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宋四家」

宋代的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被人們稱為「宋四家」。然而「宋四家」的說法在宋代並沒有人提出,它的出現最遲是在元朝的時候。南宋遺民、元朝人士王芝在《跋蔡襄洮河石硯銘》墨跡中曾說:「右為蔡君謨所書《洮河石硯銘》,筆力疏縱,自為一體,當時位置為四家。竊嘗評之,東坡渾灝流轉神色最壯,涪翁瘦硬通神,襄陽縱橫變化,然皆須從放筆為佳。若君謨作,以視拘牽繩尺者,雖亦自縱,而以視三家,則中正不倚矣。」

在蘇、黃、米、蔡中,以蔡襄的年紀最長,在書法上的成就也最為突出。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宋仁宗時期的進士,曾任翰林學士等,為北宋時的名臣和大書法家。蔡襄的書法結構嚴謹,講究法度,繼承了唐代書法的精神,又注重古意,注意在作品中體現作者的氣質與個性特色。所以,蔡襄的書法在當時被譽為當世第一。《宋史》中記載:「仁宗尤愛之,制《元舅隴西王碑》文,命書之。」說明宋仁宗對蔡襄的書法非常推崇。蔡襄傳世的作品不多,主要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謝賜御書詩》《持書帖》《茶錄》《自書詩》等。其中《茶錄》為其平生得意之小楷書,可以說是他的小楷中最為優秀的作品。字體遒勁有力,恪守法度,然而又不拘於法,活潑而沉著。

蔡襄《自書謝表》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官至禮部尚書。他不僅在文學上有著卓越的成就,還是北宋時期有名的書畫家。蘇軾的書法力圖突破古人的章法,主張不拘泥於成法,創立新的體格,重視作品中個人思想感情的表達。在《石蒼舒醉墨堂》中,蘇軾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並在《次韻子由論書》中提出創造「端莊雜流利,剛健含婀娜」的書體風貌。在蘇軾的主要傳世書法作品《黃州寒食詩》《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前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阿育王寺宸奎閣碑》等中,都可以看出蘇軾書法力求用筆生動,注重表達個人風貌,反對用傳統法則束縛書法家的主張。在他的傳世作品中,明顯可以看出蘇軾因所寫內容、寫時的心境不同,作品中的體貌和筆勢就有所不同,結構也參差變化。有的上重下輕,有的左右疏密排列不齊,有時顯得秀麗典雅,有時顯得平淡沖融,有時則雄偉峻峭,足以體現出作者「出新意於法度之外,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的才華橫溢、學問淵博的個人魅力。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老人、涪翁、黔安居士,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宋英宗時期的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他曾與秦觀、張耒、晁補之學於蘇軾門下,人稱「蘇門四學士」。他也同蘇軾一樣,在書法上主張發揮個性,認為「隨人做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題樂毅論後》)。黃庭堅的書法以誇張而又奇特的筆法韻味取勝。他的字中宮緊集,長筆畫向四周誇張地展開,疏與密形成強烈的對比,別有一番趣味。黃庭堅的草書得意於張旭和懷素,成就最為突出,用筆瘦勁奇麗,體貌縱橫出奇,千姿百態,又有少許篆書之意融入其中。晁補之曾稱他「章草似晉人,顛草似唐人」(《題魯直章草顛草》)。他的主要傳世草書代表作有《李白憶舊遊詩卷》《劉夢得竹枝詞卷》《諸上座帖》等,行書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等。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岳外史、中岳外史,人稱「米南宮」、「米襄陽」。官至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米芾的書法風格在「宋四家」中最為全面,筆法變化也最為豐富,又因其善取百家之眾長,故人稱「集古字」。米芾的書法以行書成績最為突出,他以晉人的書法為根基,又吸收了唐代書法大家的優點,形成風貌俊美的個人特色。他敢於自稱「刷字」,無非是因為其書法下筆疾速、筆力遒勁、瀟灑自如的風格特徵。米芾的傳世作品有《向太后挽辭》《蜀素帖》《苕溪詩帖》《拜中岳命帖》《虹縣詩卷》《草書九帖》《多景樓詩帖》等。

(孫愛迪)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