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拜占庭 基督讓人為難

拯救帝國,對希拉克略來說並不容易。

希拉克略原本是亞美尼亞人(Armenians),父親則是東羅馬帝國的非洲總督,也叫希拉克略。當時,非洲總督權力極大,在任皇帝則被認為很不稱職。那個依靠政變上台的傢伙根本無法對付日趨嚴重的內憂外患。帝國需要強者,人民需要領袖。因此,當希拉克略的艦隊在秋高氣爽之日來到君士坦丁堡準備奪權時,城內城外竟是一片歡騰。

躲進教堂的老皇帝則被兩個元老院議員捆綁起來。他毫無懸念地被罷黜,並處以極刑,還被株連九族。臨刑前,這個倒霉鬼用充滿怨恨的目光看著新皇帝希拉克略,然後鼓起勇氣不無嘲諷地對他說:你會更好!

希拉克略記住了這句話。

拜占庭索利多金幣,直徑20毫米,重4.45克。正面是希拉克略一世及長子希拉克略·君士坦丁、次子希拉克羅納斯戴王冠的站像。背面有十字架及基督符。英勇的希拉克略一世35歲時即位。

事實上,接過權杖的希拉克略一直都很努力。他即位之後就毫不猶豫地進行了全面改革,調整政府機構,整頓財政系統,加強軍事建設,甚至親自出面與阿瓦爾人談判,帶兵跟波斯人作戰,結果卻是僅僅倖免於被俘。看來,脆弱的帝國已是積重難返,希拉克略必須借助更為強大的力量。

他想到了宗教。

跟君士坦丁相信十字軍旗戰無不勝一樣,希拉克略也認為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年,從迦太基(Carthage)起航前往君士坦丁堡時,這位年輕的將領就把一幅聖母瑪利亞的畫像釘在了自己的船桅上。現在,他當然也堅信上帝、基督和聖母絕不會讓異教徒長期佔領聖城和大主教的駐節地,無論這些異族是波斯人、阿瓦爾人還是斯拉夫人。

因此,在完善制度和積蓄力量的同時,希拉克略也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循循善誘地告訴臣民們,帝國將要進行的是一場信仰的保衛戰。神聖的上帝之劍將刺向邪惡的魔鬼心臟,淪陷區的基督教兄弟則將得到解放。

希拉克略的這一說法得到了教會的支持。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打開庫門慷慨解囊,甚至允許帝國政府借用教堂的金銀盤子來鑄造硬幣。這位大主教還請人在城門上畫了基督和聖母的像,以至於在後來的危難關頭,不少虔誠的信徒親眼看見聖母本人出現在城牆上,而且就在自己身旁。

於是,公元622年,希拉克略率領他的軍隊在大主教的祝福下開始了遠征。此後漫長而艱難的戰鬥毋庸贅述,那不是我們要關心的事情。總之最後的結果,是拜占庭的大軍在公元627年的年底兵臨泰西封城下,並於次年4月3日與波斯人簽訂了條約,戰爭以希拉克略的全勝宣告結束。

這是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前一年的事。

兩年後,也就是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的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波斯人掠去的真十字架被送回耶路撒冷。這件聖物是由希拉克略赤著腳扛進聖城的,由此證明了上帝是如何寵愛他赤誠的僕民。至於留給波斯人的,則是此起彼伏的內亂和無政府狀態,以及最終被阿拉伯人滅亡的命運。

十字架本是用來處死戰俘、罪犯的刑具。基督教傳說中耶穌遭陷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從此,十字架成為基督教徒信仰的標誌。不同的基督教派系,使用的十字架也不盡相同,據說有三百種之多。

異教徒們安靜了,基督教的世界卻喧囂不已。

事實上就在希拉克略為帝國的存亡殫精竭慮時,基督教各派別也一刻都沒有停止他們的口水戰。爭論的焦點在於耶穌基督的性質,爭論的原因也很簡單:基督是上帝之子,又是聖母瑪利亞生的。那麼,基督到底是人還是神?或者既是人也是神?他的本性又是什麼?神性?人性?是只有神性或只有人性,還是既有完整的人性,又有完整的神性?

基督真是讓人為難。

這並不奇怪。因為無形的上帝使凡人受孕,生下可以復活的耶穌,本身就很荒謬。然而正因為荒謬,才需要信仰也只能信仰。這是基督教神學家德爾圖良(Tertullianus)的基本觀點。他的話,道破了信仰的秘密和宗教的天機。

沒錯,如果想得清楚,那又何必信仰?

實際上,如果說宗教也是一種思考,那麼,它思考的也只是宇宙的終極問題,而終極問題是不可思考的,或者說是想不出答案的。答案只在信仰之中。作為答案的上帝,不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信仰的直白。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也只作為信仰而存在,無須證明也不能證明。

難怪有人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也因此,聰明的做法是放棄爭論,虔誠信仰。

但是這很難。事實上,理性地意識到荒謬需要信仰或信仰必定荒謬,是只有德爾圖良這樣的人才能達到的境界,也是了不起的境界。對於一般信眾而言,如果不想迷迷糊糊地相信(迷信),就必須把上述問題都搞清楚。教會也有責任給廣大信眾一個交代,否則就是失職。

教會給出了解釋,而且這解釋正是德爾圖良在公元3世紀提出的,叫「三位一體」(Trinity)。這種學說認為,作為無須證明的宇宙本體,上帝只有一個,卻又包含著三個同等的位格(Person),即智慧生命的存在顯現。第一個位格是造物主,即聖父;第二個是道成肉身的救世主,即聖子;第三個是永遠存在於基督徒心靈中的指導思想,即聖靈。

「三位一體」論主張:聖父、聖子、聖靈為同一本體、三個不同的位格。通俗地說:僅有獨一的天主;聖天父完全是天主,聖子完全是天主,聖靈完全是天主;聖天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天父。

聖父、聖子、聖靈,雖然是三個位格,本體卻只有上帝一個。一個本體,三個位格,就叫「三位一體」。不過,這樣的教義不能靠思考去理解,只能靠信仰來接受。德爾圖良甚至說,讓柏拉圖和辯證法什麼的見鬼去吧!我們要做和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除此之外,別無所信!

這當然是真正的信仰,可惜偏偏有人叫板。利比亞的主教阿里烏(Arius,又譯阿利烏)就跳出來說,不管上帝有幾個位格,反正基督是人不是神。因為既然上帝唯一,如果又說基督是神,那就成了多神教。這不能說沒有道理。

但是這樣一來,基督的性質便又一下子成了問題。如果基督是人,那麼他也有神性嗎?如果沒有,請問憑什麼成為救世主?如果有,他的人性和神性又是什麼關係?

正統教義的說法是:一個位格,兩個全性。

也就是說,基督只有聖子這一個位格,卻有人和神兩個完全的本性,也有完全的人格和完全的神格。他的神格與聖父同體,人格則與世人相同,但沒有原罪。因此,基督作為聖父的獨生子,是二性的,也是一位的。

一性派(Monophysitism)卻不同意。他們認為,既然是本性,那就只能有一種。基督雖然是人,但他的人性已經完全地融入了神性。因此從本質上說,基督只有一個本性,這就是神性。只有人性或兼有二性的說法是不通的。

這可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來,最好的辦法是「一個基督,各自表述」。反正大家都是基督徒,也都是羅馬人。愛國不分先後,信教不分派別,豈不天下太平?

可惜都不幹。

不干也有道理。作為主教和神學家,當然希望自己的主張能夠佔上風。作為帝國,既然為了統一臣民的思想而選擇了基督教,又豈能容忍他們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羅馬皇帝不能坐視不管。

事實上他們也管了。只不過,君士坦丁的做法比較粗魯和野蠻。他在主教會議上強迫阿里烏派接受正統觀念,否則就逮捕法辦。希拉克略則想兩面討好。他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基督雖然有人和神兩種本性,卻只有一個意志,這就叫「基督一志論」(Monothelitism)。

那麼,問題解決了嗎?

沒有。爭論的雙方都對這種說法不滿,以至於希拉克略派到亞歷山大城的新主教也不得不動粗。血腥的鎮壓當然不可能換來衷心的擁護。到君士坦斯二世(Constans Ⅱ)執政的時代,更加無法遏制的衝突和悲劇終於釀成。

《易中天中華史:禪宗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