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夢西廂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想來《西廂記》是因了這段華彩的詞章,才更加含蓄悠長,耐人尋味。本是梅雨不斷的季節,卻被這闋小詞,帶去了霜染紅葉的秋林。也被這簡短的詞句,帶進了一場溫柔的戲夢裡。喜愛做夢的人難免有些酸膩,可戲台下面那麼多的看客,難道都是附庸風雅之人?一部好的戲曲,演繹的不僅是戲中人物的故事,更是芸芸眾生的故事。

不然,世事早已擦肩而過,我們又何必反覆追憶,反覆提起。有時候,很想和過往徹底告別,忘記一切,也原諒一切。是真的忘記,做到心平氣和,在安穩的現世裡,循規蹈矩地過日子。不再追求虛浮的奢華,不再喜好俏麗的顏色,不再渴望熱烈的愛情。只願在簡約的四季裡,穿粗布素衣,和某個平淡的人,一同老去,相約白頭。

這樣的清歡,是在每一個尋常的日子裡,在許多質樸的時光中。而戲劇裡的故事,卻從來都不是清淡的,像一杯醇厚的秋茶,濃得化不開。太寡淡的劇情,吸引不了觀眾,給不了他們酣暢淋漓的悲和喜。而這一切,緣於生活太過平淡,我們又沒有勇氣去接受那許多的離合悲歡,所以寧願做一個旁觀者,看別人導演一出出陰晴冷暖的戲。

當年《西廂記》一登上舞台,便驚倒四座,博得了世間男女的喜愛,一度被稱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多少年過去了,如今這齣戲的上演,依舊是賓客滿座。世人癡迷鑼鼓喧天的熱鬧場景,貪戀那個繁蕪曲折的過程,直到戲的結束,依舊覺得餘味未了。

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也是對世俗男女最美好的祝福。《西廂記》裡的情節雖然也是九曲迴腸,崔鶯鶯和張君瑞亦經歷千災百難,但終究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倘若世間所有因緣,到最後,都會有一個好的果報,誰又會計較,紅塵路上那諸多的不如意。人生因了花開花落,月盈月虧,才更加盡善盡美。

《西廂記》緣起於晚唐詩人元稹所著作的《會真記》,又名《鶯鶯傳》。有人說張生是元稹的原形,其實這也是理所當然之事。每個文人的作品裡,都會有自己的影子。包括畫匠、歌者、戲子等不同的藝術家,他們在任何時候,都無法脫離自己的性情、經歷、氣質。所以作者寫書,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讓自己做了主角。戲子唱戲,也會情不自禁入戲,和戲中人共有一段悲歡。

元稹二十四歲的時候,娶了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兒,二十歲的韋叢。婚後夫妻情深,韋叢卻在二十七歲時病逝。元稹傷心欲絕,寫下一系列悼亡詩,離思五首。其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成了表達愛情的千古絕句。世間任何女子,都無法取代韋叢在他心中的位置。

縱算是的薛濤,那位才情絕代的女子,最後也還是被他遺忘在浣花溪畔,守著風中的諾言,度過殘年。元稹認識薛濤的時候,他三十一,薛濤已年過四十。只是四十歲的薛濤,風韻不減當年,她的才情與閱歷,深深吸引了元稹。二人不顧年齡的差距,在蜀中,轟轟烈烈愛了一場。那是一段幸福的日子,郎情妾意,詩酒風流。最終元稹回歸長安,帶走了薛濤的詩箋,一去不返。留下這個飄零半生的樂妓,在浣花溪終老歲月。

難道《鶯鶯傳》裡的張生,真的是元稹的化身?《鶯鶯傳》中,張生戀慕了鶯鶯,最後又將之遺棄,卻還為自己始亂終棄的行為,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說鶯鶯是尤物,不禍害自己,定禍害別人。唯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斷絕關係,才是最好的選擇。

而鶯鶯卻是一個清醒的女子,儘管她內心悲涼,但她知道愛情原就是一場賭注。所以她壓上所有籌碼,亦不覺得可惜。她最後選擇另嫁他人,終身不再見張生,從他的世界裡安靜地淡出,沒有怨悔。我欣賞這樣的女子,愛的時候,甘願傾付一切,走的時候,沒有絲毫的糾纏。

當然,這裡說的是《會真記》裡的張生和崔鶯鶯。而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將《會真記》改寫成劇本《西廂記》,也改寫了張生和崔鶯鶯的命運,讓原本離散的鴛鴦得以團聚。《西廂記》擴展了許多內容,人物和場景也有所增加,劇中的錦詞麗句,讓讀者愛不釋手,也讓戲劇更加悱惻纏綿。

《西廂記》是以大團圓為結局,這或許圓了世間有情人的夢。但記得有人說過,只有悲劇才讓人刻骨銘心,永難忘懷。而悲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讓藝術得以昇華,又似乎總是在提醒世人,不要忘記春朝秋夕那種種的痛。但喜劇可以掃除現世的諸多遺憾,讓生活在苦難中,不見歡顏的人們,得到寄托和慰安。

《西廂記》裡的男女主角,都是把愛情置於功利之上,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他們邂逅在普救寺,一見傾心。此後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令彼此的感情堅定不移。張生本是一貧寒書生,書劍飄零數年。為了救相國之女崔鶯鶯,滯留在普救寺,不去趕考。為了鶯鶯,幾次險些丟掉性命,最後被迫進京應試,長亭送別,日夜為之惆悵。就連高中之後,仍是夢魂不忘普救寺,不忘絕色佳人。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現實社會,至真至美的愛情,像是一個浪漫的童話。每個人都有一段或幾段刻骨的情緣,只是許多時候,世人往往會為了名利,而捨棄愛情。不是因為我們貪戀浮華,而是這紛擾的人間,不容得你我活在虛幻的美麗裡。人說,紅塵濤浪不止,想要做個安穩的夢,都要付出代價。

《西廂記·拷紅》
《西廂記·游殿》

所以,當眾生在戲劇中,看到一段愛情圓滿的結局,難免心潮澎湃,羨慕不已。做一個看客,在戲台下面,感受他們的悲喜,讓自己徹底地投入進去,雖只是簡短的時間,卻足以消解內心的疲憊。那些在現世裡找不到的純淨愛情,在戲劇裡,可以見到。那些在紅塵中尋不到的知己,在戲劇裡,可以尋得。想來這就是戲劇最攝人心魄的地方,讓我們相信,這世上有真正的愛情,可以相看兩不厭,可以白首不分離。

想來誰都願意做一個閒散的人,日子純淨簡單,生活並無別事。有大把時光,用來虛度,而不去擔心流年似水,轉瞬白頭。只是這世上,有多少人可以清醒自持,敢於承擔光陰所帶來的消耗,敢於接受命運所帶來的倉促變幻。或者與其說,做一個淡然的人,不如說做一個無情之人。因為只有無情,才能心持淡定,不輕易為某個人,某件事,交付自己。否則該要怎樣遼闊的胸襟,才能消解一切情仇恩怨,讓自己平和安寧,不驚不擾。

「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這是《西廂記》裡崔鶯鶯出場時生出的感歎,我們看到一個青春女子,傾訴著內心那份難以名狀的閒愁。春天彷彿是每個多情女子的暗傷,一場煙雨,幾陣竹風,一地落紅,就會惹來萬千愁思,無從消遣。於是有了憑溪感傷的崔鶯鶯,有了荷鋤葬花的林黛玉,還有許多在春天裡無由走失的女子。

如今想想,鶯鶯這個人物性格刻畫得確實十分精妙。她是一個聰慧過人的女子,有自己獨特的思想與主見。分明對張生深情無限,卻又時常若即若離,是出於試探,還是對一無所知的情愛,生出不可適從的恐慌。但這些又都不是,是鶯鶯的熱烈追求與堅貞守候,才讓這段情緣得到圓滿。

關於《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所知真的不多。只知道他著有雜劇十餘種,擅長寫兒女風情之類的戲。想來他定是個浪漫多情之人,《西廂記》裡的許多錦繡詞句,讀完後總是令人心旌搖曳,難以自拔。而他自己的情感歷程,我們不得而知。或許也有過一場生死之戀,又或許只是在自己著作的戲劇中,過完了平淡的一生。

曾幾何時,喜歡收藏那些古舊物品,總覺得這些物品蘊含了濃郁的歲月氣息,經久而綿長。所以會珍惜一本線裝書,迷戀一出經典戲曲,愛上一塊溫潤老玉。總怕自己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將它們弄丟,今生再無緣得見。怕自己被碌碌紅塵牽絆,而遺忘了過往所有的美麗。卻不知,時間這把鋒利的刻刀,早已雕琢好一切,無論你是否喜歡,存在過的,永遠都擦拭不去。

愛恨終究如煙雲,苦短人生,又何必背負太多。過往情事如同一場落花飛雨,燦爛擁有之後,倘若能做到潔淨相忘,未嘗不是一種通透。來往皆是客,聚散總隨緣,一個人只要守著內心的安靜,任世間風雲變幻,終究掀不起滔天大浪。那些沉靜在骨子裡的美好情懷,千萬年後,亦不會有多少更改。

看罷西廂,無論是書卷裡的,還是戲台上的,都覺得有一種清涼的美好,浸透到心底。因為我總會想起,溶溶月色下,崔鶯鶯在後花園撫琴,張生翻牆而入的情景。寺院的一角,涼風吹響了銅鈴,西廂那扇幽窗下,閃爍著明滅的相思。在無關風月的光陰裡,一切都變得遙遠,連同那輪皎潔的月,也開始模糊不清。

人生雲水一夢,而我們就是那個尋夢的人,在千年的河流上漂流,看過流水落花的風景。有一天老無所依,就劃著倦舟歸來,回到水鄉舊宅,喝幾盞新茶,看一場老戲。時間,這樣過去,甚好。

《時光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