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曲作家。最早提出「四大家」之說的是明代何良俊的《四友齋叢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元曲產生於金末的「俗謠俚曲」,包括「里巷之曲」和「胡夷之曲」。曲是繼詞之後可唱的詩體的總稱,包括散曲和雜劇。「元曲四大家」主要側重四位作家在雜劇方面的成就而言。

關漢卿(1220-1300年),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生平沒有詳細記載,後人根據史料推測他可能是元代太醫院的一個醫生。關漢卿是元代前期雜劇界的領袖人物。《析津志》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明代臧晉叔《元曲選》說他「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他還和當時的雜劇家、散曲家和戲曲演員交往親密,這些都為他的創作奠定了基礎。他的劇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會的黑暗,是元代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一面鏡子。《竇娥冤》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描寫一個弱小無依的寡婦竇娥反抗強暴寧死不屈,卻被誣陷殺人,最後冤死的故事,強烈控訴了統治者的殘暴和封建制度的罪惡。《魯齋郎》《望江亭》《蝴蝶夢》等劇作同樣揭示了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反映了尖銳的社會矛盾。在揭露社會黑暗的同時,關漢卿還塑造了一批鮮明的正面形象,尤其以下層婦女的形象最為突出。他筆下的婦女大多出身卑微,社會地位低下,是惡勢力漁色獵艷或殘酷奴役的對象,但她們都桀驁不馴,富有智慧和反抗精神。《救風塵》中的趙盼兒,《望江亭》中的譚計兒,《調風月》中的燕燕,這些人物都是文學史上的經典形象。他還寫過不少著名的歷史劇,如《單刀會》《西蜀夢》等。關漢卿的雜劇是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一個高峰,在塑造人物形象、處理戲劇衝突、運用戲曲語言等多方面均有傑出的成就,他是我國第一位傑出的戲劇大家。此外,他的散曲也非常出色,在元散曲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南呂一枝花·不伏老》,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白樸(1226-1306年),字仁甫,號蘭谷,釽州(今山西河曲縣)人。白樸自幼聰慧,喜愛詩詞曲賦,終生沒有參政任職。他的雜劇《梧桐雨》取材於唐代陳鴻《長恨歌傳》。全劇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為主線,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及唐朝由盛到衰的過程,結構層次嚴謹,詞曲華美,富有詩意。最後一折以唐玄宗聽雨打梧桐聲結尾,渲染悲劇氣氛,襯托唐玄宗淒涼的內心世界,非常成功。該劇對洪癉的《長生殿》影響很大。《牆頭馬上》是白樸的另外一部傑作,取材於白居易新樂府《井底引銀瓶》,塑造了敢於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婚姻的男女青年形象,尤其是李千金的形象,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白樸的詞風格清麗,《沉醉東風·漁夫》《寄生草·勸飲》《天淨沙·春、夏、秋、冬》等,清俊高遠,情景交融。

馬致遠(約1250——約1321年),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浙江行省務官,晚年退隱山林。馬致遠是享有盛名的戲曲家,他的雜劇《漢宮秋》最有影響。作品取材於漢代王昭君和親的歷史故事,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抨擊了朝中文武大臣在侵略者面前的怯懦無能,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這一愛國者的形象,這一形象對後世戲曲影響很大。《漢宮秋》有較高的藝術成就,結構緊湊,抒情色彩濃烈,詞曲蒼涼幽深,貼切地表達了人物的心情。此外,他的《薦福碑》《三醉岳陽樓》《三度任風子》等劇反映了當時官場的黑暗。馬致遠散曲的成就在元代作家中是最高的,他的散曲聲調和諧優美,語言清新豪爽,開闢了與詩、詞不同的曲的境界。小令《天淨沙·秋思》,以凝練的筆法,賦予秋天的景色以蕭瑟蒼涼的情調,烘托出天涯遊子的淒涼心情。套曲《夜行船·秋思》表達了對功名利祿的否定及對污濁現實的憤慨,有很高的藝術技巧。此外《壽陽曲·遠浦歸帆》《壽陽曲·山市晴嵐》等也很有特色。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詳。曾任杭州路吏。鄭光祖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倩女離魂》,取材於唐代傳奇《離魂記》。劇中王文舉與張倩女經父母指腹為婚,倩女的母親因為文舉沒有功名,不許二人完婚。文舉赴京應試,倩女魂魄相隨。文舉得官後二人同返故里。倩女靈魂和身體合一,與文舉成親。全劇塑造了一個敢於違背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抒情氣氛濃厚,心理刻畫細緻,文筆流暢,婉轉動人,對湯顯祖的《牡丹亭》有一定的影響。此外鄭光祖還著有《翰林風月》《王粲登樓》等劇。鄭光祖的散曲講究辭藻格律,風格典雅,有一定的藝術成就。

元曲除了「四大家」之外,還有許多優秀的作家作品。著名的雜劇有王實甫的《西廂記》、尚仲賢的《柳毅傳書》、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李好古的《張生煮海》、楊顯之的《瀟湘雨》等。散曲也有很多優秀作品,如張養浩的《潼關懷古》、雎景臣的《高祖還鄉》、劉時中的《上高監司》等。他們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共同把元曲推向元代文學之冠的地位,也對後世的小說、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產生了影響。

(盧月)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