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理念 東漢之亡

東漢是傷勢過重不治身亡的。

傷,有內傷,有外傷。外傷就是農民起義,內傷則是統治階級內部曠日持久、錯綜複雜的鬥爭。

那就先看內傷。

與劉邦以一介平民開創帝業不同,劉秀是豪門巨族出身,依靠的是以南陽大族為骨幹的豪強集團。後來他分封功臣,提倡儒術,原因也在這裡:一起打江山的豪強必須得到酬謝,主張家天下的儒學則能鞏固其統治。

這就與西漢有所不同。

西漢實行的是戶籍管理制度。所有臣民都要按戶登記在冊,叫編戶;編入戶籍的臣民一律平等,叫齊民。這是有利於帝國統治的,因為可以保證皇帝的高高在上。

然而到西漢末年,齊民已經不齊,帝國之臣開始兩極分化。大部分人或貧或賤,成為寒門或庶族;極少數人或富或貴,成為豪門或望族,社會結構發生大變化。

換句話說,西漢前期的臣民,就像馬克思所說是裝在一個口袋裡的馬鈴薯,個頭都差不多,皇帝當然也不難君臨天下。現在某些馬鈴薯卻變成了巨無霸,夾在了皇帝與小民當中,又該如之何呢?

那就只能看皇帝的能耐了。

可惜東漢的國運不佳。頭三個皇帝還不錯,既有執政能力,壽命也算長,光武帝享年六十二歲,漢明帝四十八歲,漢章帝三十三歲。這就已經一代不如一代,沒想到後面的皇帝更慘,繼位時年紀小,活的時間也不長。

和帝十歲,享年二十七歲。

殤帝百日,享年二歲。

安帝十三歲,享年三十二歲。

順帝十一歲,享年三十歲。

沖帝二歲,享年三歲。

質帝八歲,享年九歲。

桓帝十五歲,享年三十六歲。

靈帝十二歲,享年三十四歲。

章帝以後八個皇帝,包括沒算進去的少帝劉辯(十七歲)和獻帝劉協(九歲),繼位時沒有一個是成年人。活得最長的桓帝和靈帝,又是著名的昏君。

那麼,誰來治國?

外戚和宦官。

這是東漢的兩大勢力集團,他們之間的鬥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原因很簡單,皇帝年幼,只能太后臨朝,外戚專政。皇帝長大要奪回權力,又只能依靠宦官。結果是外戚和宦官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直鬧到亡國。

鬥爭殘酷而血腥。第一次火並在和帝時期,第二次在安帝死後,兩次都是外戚失敗,他們的兄弟和同黨則不是自殺,就是伏誅。這還算是客氣的。到桓帝聯合宦官消滅外戚梁冀時,可就是滿門抄斬,血流成河了。

停戰時也好不到哪裡去。朝政被他們輪流把持,仕途則被他們坐地分贓。大體上中央官是外戚黨羽,地方官是宦官黨徒。東漢的政治,被他們搞得烏煙瘴氣。

更嚴重的是還要謀殺皇帝。

被謀殺的是質帝。質帝死時雖然只有九歲,卻看出梁冀的不臣之心。有一天上朝時,質帝看著梁冀說:這是個跋扈將軍。於是,梁冀當天就給質帝送去了毒餅。

質帝緊急召太尉李固進宮。

李固問:陛下怎麼得的病?

質帝說:吃了餅,肚子疼,喝口水還能活。

旁邊的梁冀卻冷冰冰地說:會吐的,不能喝。

話音剛落,質帝駕崩。

李固伏屍大哭。

於是,梁冀便把李固也殺了。[21]

這就實在讓人看不下去。君為臣綱可是帝國的根本所在,豈能動搖?天下人的天下,又豈能由他們瓜分?

另一個勢力集團拍案而起。

這個集團就是士人。

士人集團也就是官僚集團,因為兩漢的官僚隊伍主要由士人組成。士人就是讀書人。他們以讀書為生涯,兼事農業,世代如此,正所謂「耕讀為本,詩書傳家」。

讀書沒有經濟效益,出路是做官。一個家族如果有人因為讀書而做官,讀書就會成為風氣,做官的人則會越來越多。如果世代屢出高官,那就成為名門望族。再加上門生故吏親朋好友,則會形成不小的勢力。

當然,這也是利益集團。

不過,雖然都要講利益,三大集團卻並不一樣。外戚和宦官只有利益,士人卻還有理念、氣節、操守、追求和情懷。這是他們讀書讀來的,也是光武帝倡導的。

光武帝即位後,一方面四處宣揚圖讖,另一方面則大力表彰氣節。作為高明的政治家,他很清楚圖讖之類只能愚弄匹夫匹婦,氣節操守才能撐起國家棟樑。因此他做了一件很聰明的事:不肯出來做官的,尊重其個人選擇。[22]

此舉影響深遠。因為對於讀書人,最擋不住的誘惑就是做官。如果歸隱山林能夠得到皇上的肯定,那麼,進入官場的士人也應該能夠潔身自好。

這可真是綱舉目張。

因此東漢的士風清朗一時。士人以道德相標榜,以天下為己任,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面對朝政的混亂,一大批德高望重的知識分子以京都洛陽為陣地,以三萬太學生為後援,口誅筆伐,評頭論足,掀起了輿論的狂潮。

唇槍舌劍所指,就是宦官集團。

依靠宦官剷除異己的漢桓帝震怒。公元166年,也就是羅馬使團訪華那年,桓帝指名道姓以「黨人」罪名逮捕二百多人,判處終身禁錮,史稱「黨錮之禍」。

讓桓帝沒有想到的是,黨錮之禍給受害者帶來的卻是崇高的榮譽。太學生和知識界開始給他們做排行榜,名譽最高的叫三君(意見領袖),其餘則有八俊(俊傑)、八顧(楷模)、八及(導師)、八廚(慈善家)。

這些人統稱名士,也叫清流。

清濁不兩立,衝突還會再起。

公元169年,漢靈帝製造了第二次黨錮之禍。這一次的打擊面更大:被殺一百多人,禁錮六七百人,太學生被捕一千多人。帝國的知識精英,幾乎被一網打盡。

人品的高下,人心的向背,卻也在這時顯現出來。

李膺是八俊之首,通緝令下達時正好隱居鄉下。鄉人勸他逃亡,他卻選擇自投羅網。李膺說,遇事不避難,獲罪不避刑,才是氣節。結果,李膺死於獄中。

吳導是朝廷派出去逮捕范滂的,到了縣裡卻抱著詔書號啕大哭,縣令郭揖也解下印綬準備跟范滂逃亡。范滂卻謝絕了他們的好意,慷慨赴死,時年三十三歲。[23]

什麼叫精英?這就是。

知識精英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產,如果遭到如此大面積的打擊,王朝離覆滅也就為期不遠。可惜桓帝和靈帝都意識不到這點,只有死到臨頭才可能被嚇醒。

果然,十五年後,漢靈帝大赦黨人。

因為黃巾軍打過來了。

[21]見《後漢書》之《梁冀傳》和《李固傳》。

[22]見《後漢書·逸民列傳》。

[23]見《後漢書·黨錮列傳》。

《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