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武侯治蜀 劉備托孤

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其實很微妙。

沒錯,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在赤壁之戰中也不負厚望。他出使東吳,折衝樽俎,促成聯盟,戰勝曹操,與劉備度過了一段如魚得水的「蜜月期」。

然而戰後的他卻似乎退居二線。奪取益州,是龐統極力慫恿,並出謀劃策;進攻漢中,是法正極力主張,並出生入死。所以龐統戰死,劉備「言則流涕」;法正病故,劉備「流涕累日」。法正死後的待遇,甚至比關羽還高。[1]

龐統和法正,才是劉備的左膀右臂。

難怪赤壁戰後整整十五年,我們很少看見諸葛亮的身影,聽見他的聲音。也難怪關羽征襄樊,劉備征東吳,諸葛亮都既不反對也不贊成,乾脆一言不發。

諸葛亮保持著沉默。

沉默是可以理解的。劉備兵敗猇亭之後,諸葛亮曾長歎一聲說:如果孝直(法正)還活著,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東征。就算東征,也不至於敗得如此之慘啊![2]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諸葛亮並不贊成伐吳,卻無法有效地阻止,因為劉備只聽法正的。他對諸葛亮,不過相敬如賓。對法正,才是言聽計從。法正不在了,劉備就誰的話都不聽,孔明先生也只好去做「事後諸葛亮」。

問題是:何以如此?

因為理念發生了衝突。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就在於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只有利益。諸葛亮是有理想的,這才放棄曹操、劉表和孫權,跟了當時一無所有甚至性命難保的劉備。

那麼,劉備有沒有理想呢?

原先或許是有的,但是後來忘了。忘記的時間,大約是在得到了荊州和益州之後。此時,鹹魚翻身的他,就只有利益沒有理想了,這才不伐魏而伐吳。什麼「漢賊不兩立」云云,不過是稱王稱帝的招牌。[3]

劉備忘了的,諸葛亮沒忘。然而尷尬的是,這種微妙的變化誰都不能說穿。劉備要裝著沒忘的樣子,諸葛亮也不能提醒。於是只好心照不宣:諸葛亮埋頭苦幹做好分內的事,劉備則依靠龐統和法正攫取更多的利益。

問題是現在法正已死,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許靖、劉巴、馬良也都去世。有威望有能力的,只有趙雲和魏延。能夠托孤的,則只有諸葛亮。

劉備能放心嗎?

既放心,又不放心。

放心不難理解。對於諸葛亮的忠誠和能力,劉備從來就不懷疑。何況諸葛亮要的是理想,劉備要的是利益,兩人的訴求並不衝突。更何況劉備很清楚,理想主義者是不會為了個人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線,不顧君臣大義的,他並不擔心諸葛亮變成曹操或曹丕。

不過,最讓劉備放心的還是諸葛亮的風格,這個風格就是謹慎。劉備非常清楚:諸葛一生唯謹慎。因此,當劉備決定豪賭一把時,他得依靠龐統和法正;當他需要守住家業時,謹慎的諸葛亮就是合適人選。

實際上,諸葛亮自己也這麼認為。他事後的回憶和說法就是: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4]

這是實言。

那麼,劉備為什麼還不放心?

因為事關重大。

事實上,劉備要托付出去的不僅是兒子,更有他一手建立的蜀漢政權。可惜這個政權卻危機四伏,既有內憂又有外患。外患毋庸置疑,當然是曹魏和孫吳,何況他們正彼此勾結。那麼,內憂又是什麼呢?

地方勢力。

我們知道,劉備建立的蜀漢是一個外來政權。更麻煩的是,這個外來政權之前還有一撥外來的,這就是劉焉和劉璋父子及其部屬。再加上益州本土的官僚和豪強,蜀漢王朝內部就有了三股彼此制約的政治力量。

一、益州集團,即本土士族。

二、東州集團,即劉璋舊部。

三、荊州集團,即劉備親信。

這三股力量的關係錯綜複雜。劉焉入蜀時,益州集團是主,東州集團是客。劉備入蜀後,東州集團是主,荊州集團是客。主客新舊先來後到,就造成了荊州(新客)與東州(新主)、東州(舊客)與益州(舊主),以及荊州(客人)與東州(新主舊客)和益州(主人)的三重矛盾。

這可不是什麼好玩的事。

更不好玩的是,劉備在猇亭和夷陵一敗塗地,這就難免讓一些原本就心懷不滿的人蠢蠢欲動。可以這麼說:劉備建國,基礎不牢;夷陵戰敗,地動山搖。[5]

劉備深感憂慮。

毫無疑問,可以為劉備分憂的只有諸葛亮,最讓劉備放心不下的也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有理想。如果他為了復興漢室,不惜以卵擊石與曹魏決戰,豈非內外交困?當然,諸葛亮是謹慎的。但,萬一呢?

這不能不防。

劉備也表現出驚人的政治智慧。

兵敗猇亭的四個月後,犍為太守李嚴被任命為尚書令。六個月後,劉備托孤於諸葛亮,同時指定李嚴為副。李嚴原本是劉表的人,曹操南下時投奔了劉璋,劉備入蜀時又投降了劉備。可以說,李嚴屬於東州集團,卻又與荊州集團最為親近,這一人事安排的用心十分明顯。

接下來,就是與諸葛亮的談話了。

劉備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定能安邦治國成就大業。因此,請先生酌情處理。如果覺得劉禪還行,請先生輔佐他。如果這孩子不成器,不妨自行其是。

沒錯,原文就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什麼意思?

一般認為,君可自取,就是授權諸葛亮取代劉禪自己當皇帝。但也有人認為,是讓諸葛亮從劉備的其他兒子中另選一個,也就是賦予諸葛亮廢立之權。

兩種解釋,都有道理。[6]

但,無論取而代之,還是有權廢立,都非同小可。因此這話首先是說給李嚴聽的。劉備的組織路線很清楚:荊州集團是政權主體,益州集團是防範對象,東州集團則是團結對象。所以,他必須告訴大家:諸葛亮才是朕最信任的人。你們可以積極靠攏,絕不能公然挑釁。

後來諸葛亮廢李嚴,也因為有此政治底氣。

傳達給諸葛亮的信息同樣明確:蜀漢政權是我的,也是你的。我死以後,就是你的,不管名義上是誰的。既然如此,先生總不會一時衝動就把它弄丟了吧?

諸葛亮當然完全明白這意思。他匍匐在地,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地表示:為臣一定鞠躬盡瘁輔佐皇上,忠貞不二報效國家,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7]

什麼叫政治?這就是。

現在,劉備可以放心去死,因為諸葛亮一定會竭盡全力守住蜀漢政權,也不會再有什麼萬一。至於接過權柄的諸葛亮如何去做,那不是劉備需要操心的事情。

[1]見《三國誌》之《龐統傳》、《法正傳》,《趙雲傳》更稱「先主時,惟法正見謚」,即只有法正死後有謚號。

[2]見《三國誌·法正傳》。

[3]請參看王夫之《讀通鑒論》。

[4]見諸葛亮《出師表》。

[5]據《三國誌·先主傳》,劉備敗退永安後,十一月生病,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就反了(次年三月被剿)。而據《三國誌·諸葛亮傳》,劉備去世後,南中地區各郡居然全都反了。另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員羅開玉先生統計,從建安二十三年(218)到延熙十三年(250),益州土著豪強發動的大規模武裝叛亂竟達九次之多(《成都武侯祠「攻心」聯再研究》)。

[6]對此話的理解學術界爭議很大,詳見拙著《品三國》。

[7]見《三國誌·諸葛亮傳》。

《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