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佈局的傳統住宅的統稱,在中國民居中歷史最悠久,分佈最廣泛,是漢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歷史已有3000多年,西周時,形式就已初具規模。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宮殿、廟宇、官府都使用四合院這種建築形式,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廣泛使用四合院。不過,只要一提到四合院,人們便自然會想到北京的四合院。因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規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種各樣的四合院當中,北京四合院體現了四合院建築形式的主要特點。

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門、影壁、倒座、正房、廂房等若干單體建築組合而成。它們的結構都屬於中國傳統建築的木構架體系,甚至有些磚石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模擬木構建築,並由不同的典型式樣代表戶主的身份地位。

北京四合院規模小的只有一院,多數有前(外)後(內)兩院。

北京典型四合院鳥瞰、平面圖

一般外院橫長,大門開在前左角即東南角。進入大門,迎面在外院東廂房的山牆上築磚影壁一座,與大門組成一個小小的過渡空間。由此西轉進入外院。大門之西正對民居中軸的南房稱「倒座」,作客房。外院還有男僕室及廚房、廁所。從外院進入內院的中門,通常是一座稱為「垂花門」的小門屋,施懸山「勾連搭」頂(即前後兩個雙坡頂相接),標誌著由此進入內宅。在垂花門後簷柱處常設門扇,稱屏門,作用類同儀門,平時關閉,人由門前左右廊道繞入,遇大事或貴客到來時才開啟。以中門間隔內外,不僅保持了內院的安靜,同時也含有宗法禮制的意義。

方闊的內院是全宅的主院,北面正房稱「堂屋」,大多為三間,遵守著明清朝廷「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的規定。

正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作臥室。

正房開間和進深尺寸都比廂房大,故體量最大。在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社會,北京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人居住。

正房左右接出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作臥室或書房。這種一正房兩耳房的佈局稱作「紗帽翅」。

正房前,院子東西兩側各建廂房,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臥室。廂房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有時將偏南側一間廂房分割出來用作廚房或餐廳。

正房、廂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遊廊」把垂花門與這三座房屋的前廊連接起來,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經過露天。廊邊常設坐凳欄杆,可在廊內坐賞院中花樹。抄手遊廊把庭院分成幾個大小空間,但分而不隔,互相滲透,增加了層次的虛實映襯和光影對比,也使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員在這裡得到交流,為創造親切的生活情趣起了很大作用。

正房之後有時有一長排「後照房」,或作居室,或為雜屋。較大的民居可以在堂後再接出一座四合院,以居內眷。或更在全宅一側接出另外一組四合院,也有的在一側接出宅園。

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內院所有房屋都採用青瓦硬山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庭院方闊,尺度合宜,院中蒔花置石,一般種植海棠樹,列石榴盆景,以大缸養金魚,寓意吉利。

北京四合院就像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生活空間,最為人們所鍾情。

(張雨)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