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周大封建 邦國制度

邦國制度的核心,是「封建」。

這裡說的封建,不是封建社會或封建主義,跟封建禮教或封建迷信更是兩回事。其實迷信跟封建毫不相干,禮教前面冠以封建二字也是亂點鴛鴦譜。封建,通俗地說就是「分封」,但叫「封建」更準確。因為不但要封,而且要建。封就是封邦,建就是建國。封和建,都是動詞。邦和國,是名詞。封邦建國,是動賓詞組。這是本來意義上的「封建」。

先說「封」。

封就是「爵諸侯之土」。這是許慎的解釋,也是學界的共識。說白了,就是分封諸侯的時候,要給他一片領土,一個地盤,還要明確地劃出疆界。

這就得「封」。具體做法,是在邊境線上挖溝,叫「溝封」。挖出來的土,堆在兩邊高高隆起,叫「封土」。土堆上面還要再種樹,叫「封樹」。種樹主要是為了加固隆起的封土,防止坍塌,同時也更醒目。至於那條溝,也有多用。它是疆界,也是渠道,平時蓄水養樹,澇時可以排洪。

顯然,封的意義在「疆」,所以也叫「封疆」。封出來的政治實體,就叫「邦」。在古文字中,邦和封可以是同一個字,不過封是動詞,邦是名詞,相當於今天所謂「國家」,但又不能叫「國家」。因為在先秦,國是國,家是家,並不能混為一談。而且春秋以前的邦,包括宋、齊、魯、衛、晉、燕、楚等等,嚴格說來只有「半獨立主權」。成為「獨立主權國家」,要到戰國。

◎甲骨文「封」(甲2902)◎甲骨文「邦」(前四·一七·三)

不叫國家,叫什麼?

邦國。[4]

邦國是最合適的稱呼。因為所有的邦,都包括城市和農村。城市叫國,加上農村叫邦。邦是全境,國是都城,邦比國更準確。當然,邦與國也可以通用。因此,叫邦,叫國,叫邦國,都行。叫國家,不行。

邦國有大小。小一點的,是一個城市加周邊農村。因此,其國名往往從邑。這就是「城市國家」。大一些的,是以一個中心城市為首都,再加若干城市和周邊農村,這就是「領土國家」。西周初年,大多數邦國都是城市國家。只有周例外,有豐、鎬、洛邑好幾個城市。

周,也是邦國嗎?

也是。只不過,是最大也最高級的。周的國君稱王,因此是王國。而且,也只有周君可以稱王。其他邦國之君,或為公(如宋),或為侯(如齊),或為伯、子、男,不等。但他們可以統稱為侯。因為侯是「有國者」,或「封藩守疆之殊爵」,也就是在邊疆保衛天子的人,所以又叫「侯衛」。侯是很多的,所以叫「諸侯」,也就是「諸多的侯」。等到戰國,諸侯們紛紛稱王,邦國制度就解體了。

由周王國和諸邦國組成的世界,叫「周天下」。這個天下,跟秦漢以後的大不一樣。秦漢以後,是「一個天下,一個國家,一個天子,一個元首」。比方說,秦帝國與秦天下是合一的,秦天子也就是秦皇帝,這就叫「帝國制度」。

邦國制度則不同,是「一個天下,許多邦國,一個天子,許多元首」。天下只有一個,即周天下;天子也只有一個,即周天王。但在這個天下裡面,有許多邦國,比如宋公國、齊侯國、鄭伯國、楚子國、許男國,等等。這些邦國,都有自己的元首,而且不一定同姓。

這樣的天下,怎麼能叫「王朝」?

也只能叫「國家聯盟」。

這樣的國家聯盟,或多或少有點像英聯邦。但,英國不是聯邦的「宗主國」,女王也不「封建諸侯」。英聯邦的成員國,包括英國與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等,都是平等的。聯盟則是「鬆散的聯合體」,成員國可以加入,也可以退出。

◎周代部分地名從邑國名

國名 姓及始建之君 所在地 邘(yu) 姬姓,武王之子 河南沁陽西北邘台鎮 邢(xing) 姬姓,周公之後 在今河北邢台市內 (qi) 姬姓,文王之子 陝西岐山縣東北 邠(bīn) 姬姓,周太王之國 在今陝西彬縣 邶(bei) 紂王之子 在今河南淇縣以北、湯陰縣東南一帶 邰(tai) 姜姓 陝西武功縣西南 (zai) 姬姓 河南民權縣東 邿(shī) 妊姓,魯之附庸國 山東濟寧市東南 郕(cheng) 姬姓,武王之弟叔武 河南范縣境內 邾(zhū) 顓頊之後 故城在今山東省鄒縣東南,後遷至湖北黃岡 郇(xun) 姬姓,文王之子 山西臨猗縣南 郜(gao) 姬姓,文王之子 山東成武縣東南 (xi) 古蜀中小國 在今四川邛崍 (yǎn) 嬴姓,商之盟國 山東曲阜縣舊城東 郲(lai) 姜姓 山東黃縣東南萊子城一帶 郳(ni) 曹姓,邾侯之後 山東滕縣東 周(zhōu) 姜姓,炎帝之後 郭(guō) 春秋國名 山東北部某地 郯(tan) 傳為少昊之後 山東臨沂郯城北 (ji) 黃帝之後 北京市西南 鄅(yǔ) 妘姓 山東臨沂縣北 鄎(xī) 姬姓 河南息縣東南 鄒(zōu) 曹姓,顓頊之後 山東鄒縣東南紀王城 鄟(zhuān) 魯之附庸國 山東郯城縣東北 鄘(yōng) 管叔封地 河南新鄉西北 (tan) 山東章丘西 鄦(xǔ) 姜姓 河南許昌縣東 鄫(zēng) 姒姓,夏禹之後 山東棗莊市東 鄩(xun) 姒姓 山東濰縣西南 鄧(deng) 曼姓 河南鄧縣 鄶(kuai) 妘姓,祝融之後 河南密縣東南

周天下卻頗為不同。

首先,周天下在理論上和名義上是周和周王的,周聯盟的成員國不是「加盟國」,而是「隸屬國」。其次,周王國與諸侯國,周天子與各國君,是君臣關係,並不能平起平坐。第三,各諸侯國的主權和治權,至少在名義上都是周天子授予的,天子對他們不但要封,而且要建。

建,也許比封更關鍵。

[4]實際上,國原本叫邦,比如「邦交」,比如「邦有道」或「邦無道」。後來,由於避漢高祖的諱,許多文獻中的「邦」都改成了「國」。因此,叫「邦」,叫「國」,叫「邦國」,都沒錯。

《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