙國的都城。而他自己親率主力,準備攻擊邯鄲的背後,將趙國攔腰截斷。但因為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又有漳水和趙長城做依托,所以秦軍難以迅速突破。

李牧決定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他派手下大將司馬尚在邯鄲以南據守長城,自己則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

當兩軍相遇時,李牧督軍猛攻。這時候,趙軍一個個奮起廝殺,萬分神勇地保家衛國,打得秦軍大敗。隨後,李牧又帶大軍回到邯鄲,跟司馬尚合軍,準備進攻南路秦軍。

秦國的南路軍看北路軍被擊退了,知道難以獲勝,於是稍一接觸,就撤軍退走了,李牧再次挫敗了秦軍。這一仗為趙國贏得了喘息的時間,獲得了短暫的穩定。這也是趙國最後的輝煌了。

但是,這幾次軍事對抗下來,趙國的軍事實力也有很大的損失,李牧也已經沒有力量組織遠程追擊。

當時韓、魏兩國都聽命於秦國,尾隨秦軍攻趙。打跑了秦軍之後,李牧又向南進軍,抵抗韓、魏的進攻。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上北方地震,造成了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經相當衰弱。秦王嬴政又派大將王翦率主力軍,直下井陘,然後派楊端和率幾十萬大軍進圍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就在前一年,韓國已經被秦國滅掉了,韓王都做了秦國的俘虜。

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趙王只好再一次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率全軍抵抗入侵的秦軍。

反間計用一次靈一次

秦軍多次被李牧打敗,大將王翦知道李牧是自己的勁敵,這傢伙一日不死,秦軍一日不能在戰場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思來想去,秦王使出了拿手的反間計。

一方面,秦王讓王翦和李牧打打談談,故意拖延時間;另一方面,秦王派奸細到邯鄲,用大量金銀財寶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奸細告訴郭開,李牧私自跟秦軍講和,還不打算在趙國干了,並讓他把這件事兒告訴趙王。

郭開這個時候已經知道秦國是不可戰勝的了,就想提前抱大腿。同時他又接受了賄賂,自然就按照秦王的旨意行事。

於是,郭開就把秦國教給他的說辭,添油加醋地在趙王面前演繹了一遍。趙王對郭開的話半信半疑,就派自己的親信悄悄地到趙軍的駐地查看實情。

果然,親信看到李牧跟秦將王翦之間不斷有信使往來,就把郭開的話當真了。於是,趙王馬上下令革除李牧職務,改派趙蔥、顏聚代替李牧。

李牧聽完趙蔥宣讀的趙王命令,臉色陰沉地坐在那兒半天不動。他心想:「現在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趙王派人來奪自己的兵權,這裡邊一定有鬼。」

這個時候再去辯解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李牧拒絕服從趙王的命令。於是,郭開慫恿趙王派人逮捕李牧,將他捆綁起來,準備殺害。

臨刑之前,李牧痛心疾首地感歎道:「當年廉頗身為趙國將軍,卻沒有落個好下場,沒想到他的遭遇今天輪到我頭上了。」

李牧被殺之後,副將司馬尚的職務也被撤掉。在這個生死關頭,趙王的親近佞臣誅殺了領軍大將,秦國將士萬分高興。

過了三個月,王翦的主力軍大敗趙軍。代替李牧、司馬尚的兩個將領,一個戰死,一個逃亡。

很快,秦軍就攻下了邯鄲,趙王遷被俘,他的兒子公子嘉逃到了代地稱王。

自此,趙國已經不是趙國,而是代國了。代國苟延殘喘到公元前222年,也被秦國滅掉了。

就這樣,韓國和趙國最先被秦國滅掉。韓、趙被滅,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開始。這時候,其他殘存的國家對韓、趙兩國的完蛋懼怕得很,紛紛謀求對策。那麼,他們能想出什麼樣的辦法讓自己的國家苟延殘喘呢?

《袁騰飛講先秦·戰國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