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跟你說 大屋頂

城市好嗎?

難講。

不要說現在的城市病得不輕,古代的城市也未必就是人間天堂。中國古代的官員,京官也好,縣令也罷,都會在自己的家鄉買田置地,隨時準備「告老還鄉」。必須一輩子待在城裡,還只能待在城中城的,只有那可憐的皇帝。

於是,作為補償,皇帝修了圓明園,賈府修了大觀園,歐美的貴族和富豪則在鄉間修了或買了別墅。

城市確實未必美好。

當然,未必而已。

那麼,人類又為什麼要發明它?

為了安全。

城市的確比農村安全,冷兵器時代就更是如此。那時,大多數國家的城市都有城牆或城堡。比如雅典的城牆,就是公元前479年修建的。實際上,城邦(polis)這個詞就來自衛城(acropolis),acro的意思是高。可見他們不但要有牆,還要「高築牆」。當然,也要「廣積糧」。

唯一的例外是斯巴達。

為此,斯巴達付出的代價,是把六十歲以下的成年男子都訓練成戰士,隨時準備衝鋒陷陣,也隨時準備以攻為守。他們,是用自己的血肉築起了無形的城牆。

同樣,在漢語中,城就是牆。城字的本義,就是「都邑四周用作防守的牆垣」。如果有內外,則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如果有高低,則高的叫牆,低的叫垣。牆、垣、城、郭,可以都有,不可能都沒有。沒有城牆的城市就像沒有屋頂的房屋,根本就不可思議。

◎金文「城」(散盤)

城市,是古代人類的大屋頂。

當然,這裡說的古代人類,主要是指農業民族。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古老文明,埃及、美索不達米亞、華夏和印度,都是農業民族創造的。他們最先建立的,也都是城市國家。蘇美爾、阿卡德、赫梯、腓尼基,都如此。[2]

這並不奇怪。對於農業民族來說,安居才能樂業。這就不但要有前哨,還要有退路。靠近田地的村莊就是前哨,有著高牆的城市就是退路。兵荒馬亂,可以進城避難;遭遇災年,可以進城要飯;有餘有不足,則可以進城交換。

城市,讓農民免除後顧之憂。

因此,在戰事頻仍的古代,最重要的是築城,最持久的是圍城,最艱難的是攻城,最殘忍的是屠城。

難怪遊牧民族沒有城市也沒有國家了,他們用不著。

海盜和桃花源中人,也一樣。

事實上,一個族群,如果從來就處於和平狀態,既未遭遇侵略,也不侵略別人,他們就不需要城市,也不需要國家,比如菲律賓棉蘭老島上的塔薩代人。同樣,如果他們永遠處於攻擊狀態,每個人都是戰士,也不會需要這兩樣東西,比如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芬圖人。[3]

可惜,我們民族既不是塔薩代人,也不是芬圖人。我們不但「很農業」,還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所以,我們不但要有城牆,還要有萬里長城;不但要有國家,還需要中央集權。而且,這個中央集權國家的首都之一北京,還得由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道城牆圍起來。

國家,是最大的屋頂;京城,是最厚的城牆。

建立國家,首先圖的是安全。

但,今天的北京已經沒有城牆了,世界各國的城市也大多門戶開放。國家的意義和秘密,還在城市那裡嗎?

這個問題,請上海來回答。

[2]古老文明的創造者都是農業民族。埃及人把自己的國土稱為「克麥特」(kmt,意思是有別於沙漠的「黑土地」);古巴比倫的一份文獻稱「田地是國家的生命」(見崔連仲主編《世界通史·古代卷》第101頁);而在印度,「田地被小心地測量著」(《梨俱吠陀》)。

[3]請參看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易中天中華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