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期,書法界出現了兩位以寫草書著名的大家——「顛張醉素」。「顛張」指的是張旭,「醉素」指的是懷素和尚。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曾官金吾長史,故人稱張長史。根據《新唐書·文藝傳》中記載:「旭,蘇州吳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世呼張顛。」張旭曾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在當時被合稱為「酒中八仙」。他下筆要借助酒後的一種迷狂狀態才能把內心的感情真正宣洩出來,這種情形與李白吟詩極其相似。張旭與李白不僅精神面貌上有相同之處,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極為相近。張旭志向遠大但是仕途卻歷盡坎坷,李白曾作詩道:「楚人每道張旭奇,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相隨。」就此把張旭作為知己。
張旭精通楷書,草書最為出名。他的草書線條飽滿厚重、筆勢肆意放縱,開創了草書的新局面,被稱為「狂草」。「狂草」千變萬化,寫成又會讓人感到氣勢磅礡,比較有利於書法家抒發自己的個性,為人們所喜愛,對後世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張旭本人也被後人譽為「草聖」。唐文宗時曾下詔令與李白詩歌、裴劍舞同稱為「三絕」。他的傳世作品不多,刻石《郎官石記序》是現存唯一的楷書作品。《古今法書序》中稱:「此序獨楷書精勁嚴重,出自自然。書一藝耳,至於極者乃能如此。其楷字蓋罕見於世,則此序尤為可貴耳。」張旭的《肚痛帖》為草書六行,共30字,筆力剛勁,富有變化。張旭的《古詩四帖》是唯一存世的墨跡,書寫於五色箋上,40行,共188字。全帖錄古詩四首,前兩篇是北朝庾信的《步虛詞》,後兩篇是南朝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巖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通篇章法嚴密,線條狂放,筆法觸目驚心,氣勢瀟灑曠達。
懷素(725-785年),字藏真,本姓錢,長沙(今屬湖南)人。懷素自幼出家為僧,但是他聰慧好學,精通梵文。據《書小史》等記載,懷素曾為了向張旭討教書法之道,專程來到長安。卻不料這時的張旭已經回到了故鄉,然而懷素也因此有幸結識了當時為殿中侍御史的顏真卿,且找到了他的表兄鄔彤。他們都曾得到過張旭的真傳,顏以「古釵腳」、「屋漏痕」等自然現象啟示懷素,懷素答道:「貧僧觀夏雲因風變化,奇峰迭起;又見牆壁坼裂之痕,無不自然。」從此之後,他的書法有了很大的進步。
懷素擅長草書,他的書法繼承了張旭的特點,但又加以新的變化。在注重氣勢的同時,也講究佈局的疏密、虛實、大小的對應,線條瘦而有力度,富有彈性。懷素晚年的書法風格逐漸變得雅致而豐潤,具有一種出神入化的神韻。《宣和書譜》中稱其「字字飛動,圓轉之妙,宛若有神」。懷素的傳世作品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墨跡《自敘帖》《苦筍帖》和《食魚帖》等。作為懷素狂草代表作的《自敘帖》寫於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年),126行,698字。全帖記敘了他學習書法的經驗歷程和入京的情況。首先描寫了作者到長安前後的創作和所見所聞,下筆舒緩,線條飄逸;然後又描寫了顏真卿對他的指教,筆勢逐漸趨於狂放;接著寫世人對他的讚賞,筆法變得高深莫測,任意揮毫;落款處似在高潮之後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全帖的書法靈活飄逸、疏密有致,筆力剛健,恰如當時讚美他的詩所寫,「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寒猿飲水撼枯籐,壯士拔山伸勁鐵」。
(孫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