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夢讀西澤的《紅墳》

乍讀《紅墳》(2),讀著「當頭頂上光芒萬丈的銅鑼發出令人耳鳴目酸的皇皇巨響時,高粱倔強地堅挺著紫紅的頭,碧綠碧綠的葉子在白光下迷茫地溜了肩,無限羞澀地低頭向黃色的龜裂的大地。幾棵高梁辟辟叭叭、心甘情願地倒下了,響聲如音樂般清脆,紫紅的頭筆直的稈和翠綠的葉一起倒在白亮亮日光下的黃土上。高粱的斷莖上冒出幾滴甜蜜晶瑩的汁水,在陽光下只保持了一瞬間輝煌的光芒,就縷縷絲絲變幻著七彩光升向蒼茫的高空去了……」我疑心自己看錯了篇名。咧一咧眼睛,沒錯兒,是《紅墳》,不是《紅高粱》。職業的敏感使我迅速想到:山東作家為什麼都愛寫「紅」?《紅墳》、《紅魚》、《紅高粱》,還有《紅色幽默》。

《紅墳》中的色彩可以按冷暖分成兩類。那「金黃金黃的喇n八」、「鮮紅鮮紅的火綢」,是暖的一類;那「碧綠碧綠的葉子」、「烏黑油亮的老槍」,是冷的一類。冷暖兩色分別以兩個人物作為其精魂的化身:祥爺「紫如山密」,二娘「白如山丘」,這是冷暖色調的兩個極端。然而正如陰陽兩極,相互交匯變幻,從而編織出五彩繽紛的壯觀圖景。暖色的祥爺,戴著冷色的白帽,手持冷色的老槍;冷色的二娘,臉上有著暖色的紅暈,身上蓋著暖色的大紅被子。冷與暖,火與冰,奇妙地組合著,繁衍著。所以你時而讀到「一條猩紅的絲帶繞過雪白如玉的胸脯」,時而讀到「把藍色的腸塞進艷若桃花的傷口」。整篇小說的基調,就這樣冷暖交融,而以暖為主體,更明確地說,是以紅為主體。

小說的頭一句:「就那麼坐著,也許很久也許並不久,忽然就有一團熱辣辣的東西在腹部滾動,洶湧著澎湃著如堤壩崩潰,翻江倒海地湧著你的心胸如一條火龍將要騰出。」根據當今比較時髦的某一派小說理論,小說的第一句就奠定了全篇的基調。對於《紅墳》這篇癡人說夢一樣的小說來說,它的頭一句確實是推出了全篇的主旋律,那就是:熱與燥。這是青春的旋律,是慾望的旋律,是生命的旋律。作者彷彿在等待一種東西許久之後,再也等不下去了。暖,燥,熱,熱得發紅,紅得發紫,紫得發亮,弓弦繃緊到了極限,食指經過劇烈的顫抖終於扣動了扳機。於是,「叭勾——」一響,作者面對十年之久的石壁顏然倒塌,再也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他所想要看到的一切。

於是他看到了金黃的土,猩紅的旗,看到了紫紅的槍眼和聖潔的白光,看到了他十八輩祖宗一座座如乳如臀如蒸饃的墳墓……他好像是祥爺那根被日本鬼子一槍打出的藍色的腸,「探出頭來看它從未見過的美麗的天空與大地」。因此他,看到的太多了,胃口再好的食客也吞不下這無邊無際的盛宴。而我們這位西澤夥計,像個《一千零一夜》中剛得到一件法寶的美少年,從那條嶄新的皮口袋裡掏出一盤接一盤的美味珍饈。他不只是自己看,他執拗地拉上大家一塊看。他讓你看那天下最奢華的調色板,看冷暖兩色如何交疊、翻滾,看冷色如何融化在暖色的光輝裡。這組油畫上那迴腸蕩氣的色彩黏稠地流動著,交融著,變化著,終於越來越濃,濃得再也化不開,最後像耗盡了能量的黑洞,凝住了。

色彩之外,是音響,這裡沒有宛轉流麗的歌喉,沒有纏綿舒緩的小夜曲。有的多是剌耳的噪音和震心的天籟。你聽,卡味擦嚓的刀刃撞擊,辟辟啪啪的高粱斷莖,太陽發出銅鑼的呻唱,喇叭變哀憂為激盪……這都是節奏明快的聲音,是令人欲揮欲舞的聲音,是催人怒目裂眥的聲音,這是青春的聲音。音響出色地配合了色彩,構成了這部作品的整個蒙太奇框架。

是的,這篇小說蒙太奇運用得太多了。因為它並非一個真實的故事(請別跟我抬槓),而是一場夢。讀了它的第一句:「就那麼坐著……」就可以斷定,才不至於捏著現實主義的顯微鏡去挑剔它故事上的戲劇性以及細節上的非真實性。用不著追溯故事原型的有無,故事不過是這幅畫布上的幾道引發作者最初靈感的皺痕。一個浪子,有一段神秘的離鄉經歷,回鄉後與一寡婦相愛,雙雙死在日寇的槍下。這故事雖經久耐磨,但並不動人心弦。打動人的是塗滿這故事的色彩,是西澤這小子把語言掰來揉去然後再摔到你面前所造成的那種陌生化,是這陌生化在你心底攪起的一種感官上的波動和不由自主的理智探詢。

青春的夢是最輝煌最絢爛的,理想之帆飽脹欲破,所以青春最喜歡造神。你看小說中的祥爺和二娘,那不是兩尊神麼?作者恨不能把一切他認為最好的文字組合加給這兩個心愛的人物。祥爺是英武壯健,手是紫紅的大手,腿是巨腿,腳是闊大強勁的天足,渾身是雄健偉岸如山丘般隆起的紫紅的肌肉。他活著,是鄉人敬若神明的天外來客;他死去,連十八輩祖宗都要靜穆肅立。二娘更是天仙的化身,「銀盆似的圓臉」,「黑葡萄眼珠閃著瀏亮攝人的光」,潔白如玉的乳房、大腿,烏黑發亮的髮髻上「綴著一朵令村婦驚歎令男人欽羨令長輩讚歎的高雅潔淨的白花」,「如寒星一樣在我故鄉人眼中晶晶閃光」,簡直是「此女只應天上有\'但我們不必追究那小小的村莊裡是否真的會蹦出這樣的玉郎美姬,因為這不過是一場夢,是青年人搜尋祖先光榮的圖騰與光宗耀祖的慾望相結合的夢,是青年人對未知視野躍躍欲進既充滿憧憬又高度緊張的夢,是青年人崇拜世界與佔有世界兩種情緒相交織的夢。也可以說是青年人在即將告別青春之際留給世界的一張彩照。

《井底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