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決定征討孫權。
東征是在關羽敗走麥城的兩年半以後。這就至少說明此戰的目的,並不完全是為關羽報仇。真正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這段時間內天下大勢的變化。
實際上,關羽死後一個月,重大事件就接連發生。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去世,太子曹丕繼承魏王王位。十月,曹丕逼漢獻帝禪讓,代漢稱帝,改元黃初。第二年四月,劉備稱帝,建元章武。八月,孫權接受曹丕冊封的吳王稱號,次年建元黃武。
這樣一來,當時的天下就有了三種年號(曹魏的、蜀漢的和孫吳的),兩個皇帝(曹丕和劉備),一個獨立王國的國王(孫權),三分天下之勢初步形成。
與此同時,孫劉聯盟也公開破裂。
奪取南郡後,孫權與劉備徹底翻臉,宣佈只承認劉璋是益州牧,曹操則宣佈孫權兼任荊州牧。也就是說,孫權承認曹操是中央,曹操承認荊州是孫權的,他們也都不承認益州是劉備的。按照這個邏輯,原本既是荊州牧,又是益州牧,還是豫州牧的劉備,現在什麼都不是。
劉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
於是,劉備在稱帝六個月後,發動了順江東下討伐孫權的戰爭。由於劉備駐軍猇亭(猇讀如消,在今湖北宜都北)和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故史稱「夷陵—猇亭之戰」,簡稱「夷陵之戰」或「猇亭之戰」。
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堪稱這段歷史上的三大戰役,而且都以戰爭發動者的失敗而告終。官渡之戰是袁紹發動的,袁紹失敗。赤壁之戰是曹操發動的,曹操失敗。夷陵之戰是劉備發動的,劉備失敗。
這是天意,還是人謀?
人謀。
其實,殺死關羽奪取荊州以後,孫權就很清楚自己與劉備的關係已經徹底破裂,即便承認他是益州牧也無濟於事。於利,劉備要奪回荊州;於義,劉備要報仇雪恨。一場大戰勢所難免,孫權不能不未雨綢繆。
因此劉備稱帝后,孫權就把自己的前線指揮部從公安遷到了鄂城(今湖北鄂州),改名武昌(不是現在湖北武漢的武昌區),並在長江沿岸布下道道防線。可見孫權一直在提防劉備,他打的是有準備之戰。
為此,孫權還在政治上積極靠攏曹魏,甚至向代漢稱帝的曹丕上表稱臣,等於公開承認曹丕篡漢是正當的,曹魏政權是合法的。對此,江東集團頗有不同意見。孫權卻坦然地說:想當年,高皇帝不也接受了項羽的封號,當了漢王嗎?隨機應變,權宜之計,有什麼關係呢?[37]
這也就是孫權才幹得出來的事。
事實上,容貌奇偉目露精光的孫權十分沉得住氣。前面說過,他其實是贊成魯肅的設計,也是準備要當皇帝的。但是他不著急。因為他相信的政治哲學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因此他總是後發制人,也總是笑在最後。
相反,劉備卻很浮躁。
公元221年5月15日(曹魏黃初二年四月丙午),劉備在成都西北武擔山即皇帝位,七月便御駕親征,並且命令張飛到江州(今重慶)會合。結果張飛還沒動身,就被部下殺死,首級也被拎到孫權那裡去了。
這可真是出師不利,劉備卻一意孤行。忠誠而英勇的趙雲由於對東征持保留意見,甚至不得隨軍。這時,關羽陣亡,黃忠病故,張飛被殺,剩下的馬超防魏於北,趙雲不受信任,東征的隊伍中還有像樣的將領嗎?[38]
沒有。這個隊伍中也沒有一流的謀臣和軍師。龐統早已戰死,法正也已去世,諸葛亮鎮守成都走不開。指揮這場戰爭的,只能是劉備自己。
劉備卻屢犯錯誤。
其實,劉備軍中也有明白人,偏將軍黃權就是。黃權對劉備說,吳軍驍勇善戰,不好對付;我軍順江而下,進易退難。因此黃權建議,由他自己擔任先鋒試探深淺,劉備則在後方坐鎮指揮,以免孤軍深入的風險。[39]
可惜劉備不聽。他把黃權打發到江北,自己則不顧一切地向前推進,率領大軍穿過長江三峽,並在公元222年的農曆正月打進了東吳王國的西大門夷陵。
吳軍卻大踏步地撤退了。
下令撤退的是陸遜。陸遜跟孫權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沉得住氣的人。他很清楚,劉備來者不善銳氣正旺,又憑借高地據守險要,因此必須避其鋒芒打持久戰。只要把蜀軍拖成疲勞之師,就能靜觀其變以求一逞。
陸遜的估計完全不錯。來勢洶洶的蜀軍被死死堵在猇亭前線,只能駐紮在夷陵到猇亭數百里的崇山峻嶺間。這是陸遜主動讓給劉備的,卻未必是什麼福地。
劉備當然不會坐等。可惜,儘管他一再挑釁,陸遜卻穩坐釣台拒不應戰。一連幾個月找不到決戰機會的蜀軍情緒低落,再加上運輸困難,給養不足,天氣漸熱,他們的人心越來越渙散,實際上已成強弩之末。
這時陸遜宣佈,反攻的時機到了。
就在吳軍士氣高漲之時,劉備的破綻也暴露無遺。他到達猇亭前線後,放棄了水陸並進的有利條件,反而命令水軍上岸,立營數十屯,綿延七百里。遠在洛陽的曹丕得到消息後立即斷定:我看孫權的捷報就要來了。[40]
陸遜用的,則是赤壁之戰中的老辦法。他命令先頭部隊的士兵每人都帶一把茅草,到了劉備的軍營就放火,同時進行猛攻。一旦火勢形成,諸軍同時出擊。
這一辦法果然奏效。在陸遜的號令下,吳軍主力齊集猇亭大戰劉備,連拔蜀軍四十餘營。劉備猝不及防,焦頭爛額倉皇出逃。蜀軍土崩瓦解,狼奔豕突,屍骸塞滿長江漂流而下,再也回不了益州。[41]
陸遜一戰告捷。
這是繼官渡和赤壁之後第三次劃時代的戰爭。官渡之戰後,北部中國成了曹操的天下;赤壁之戰後,南部中國成了對抗的力量;夷陵之戰後,曹魏固然過不了長江,孫吳和蜀漢也吞併不了對方。
圖據《中國歷代戰爭史地圖集》。
三國鼎立,已成定局。
劉備的野心也畫上了句號。他在閏六月兵敗猇亭,八月退回巫縣(今重慶巫山),之後駐蹕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不久,劉備就染疾在身,回天無力。據說,他曾寫信給陸遜,表示將要捲土重來。陸遜卻坦誠地勸他不必送死,還是安心養傷為好。[42]
實際上劉備也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有條不紊地安排後事。他把十七歲的長子劉禪(讀如善)托付給了丞相諸葛亮,並為他選擇了一位副手——尚書令李嚴。
公元223年6月10日(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劉備駕崩於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43]
諸葛亮的時代開始了。
[37]見《三國誌·吳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38]見《三國誌·趙雲傳》裴松之注引《雲別傳》。
[39]見《三國誌·黃權傳》。
[40]見《三國誌·文帝紀》。
[41]關於本次戰爭,無另注者均見《三國誌·陸遜傳》。
[42]見《三國誌·陸遜傳》裴松之注引《吳錄》。
[43]見《三國誌·先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