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

瘦西湖位於揚州市西郊,原名保障河、炮山河,又稱長春湖。因為此湖與杭州西湖相比,有另一種清瘦秀麗的特色,故稱為瘦西湖。瘦西湖名稱始於清乾隆年間。

瘦西湖的水源是彙集揚州西北部山岡的雨水於蜀岡南麓,從蜀岡兩峰(大明寺和功德山)間衝出,流經縱橫交錯的河溝,分幾支從東、南兩個方向進入運河而流進長江,起到排洪和水上交通的作用。歷代的造園匠師尤其是清代的造園匠師,利用30里流程長河,相形度勢來點綴園林,沿湖各園選址和建造,形成小院相套、層層相屬的總面積1000多畝的園林群,而水系串聯諸園起到一條紐帶的作用。各園之間互為對景,互相因借,突破了自身在空間上的局限,延伸和擴大了視野的廣度和縱深度,在佈局上呈現出融為一體的效果。瘦西湖造園的成就突出表現在「妙造」自然得體,山水經營匠心獨運,景觀序列連續緊湊,似一軸水墨山水長卷。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瘦西湖開挖蓮花梗新河,直通平山堂。當時揚州的一些鹽商,為了迎接乾隆南巡,在湖兩岸大興樓台亭閣,曲室迴廊;小至一花一木,一竹一石,無不別出心裁。據《水窗春囈》卷下記載:「自北門抵平山,兩岸數十里樓台相接,無一處重複。尤其妙者,在虹橋迤西一轉,小金山矗其南,五亭橋鎖其中,而白塔一區雄偉古樸,往往夕陽返照,簫鼓燈船,如入漢宮畫圖。五六七諸月,遊人消夏,畫船簫鼓,送夕陽,醉新月,歌聲遏雲,花氣如霧,風景尚可兼隨蘇杭也。」

清代瘦西湖共有二十四景,沈復在他的《浮生六記》裡曾作過這樣的描寫:「行途之風景,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如此。其妙處,在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觀其或亭或台,或牆或石,或竹或樹,半隱半露間,使遊人不覺其觸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斷難下手。」這就是前人對清代揚州瘦西湖風景的寫照。揚州的風景和名勝,都薈萃於瘦西湖的環抱,十里湖光,園林相接,連綿不斷,形成一條漫長的風景帶。它的特點,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島嶼、土丘,加以人工的修飾,構成一個山水環抱、儀態萬方的湖上勝境。

20世紀50年代初,瘦西湖的名園勝景已殘存不多,經逐步整理修復,現在的瘦西湖遊覽面積已達32.4公頃,水面游程4.3公里,其精華部分包括有長堤春柳、徐園、小金山、四橋煙雨、吹台、五亭橋和白塔等遊覽區和風景點。位於湖中長渚西端的吹台,相傳清代乾隆皇帝在這裡釣過魚,故又名「釣魚台」。台上重簷方亭有兩圓門,分別引入瘦西湖的兩個有代表性的主體建築:五亭橋和白塔。五亭橋落成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橋上築有五座亭子,形似蓮花,故又名蓮花橋。橋長十餘丈,高二三丈,花崗岩構築,造型別緻,在國內現存古橋中風格獨特。白塔為蓮性寺著名建築,現存白塔是清乾隆年間在舊塔基上重建的,高十餘丈,全部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為剎,中層是龕室,均呈圓形;下層為須彌座。白塔與橫臥波光中的五亭橋相映相襯,壯觀典雅。

(張雨)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