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綜合劉大均、林忠軍等易學名家的說法:《周易》本來是一本占卜的書,但經過儒家的改造,成為一部重要的思想經典,並被稱為「群經之首」。

古代對「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bookof change的譯文就是取此意。

按現代學者劉大鈞在其《周易概論》中認為,具體地說,「周」字有二意:其一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其二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

「易」字也有二意。其一指變化,從文字學看,有說「易」字的構成是「日」、「月」。「易」上為「日」,下為「月」,象徵日月陰陽變化。有說「易」的甲骨文為象徵將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變換、交易。從《周易》內容看,包含著變化的思想:如卦爻辭中,《乾》卦從初爻到上爻,「龍」由「潛」、「見」、「飛」、「亢」的變化;《泰》卦中大小、往來、平陂、往復的變化;行筮時運算而顯示出數的變化,等等。《周易》中這種變化被註釋《周易》的《易傳》深刻明確地闡述出來。《易傳》所謂的陰陽交感、天地變化的思想成為中國先秦辯證哲學中的精粹。故「易」有變化之意。在《易經·系辭上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提供佐證:「是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它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哲學道理以及商業和數學等知識。其二指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按照古書記載,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

我們說的《易經》是由《經》和《傳》構成的,所以說《周易》是一部逐步形成的著作。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佔」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採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孔子儒家註釋《周易古經》的10篇著作為《周易大傳》。

(潘寧 趙前苗)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