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東漢末年,經過黃巾大起義的沉重打擊以及軍閥混戰,東漢王朝已經威權掃地,漢獻帝身上除了一件襤褸的皇袍外已是所剩無幾。一些地方割據勢力甚至還想自己當皇帝,如按《三國誌·魏書·袁紹傳》記載,公元195年盤踞江淮一帶的袁術就公然假造圖讖符命,以「應天順命」的名義自立為帝。失敗後,又將帝號歸之佔有青、冀、幽、並四州的兄長袁紹,「紹陰然之」。其實在此之前,袁紹已暗地裡使人散佈「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的政治謠言,並私刻玉璽,也企圖登上皇帝寶座。在這樣的形勢下,曹操卻採取了同這些人完全不同的策略:他以尊王室的面目出現,把皇帝牢牢掌握在手裡,再以天子的名義去和天下諸侯一爭雄長,這就是有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個策略最早是由曹操的謀士毛階提出來的。毛階在曹操收編青州黃巾軍之時就開始跟隨他,當時曾向曹操分析天下形勢,提出「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接受了這一建議,當漢獻帝還在長安時,便多次遣使通好,以加強聯繫;後當獻帝被楊奉、韓暹劫持到洛陽時,他毅然決定親率軍隊趕赴洛陽,把獻帝搶到手,後又在董昭等人的策劃下把獻帝轉移到自己控制的許地,並以許為都城,自己則以輔佐王室的身份,用漢王朝的名義推行其政治主張。

由於採取了這一策略,曹操在與自己的軍事對手較量中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漢獻帝雖然被迫東流西徙,居無定所,但他畢竟是皇室最高權力的象徵,袁紹的謀士沮授就指出:「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曹操還利用士大夫階層對漢庭的傳統感情,廣泛招納天下賢士俊傑,擴充自己的政治勢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決策表明曹操目光遠大,在當時與曹操集團對立的其他集團中,也有人曾提出相同的主張,卻沒有得到採納和貫徹。例如,袁紹的謀士沮授在漢獻帝流亡期間就曾向其建議,應當迅速決策把這個寶貝天子搶到手,但袁紹卻只想到若逢迎天子,「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還不如自己當皇帝來得方便,因此沒有聽從。這種打算充分表現了袁紹目光短淺,頭腦簡單。

曹操

當然,曹操馳騁疆場、南征北戰的目的絕不是如他所聲稱的匡復漢室,只是為了曹魏集團的利益,為了謀取天下霸主的地位。因此,稱不稱帝只是表面問題,實際上他仍要獨攬大權,使文武百官全部臣服於他,為此,曹操耍盡各種手段來營建個人的絕對權威。漢獻帝雖然軟弱,但畢竟是天子,當時忠於漢室的仍大有人在。因此,漢獻帝既是他爭雄天下師出有名的旗號,也是他樹立個人絕對權威的障礙。但為了維護自己的絕對權威,他也決不允許在漢獻帝周圍聚集起任何膽敢反對他的勢力,即使是皇帝的后妃觸犯了他,也要嚴懲不貸,如戮殺伏皇后。這除了有向皇權挑戰的意味之外,還有著殺一儆百的意思。如此之下,誰還敢謀反作亂、不俯首聽命!

如果說收編黃巾起義部隊使曹操得到了稱雄北方的軍事力量,利用漢獻帝的旗號來號令天下則是曹操稱雄北方的政治資本。在此以前,他同李莈、郭汜、二袁、呂布等人一樣,不過是割據一方的地方軍閥,其勢力甚至還不如他們;但在此以後,他受封大將軍,利用天子之名收河南,扶關中,破袁術,滅呂布,又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取得統一北方的決定性勝利。曹操與漢獻帝的關係,是其政治生涯中最大的轉折,他正是利用漢獻帝這座階梯,才登上了最高權力寶座。

(趙永偉)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