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抄手過三九

    老話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現而今,過了三九是四九,雖然不用冰上走,咱也一般不出手。
    這說的是北京,過去一到隆冬就人人袖著個手,然而遇見熱鬧,也並非只知旁觀,而是積極參與,熱烈評點,抱著膀子也要爭奪那份「話語權」,這叫「袖手而得天下」。
    而東北和山東一帶把「袖手」叫「抄手」,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零下二十來度,講究的是不戴帽子手套,不穿棉褲棉鞋。上身穿得稍厚點,下身穿條秋褲線褲,腳上穿雙塑料底「懶漢鞋」,光著腦袋,兩手對抄在袖中,但不時要抽出一隻來,捂一捂凍得通紅的耳朵,否則就有凍掉之虞。這是一種為了風度而犧牲溫度的瀟灑,我們稱之為「耍單兒」。最酷的是抄著手在冰面上「打出溜滑」,不光要又穩又快,還要使用靈敏微妙的動作,將他人撞倒、碰倒、拐倒、閃倒。冰上打架,也是比普通的陸戰水戰都好看的。這是對「下盤功夫」的真實考驗,摩擦係數的變化,使得戰局每每發生不可預料的轉折。我就親見附近樓裡一個很有名氣的高大魁梧的流氓,因為冰上平衡技術欠佳,被一個穿一身單軍衣的小瘦子打得熱血四濺,最後昏臥在冰面上,手和臉都凍結在鮮紅的冰上。抬回家去,當天夜裡就死了。
    所以父親從來反對我「冬行夏令」,冬天就要穿冬裝,夏天就要穿夏裝。凡服飾不合時令者,父親一律罵為「流氓」。男孩子一般都喜歡以不怕冷顯示英雄氣概,但我爹說:冬天穿得少,肯定不學好!我在家裡穿得雖然質量最差,然而所有的「行頭」是一件也不缺的。一到冬天,頭上有大棉帽子,腳上有大棉「靰鞡」,上身大棉襖,下身大棉褲,手上是大「手悶子」,裡邊還穿著毛衣毛褲秋衣秋褲之類。所以,要講耐寒能力,東北人絕對不是一流的,最不怕冷的乃是長江流域的人。人家零度左右還可以穿著單衣到處跑,按照我爹的標準,個個都是「流氓」。
    父親非常反感「抄手」,尤其反感抄手之後再抽出手來捂耳朵。他把那叫做「猴頭八相,沒個人樣」。他要求人人都跟革命戰士那樣,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他說,國民黨為什麼打敗仗?就因為一個個猴頭八相,站崗抄著手,行軍也抄著手。他又說,日本鬼子的軍容軍紀最好了,活著整整齊齊,死了也規規矩矩。日本鬼子的崗哨最難摸,上去兩個人都按不住人家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抄著個手」,偽裝成漢奸,湊上去突然襲擊,一摸一個准。——原來父親心裡一直把「抄手」等同於漢奸,怪不得總是對此不依不饒的呢。
    我上大學後得知,四川重慶湖北一帶,把小水餃(也包括餛飩)叫做「抄手」,覺得非常有趣。寒冬臘月,深巷裡一聲慢幽幽的吆喝:「抄手——」,頓覺暖香撲面。特別是深夜勞頓的文人墨客,從樓上吊下一個小籃,買上兩碗現包現煮的熱氣騰騰的抄手,或請朋友同吃,或與愛人共嘗,那等優雅的滋味,非「抄手」二字不能形容。若是換作「水餃」則俗矣。「抄手」之妙,就在於那種「袖手可待」的輕巧勁兒,簡捷而不輕浮,實惠而不厚膩。倘若只求一飽,那當然還是北京的烤白薯過癮,更不用說瀋陽的「雹至雹至」了。
    20年前的冬天,我們師兄弟三人第一次去成都,就捧著旅遊圖,慕名去品嚐「龍抄手」和「紅油抄手」。因囊中羞澀,每樣只吃了一兩,所以留下了極其美好的回憶。抄手就是不能多吃,因為吃的是個韻味。而北方的餃子,卻不妨敞開彌勒佛之巨腹,盡情塞元寶也。我父親說他們在部隊上,每次吃餃子都要比賽。他們包的餃子非常大,3個就有1兩。父親能吃45個,而他們排的「大個子」,能吃60個。父親說八路軍拼刺刀,一個人拼不下一個日本鬼子,只有「大個子」,能拼兩個日本鬼子。我問父親能拼幾個鬼子,父親轉移話題說:我是拿手槍的,一般指揮指揮就行了。我聽了不免就有幾分看不起父親也。
    我把父親的不許「抄手」,看作一種封建意識。我覺得很多老革命,都有封建意識。我找到一個根據,我的外祖父是個戴帽地主,他也反對抄手。老八路跟地主的思想一樣,這不是封建意識麼?外祖父來哈爾濱,躺在我家暖和的炕頭上,聽著外面呼呼的北風,讓我背「二十四節氣」。他對我說:「三九四九,是打罵不走啊!」我問,為什麼打罵不走?他說:「那些長工,可無賴了。三九四九,出去不就凍死了嗎?他們就賴在咱家不走,你摔鍋打碗也好,連踢帶打也好,他們就是不走,死皮賴臉,非得跟咱們一起過年。你說他們一磕頭,咱能不給錢嗎?都是旁邊拉屯子的,幹了一年了,怎麼也得給個三毛兩毛的,這壓歲錢,一年就浪費好幾塊呀!」我說,人家幹了一年了,壓歲錢才給三毛,平均每個月只有幾分錢呀。外祖父說:「給他們也是白給,正月裡一耍錢,一分也剩不下,最後還得管咱家借。唉,七九六十三,是窮人把臉翻哪。」我問,為什麼把臉翻?外祖父說:「天頭暖和了,光腚出去也凍不死了,他們就翻臉不認人了唄。對窮人好那是白好,一個個自己不會過日子,抄著手偷懶,伸著手耍錢,還說我剝削他們,他們又不是洋蔥土豆,我咋剝、咋削啊?」我覺得外祖父這是典型的「反革命言論」,屬於明顯的「對新社會不滿」。他反對「抄手」,原來是把「抄手」等同於窮人,等同於懶漢。雖然跟父親不同,但他們共同的意思都是把「抄手」看作「沒出息」的標誌。我不以為然,但又駁不倒他們,因為從生活中觀察,人的品性確實跟身體的姿態有某些關聯也。我從小就是在對各種複雜思想的「存疑」狀態中成長的,駁不倒的觀點就暫且聽著,不像現在的勇敢少年這般,袖了兩丸真理,便縱身跳踉叫罵。我上高中後冬天不穿棉衣,那是為了鍛煉,此後連續近20年堅持天天冷水浴,都是為了「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並不敢存一絲「耍單兒」的念頭。至於「抄手」的習慣,則始終未曾養成也。
    後來見識略廣,發現喜歡抄手者並非都是窮人俗人,地主老財乃至帝王將相都不乏其人,據說大學者章太炎和大作家趙樹理也喜歡抄手。革命前輩也並非都不抄手,例如劉鄧大軍的「劉鄧」二人,隆冬季節,鄧小平在院子裡堅持冷水浴,而劉伯承卻雙手抄在棉衣袖子裡,嘿嘿地笑著說:「臥們的政委,身板兒蠻結實喲!」看來抄手與否,只是一種習慣或者習俗,頂多是一種自我修養的標準,不可用來一概論人也。
    老衲自從「四十不壞」以後,抗病防凍能力急劇萎縮。某日黃昏,大雪飄,撲人面,朔風陣陣透骨寒。驀然一低頭,發現自己的雙手竟然對插進了袖中,不禁十分羞愧。遂將手抽出,搓了搓,插入衣袋。但那片刻的抄手,已使我領略到袖中的溫暖,怪不得哲人推崇「袖裡乾坤」,怪不得過去的某些商人在袖子裡用手指頭講價,更怪不得古代的人喜歡寬袍大袖、金銀財寶都塞在袖中呢。抄手極有可能是人類早就養成的本能,而非要克服這種本能,不論是為了發家還是為了做人,真的是那麼必要嗎?
    再後來,俺到了東京。聽日本朋友說,此地的冬天非常冷,零下好幾度,還會下雪呢。三九天到了,日本的房間沒有暖氣,果然陰冷入骨。可出門一看,滿街的少女少婦還是超短裙,長筒襪,不但沒有抄手的,而且手都不閒著,不是按著手機,就是捏著眉筆。到了繁華市區,更是一片一片的光腿,織成一曲「溫柔的嘹亮」,好像剛從冷藏車上成批卸下來,都成了精似的。這情景夏天不太引人注意,因為全世界都差不多,而在這個季節,實在蔚為壯觀也,讓人疑惑莫非是火鍋店的廣告?劉胡蘭說「天氣那個雖冷我心裡熱」,那是因為解放軍打了勝仗。可這些日本妹妹為啥如此不畏生冷捏?難道都屬於俺爹說的「冬天穿得少,肯定不學好」嗎?我對同行的春蘭說:「當初娶個日本太太就好了,又不怎麼吃飯又不怎麼穿衣,而且也不怎麼看書,這一年省多少錢呀!」春蘭反駁道:「呸!你沒看她們一年美容花多少錢哪?再說,得了關節炎,那看病不是錢哪?你沒見日本滿街都是整骨院嗎?」我一想也是,自己的抄手問題還沒整明白呢,管人家的抄腿問題豈不多餘嗎?
    最後想起,「抄手」一詞還有個意思,就是「抄寫文章的人」。這個職業隨著電腦的普及似乎消失了,但在我看來,更準確的說法是「改行」了——改為直接在網絡上面抄了。這可是比「袖手旁觀」和「紅油抄手」都更輕巧的哦。

《膾炙英雄》