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關

據史料記載,宋代臨清雖已設縣,但並無特殊經濟地位。至元代大運河開通以後,它作為各類水系交匯之處,位於南北往來貨船集散轉運之地,政治及經濟地位日益提升。1289年,元朝開通由東平至臨清的會通河(全長約二百五十華里),接通衛河;1293年又開通了由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連接隋代的大運河。從江南來的漕船可以由臨清入衛河,再經白河至通州,由通惠河直達北京城內的積水潭。

從理論上來說,大運河至此已全線貫通。惟因航道狹淺,常遇枯水或黃泛決口(比如1391年,黃河在原武決口,致使會通河的臨清至濟寧段因河道淤塞而荒廢),每年漕運量不足十萬石。至明代永樂九年(1411),明成祖令宋禮修復會通河並引入汶水、泗水,徹底解決會通河水源問題,京杭大運河才算是真正開通。[4]明代宣德四年(1429),臨清開始設置鈔關。至此,臨清的商業地位開始達到了它的頂峰。

萬歷時,朝廷設立了崇文門、河西務、臨清、淮安、揚州、滸墅、北新、九江八大鈔關(除九江外,各鈔關均分佈於運河沿線)。所謂鈔關,即是向過往船隻徵收商稅的關口。按《明史·食貨志》記載,鈔關收取的商稅分為過稅和貨稅兩種,過稅只計量船隻大小修廣,不稅其貨,惟臨清與北新兩鈔關兼收過稅與貨稅。萬曆年間,臨清鈔關每年所收稅款高達八萬餘兩,為八大鈔關之首。

《金瓶梅》中直接寫到臨清鈔關的例子甚多。比如西門慶的夥計來旺去杭州織造一批衣物,給蔡太師的生辰做賀禮,雖然只有四箱包裹,且搭在官船上,在經過臨清時,也需要辦理過稅。西門慶的夥計韓道國、來保、崔本等人多次往南方販賣絲綢貨物,每次都需在臨清鈔關完稅。尤其是小說的第五十八回至五十九回,對此類過關徵稅之事描摹甚詳。

西門慶與親家喬大戶共同出資一萬兩,讓韓道國、甘出身去杭州販賣絲綢貨物,韓道國從杭州返回,未到家即差胡秀稟告西門慶:「韓大叔在杭州置了一萬兩銀子段絹貨物,見今直抵臨清鈔關,缺少稅鈔銀兩,未曾裝載進城。」西門慶稍後叫來了他的女婿陳敬濟,示意他去鈔關行賄:「後邊討五十兩銀子,令書僮寫一封書,使了印色,差一名節級,明日早起身,一同下去,與你鈔關上錢老爹,叫他過稅之時,青目一二。」至五十九回,韓道國押著十大車緞物來家卸貨,西門慶問他:「錢老爹書下了,也見些分上不曾?」韓道國道:「全是錢老爹這封書,十車貨少使了許多稅錢。小人把段箱兩箱並一箱,三停只報了兩停,都當茶葉、馬牙香,櫃上稅過來了。通共十大車貨,只納了三十兩五錢鈔銀子。老爹接了報單,也沒差巡攔下來查點,就把車喝過來了。」西門慶聽言滿心歡喜。

錢老爹因收了西門慶五十兩銀子的賄款,任由韓道國以貴稱賤,以遠報近,以多報少。一個「喝」字,就使得這樣一個鈔關稅吏既貪瀆又蠻橫的形象活龍活現。那麼西門慶此次過稅,到底應該交納多少銀子的稅款呢?按照《明史》記載,依照明代「凡三十抽一」的稅制來計算,西門慶這十車貨物應納稅銀三百三十三兩,西門慶差不多只花了八十兩(行賄五十兩,稅錢三十兩五錢),其中的五十兩或許還有長遠的人情考慮。此後西門慶每次在臨清通關,均移書「錢老爹」,讓他再次「青目」。

《金瓶梅》屢次寫到臨清鈔關,似乎有意以臨清這個重要的商業都市為背景,全面展現當時社會的商業與經濟狀況,雖是小說家言,卻有極強的寫實成分,於史有據,於實可信。

說到臨清鈔關,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情形值得我們注意。

首先,大運河至永樂九年才告正式開通,宣德四年明朝才在臨清設立鈔關,《金瓶梅》雖假托宋代,承續梁山故事之餘波,卻頻頻寫到臨清鈔關,只此一點即可證明小說實際上寫的是明代,從而使所謂「假托於宋,實寫晚明」的說法成為不易之論。

其次,小說故事發生的地點雖拘囿於中國北方之一隅的臨清,但其敘述視野卻未受限制,遍及廣袤的南方地區。作者立足於「清河」這樣一個虛構的地域,實際上試圖反映的,是包括南方乃至全國的一般經濟及社會狀況。臨清鈔關作為八大鈔關之首,是北至北京,南至江南、湖廣的重要樞紐。西門慶的貨船從這裡前往蘇杭置辦貨物,從蘇杭而來的商品也需要在臨清發賣。如此一來,以北方的臨清為基點,以運河航運為隱線,《金瓶梅》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深遠廣大的十六世紀中國東部經濟地圖。

《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