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譴責小說

譴責小說是晚清小說流派,這個流派是在1900年以後繁盛起來的。清政府鎮壓了戊戌變法,出賣了義和團,內政反動腐朽,外交軟弱無能,使國勢衰微到了極點。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們紛紛通過創作小說來抨擊政府,揭露時弊,提出挽救社會的主張,從而形成譴責小說流派。魯迅概括這類小說的特點是「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於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並及風俗」(《中國小說史略》)。

清末譴責小說在內容上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題材廣泛,包括官場、商界、華工、女界、戰爭等各方面,以描寫官場最為普遍。在藝術風格上,繼承了諷刺小說的傳統,以極度誇張和漫畫化的手法,大力抨擊黑暗現實。在結構上,一般採用斷續連載的長篇形式。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有李嘉寶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四人被譽為清末四大小說家,他們的作品被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李寶嘉和《官場現形記》。李寶嘉(1867-1906年),字伯元,號南亭亭長,江蘇常州人。李寶嘉曾在上海編撰《指南報》,創辦《遊戲報》《世界繁華報》,後受聘於商務印書館,主編《繡像小說》。李寶嘉創作小說的目的在於揭露時弊,洗刷污濁,改進政治,推動社會進步,他還主張學習西方文明。《官場現形記》以官場為對象,著重揭露各種官僚的「齷齪卑鄙」、「昏聵糊塗」,集中暴露晚清官場的污濁、吏治的敗壞和統治集團的腐朽,反映了近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黑暗現實。它的問世促進了人們對清王朝腐朽本質的認識,並掀起了譴責小說的創作高潮。作者大量運用誇張手法,文筆生動,但人物缺少典型性,描寫過於渲染誇張,措辭也較浮淺。

吳沃堯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沃堯(1866-1910年),字小允,號繭人,廣東佛山人。曾主筆《采風報》《奇新報》《寓言報》等,主編《月月小說》,創辦過學校。吳沃堯痛恨清政府的腐朽、帝國主義的侵略,尤其憎恨懼洋媚外思想,主張開化、進步和維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以「九死一生」為線索,通過主人公20年間的遭遇和見聞,廣泛揭露了從1884年中法戰爭到1905年左右清末社會的黑暗現實,反映了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作品寫了200來件「怪現狀」,除官場外,還包括商場、洋場等,展示了當時的政治狀況、社會風尚、道德面貌和世態人情,反映的生活面比較廣。但由於題材龐雜,結構顯得鬆散。

劉鶚和《老殘遊記》。劉鶚(1857-1909年),字鐵雲,江蘇鎮江人。致力於數學、醫學、水利等實際學問,是中國第一個研究甲骨文的人。曾協助官員治理黃河,在總理衙門任職,參與外商對華貿易和近代實業,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曾賑濟災民。反對苛政擾民,主張創辦實業,使民眾擺脫貧困,國家走向富強,屬於洋務運動的務實派。《老殘遊記》描寫一個被人稱為老殘的江湖醫生鐵英在遊歷中的見聞和作為,小說的突出之處在於揭露了過去文學作品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所謂「清官」,其實是一些「急於要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作品反映的主要是山東境內的事件,但使人從中看到了封建官吏肆意虐殺百姓,在中華大地上造起一座人間地獄。和同時代的小說相比,《老殘遊記》在語言運用方面有獨特成就,尤其是寫景和人物刻畫,色彩鮮明,自然逼真。

曾樸和《孽海花》。曾樸(1872-1935年),字孟樸,號銘珊,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曾參與維新運動,致力於實業,精通法語和法國文學,創辦雜誌《小說林》《真善美》,對革命運動持同情支持態度。《孽海花》最初由曾樸的好友金天翮寫了6回,其餘內容由曾樸續寫。小說以洪鈞和趙彩雲為線索人物,展現了清末政治、經濟、外交和社會生活的情況,對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予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全書寫了200多個人物,從最高統治者慈禧、光緒,到官場文苑的達官名士,到下層社會的妓女、小廝,反映的社會生活面相當廣。書中角色大都影射現實人物,使人讀來耳目一新,在當時影響很大,選材、結構、語言等方面也獨具特色,魯迅稱讚說「結構工巧,文采斐然」(《中國小說史略》)。

譴責小說作家雖然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但由於對最高統治者抱有幻想,他們對現實所進行的抨擊和議論往往不觸及封建制度本身,而只是對救世道路的探尋,因此譴責小說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於其基本內容是揭露和抨擊清末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腐敗、黑暗,從形式到內容,都突破了傳統的樊籬,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響。

(盧月)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